多模态教学在大学英语翻译课堂中的应用

2018-03-23 11:55罗玲玉
文教资料 2018年31期
关键词:多模态教学大学英语

罗玲玉

摘 要: 大学英语翻译课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翻译材料专业性强、难度高,学生学习动机低,教学效果不理想,导致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成为一个难点。随着教学信息化的不断普及,多模态教学正成为常态化教学模式,为优化翻译教学,将多模态教学应用于翻译课堂之中对于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沟通及应用能力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 多模态教学 大学英语 翻译课堂

1.引言

在新时代推崇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之下,大学英语翻译课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由于涉及的教学翻译材料基本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专业性强、难度大,使得学生学习动机低下,学习兴趣欠缺,常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翻译既是一种技能,又是一门科学,不是学到一定水平就可以自然掌握的,翻译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其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地位,这门应用课程在大学英语界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蔡基刚,2003)。自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教育信息化成为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在这一背景之下,多模态教学被广泛应用于各级教学之中,然而多限于多元读写、听力教学、教材研究、课堂话语及PPT教学等研究,对于词汇、文学、翻译等教学领域较少(耿敬北,2014)。为解决这一教学难题,笔者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单元中的翻译材料为个案研究对象,分析多模态教学如何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及沟通能力,以及如何提高大学英语翻译课堂教学效率,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供有效启示与建议。

2.多模态教学概述

多模态理论最早出现于1996年Kress和Vanleeuwen的平面广告中(Amold,2003)。模态是指交流的渠道和媒介,包括语言、视觉、空间、技术、图像、音乐等符号系统,共分为听觉、视觉、味觉、嗅觉及触觉五种交际模态。多模态是指多种语言符号的同时使用,其中语言是社会符号,其他的是非语言符号(胡壮麟,2007)。多模态教学法由Stein在2000年提出,指主要通过五官的识别形成的各种模式的相互作用,通过语言、音乐、图片等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且可有效刺激学生的多处感官的接受效应(韩乐猛,2017)。由此可见,多种模态的有效组合有利于学习知识的掌握,而大学英语翻译课由于课程性质的限制,多模态使用的频率较低,且多限于以往的讲授法,导致教学效果与学习效果都不太理想。

3.大学英语翻译课堂中多模态教学的应用

本文语料为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单元中翻英材料——中秋节,该书翻译部分涉及古今中外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等方方面面,在训练学生翻译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语言输出和文化沟通的能力,故翻译材料多与文化息息相关,这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难度很大。下面将重点分析多模态教学如何契合当下大背景并解决翻译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一)翻译语料分析

课堂中应该涉及的部分包括文化意识的培养、难点词汇及句型的导入与解析三大部分。如在学生翻译篇章之前,对于中秋节的来历、节日习俗及活动、节日意义等都要通过多种模态让学生全方位感知;而翻译材料中涉及的难点词汇及句型应该在学生自主翻译前给予指导。难点表达如农历八月十五、赏月、共庆中秋佳节、法定节假日等,这些表达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如果不提前进行提示与指导,学生对于整篇翻译会产生一定的消极情绪,从而影响教学效果;难点句型如:远在他乡的游子,会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中秋节习俗很多,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为满足这些要求,课堂会采取播放视频、观看图片及欣赏音乐等多种模态,让学生从视、听等多个层面更深层次地感知中秋节存在的文化意义,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且整个过程基本遵循从词到句、从点到面、从部分到整体的过程,以期达到循序渐进的教学效果。

(二)本节课翻译的多模态教学过程

教师以视频的方式导入背景信息,引起学生的兴趣,且视频内容与翻译材料紧密相连,时长4分05秒。该视频是由CCTV《文化中国》栏目出品的中秋节动漫,内容充实,生动有趣,从节日的渊源、习俗到寓意,都做了简单充实的介绍,还配有唯美的音乐。视频中有艳彩色丽的图片,美味可口的月饼及团圆的幸福之家,让学生从视觉、听觉、味觉及触觉多个方面感受中秋节的美感。在唯美的古典音乐伴奏下,视频以白色的汉字搭配多彩的图片,将历史悠久的中秋佳节娓娓道来,从后羿与嫦娥的故事到国人企盼家庭团圆的优良传统,让学生在理解中秋文化的同时,不知不觉地领悟翻译时需要考虑中西文化表述的差别,增强跨文化意识。因为是中文介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再由词到句,从易到难,引导学生自主翻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后续的翻译过程中,以与翻译材料相关的图片和音乐,如花样繁多的月饼和由驰名全欧乐队Groove Coverage演唱的“Far away from home”引出相关的英语表达。在享受音乐和欣赏图片的同时,歌词也会展现在学生面前:...Where is home on the Milky way of stars, I dry my eyes again. In my dreams I am not so far away from home.What am I in a world so far away from home...而本首歌传达的思念家人和家乡之情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于传统节日的情感认同及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目标,让学生对于中秋节所要传达的情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三)翻译过程中多模态教学的作用

在视频播放、图片展示及歌曲放送过程中,引导学生翻译部分语料,即在这一系列的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将部分较难的词汇及句型当即翻译成英语,例如:农历八月十五(August 15th on the Chinese lunar calendar);共慶中秋佳节(to celebrate the Mid-Autumn Festival together);法定节假日(an official national holiday);远在他乡的游子,会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people living far away from their home will express their feelings of missing their hometowns and families at this festival);

这样做的原因是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降低翻译的难度,让学生自愿自主地参与课堂,因为较难的词汇和句型已经在各项活动中解决,接下来学生要做的就是理解段落大意,并将所讲内容巧妙地融合到翻译过程中。短短的一节课,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加深对中秋节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也懂得如何增强翻译材料中的跨文化意识,通过图片与师生互动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并再次突显重难点词汇及句型的英语表达,通过音乐引出相关表达及引发学生共鸣,在深刻理解本节日所要传达的情感之余,学会欣赏目标语言不同的文化形式。在翻译讲解过程中借助视觉图像资源、听觉语法及肢体语言等多种模态教学方式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自信,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及沟通能力,有效结合传承中华文化及英语翻译综合能力,促进教与学都大有益处。

4.结语

本文结合视频、图片及歌曲等多种模态补充了本节课翻译材料中秋节的文化背景知识及重难点,由词到句,由点到面,由易到难,从语言符号资源、视觉图像资源到听觉资源及肢体语言多个层面展开,将多种模态有效组合并恰到好处地运用到本节课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增强翻译教学效果与学习效果,帮助学生掌握课堂知识与内容,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升英语翻译综合应用的水平、學生跨文化沟通及应用能力,有效传承中华文化,帮助中华文化“走出去”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Kress, G. & Van Leeuwen. Multimodal Discourse: 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 [M]. London:London Amold, 2003.

[2]蔡基刚.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J].中国翻译,2003(1):63-64.

[3]耿敬北,徐以中,陈子娟.多模态教学研究综述[J].山东外语教学,2014(6):79-71.

[4]韩乐猛.多模态教学在民办高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学,2017(15):140-141.

[5]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1-3.

[6]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1读写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多模态教学大学英语
试论初中英语听力多模态教学
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用翻译人才的培养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