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内

2018-03-23 10:58郑冬华
考试周刊 2018年32期
关键词: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

摘要:阅读是以理解为核心的认知活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要立足课内,把训练学生明主旨、抓要点、理顺序、破疑点的良好阅读理解思路作为着眼点。本文从阅读理解的定义出发,着重从语言训练、解析文本、多读多背、联想想象、自我反思等五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

阅读是以理解为核心的一种认知活动。语文阅读理解其实就是把握文章主旨和表达形式的思维过程,与这种思维发展同步伴随的是各项阅读理解训练。阅读理解训练目的是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最终获得对文章全面、本质的理解。那么,如何立足课内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呢?带着这个话题,笔者不揣浅陋、杂谈如下。

一、 俱收并蓄——加强语言训练

语言知识是影响阅读实效的先决条件,是阅读理解的基石。语言知识包括词汇和语法两方面,学生只有足够多的语言知识“砖瓦”才能建立起阅读理解这座大厦。一方面,过多的词汇障碍,阅读往往难以进行;另一方面,语法是用来传递意义,直接影响到阅读文章的理解深化。对于阅读理解而言,二者缺一不可。唯有加强学生语言训練,具备畅通阅读的充分条件,才能从根本上促使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由低往高的层次发展,进而促成学生阅读理解的纵向结构。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应主动参与对生字、新词、难句的学习与探索,如此才能为日后语文阅读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总的来说,语文教学应顺应阅读活动的自然进程,分阶段对学生实施语言知识训练,通过丰富学生语言积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最终促进他们阅读水平的综合发展。

二、 析毫剖厘——学会解析文本

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浓缩了作者的学识、才情以及体验。解析文本,也必然离不开与作者的对话,其贵在“品”。首先,以人品文,品出人之文本特色。通过指导学生解析作品时代背景和作者,走进文本,从而准确地抓住每一篇文章的个性特点和精神脉络,有助于学生正确地把握文章主旨,促进理解深化。其次,以技品文,品出文体特色。无论是语言运用、内容描写还是文章组织结构,不同作家都有其独到之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根据文体特色来理解文章,教师要提供典型模式,点拨关键技法,优化训练。如《梅花魂》一课,由于本篇课文结构并不复杂且主题鲜明,学生也比较容易把握主题和结构。解析文本重点应放在情感体验这个方面,也就是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从故事中明白了未来的人生价值取向。教师指导学生解析文本时应紧扣“外公的三次哭泣”这个情节加以展开,以此来抓住文章的魂。

三、 熟读玩味——指导多读多背

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可见,多读在积累知识的过程中是何等的重要。语文学习是积累、吸收、消化,多读多背能够促进语言理解,使人博大精深、挥洒自如。语文教学要注重朗读,放手让学生多读多背,通过吟诵、体味、揣摩、推敲意会,促进感性积累到理性升华,达到理解的无止境。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依据课标,体现“读”的层次性。首先,指导学生把字读准、把句子读顺,把课文读通。其次,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懂,在读的过程中理解段与段之间联系,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第三,指导学生读出情感,在反复揣摩和品读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朗读的情感越真挚,对课文的理解就会越深刻。总之,语文教师要扶放结合,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读”的时间和机会。“多读”是阅读教学的灵魂,“多读多背”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水平的重要方略之一。

四、 由此及彼——展开丰富联想

联想是指因一事物而想起与之有关事物的思想活动,如果说“灵感”是鸟儿,那么“联想”就是翅膀。心理语言学观点认为:“理解的过程就是意义建立的过程”,而在意义建立的过程中,运用联想又是阅读思维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阅读迁移中,触发学生联想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情景设置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表象,继而转化为学生自己阅读中内在的想象。二是借助生活经验或阅历来获取。我们都知道,对于一些内容熟悉的文章,读起来往往朗朗上口容易理解,反之则懵懵懂懂,不求甚解。这是为什么呢?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读者对文本的写作背景知识不了解,无法进行联想和想象。“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切实带领学生走进生活,使他们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学生对于文章内容主旨的理解才会深刻、透彻。所谓“洞察力越强,理解越深刻”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春》一文中有句话:“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创设生活情境后,学生读完后就会非常自然地在脑海中浮现出春天绿草萌生、春意盎然的蓬勃景象,进而感受大自然中不可阻挡的力量。如此联想,就能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加深和拓展,进入一个忘我的、创造性的新境界。

五、 行成于思——引导自我反思

古语说的好“入乎其内,出乎其外”。阅读活动也须如此,阅读时应从形式到内容进行全面的、理性的反思,它包括对全文中心的深刻理解,对文本的脉络层次、写作结构特点的深度领悟等。教后知困,行成于思。反思有助于深化问题理解,优化思维过程、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性规律。在反思这一环节,教师尤其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各抒己见,多向思维才有效。此时教师只需适当引导、点拨、总结,帮助他们沟通新旧知识联系,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进而引发创新性的发现。如教《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之后,当学生还在流连胜景,叹为观止时,教师提出质疑:“本文作者为何不将毁灭的过程作为叙述重点,而是浓墨重彩的展现当年的辉煌与美丽?”学生经过讨论总结后终于懂得了写作用意:只有重现圆明园这座瑰宝,让人看见美丽园林的这朵奇葩,才能在失去时扼腕叹息……

总之,阅读理解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提高小学生阅读理解水平也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这需要长期积累和练习。立足课内,教师应从学生认知水平出发,坚持阅读理论知识指导,不断传授学生阅读方法和策略,如此才能逐步促成学生理解性的阅读走向深层次。

参考文献:

[1]董味甘.阅读学[M].重庆出版社,1989.

[2]高瑞卿.阅读学概论[M].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

[3]蔡屏屏.影响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因素及培养研究[J].华夏教师,2015,(12):42-43.

作者简介:

郑冬华,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八一希望小学。

猜你喜欢
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路径探究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浅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功利性问题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大学生公民国际理解能力测评指标体系构建
运用纸质地图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上)
初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