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体验式教学成为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常态

2018-03-23 10:58马杏英
考试周刊 2018年32期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运用体验式教学,能让学生更多动口、动手、动脑,在与教师的课堂互动中,达到课堂效果更优化。本文从开展体验式教学的意义出发,阐述了如何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运用体验式教学。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一、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体验式教学的意义

教育部办公厅发出从2016年起,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情教育、法律知识等进行有机融合,内容更加丰富和深化,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以及身心成长规律。《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也明确要求:法治教育要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贴近青少年生活实际,科学安排教学内容,要更多采取体验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参与、互动,切实提高法治教育的质量和实效。体验式教学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身心发展特点,引导学生置身于某种特定的情景中,通过自身体验、感受,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内容,实现知识的再认识、再创造的一种教学方式。其意义主要有:

1. 体验式教学情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有利于提高教育效果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创设情景,再现学生亲身经历过的事情,从他们已有的认知出发,通过体验,引起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鳴,教学效果会更深刻。在《道德与法治》每框的正文内容中,分别利用“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阅读感悟”“拓展空间”等几个栏目架起知识框架,穿插一些“相关链接”作为课内知识延伸,教师要利用好这么多的素材、栏目指导教学,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就需要引用一些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情感体验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兴趣,提高教育效果。所以,在“运用你的经验”以及“探究与分享”活动中,积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尤为重要,有利于提高教育效果。

2. 体验式教学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构建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传统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成为被动接受者,形成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忽视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作用,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导致师生之间缺乏情感的交流与沟通,甚至会让学生对思想政治学科产生抗拒甚至于厌恶,达不到教育效果。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运用体验式教学,一切以学生为主体,在探讨问题时,师生对话、互动等始终处于一种朋友般的平等状态。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接受者,在与教师的互动过程中实现心灵沟通,乐于接受老师的教导,有利于构建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体验式教学的三个阶段,让体验式教学成为常态

经过一年多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让学生更多动口、动手、动脑的体验式教学已经逐渐成为我课堂上的教学常用方法,体验式教学过程主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一) 创设情景阶段:运用“三个结合”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1. 与时政素材相结合

学会关心身边小事乃至国家大事,参与政治生活,是作为国家小主人的中学生所必备的素养。关注当下社会聚焦话题与国家发展大势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突出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创设情景的教学中,多运用时政素材创设微情景为教学内容服务。选材要精准,要紧扣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知识搭好桥梁;还要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愿意、乐意参与其中,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时政资料的运用可以通过情境导入或者课前三分钟的时事讲评等进行展示。素材可以来源于党和政府新近出台的报告、方针政策、大型专题纪录片、社会热议重大新闻、羊城时政学堂、本地新闻媒体、媒体年终盘点十大新闻等,还可以是自己平时比较关注的视频、录像、时事小分册等。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九课“维护国家安全”,课文提供的材料是“巴西龟”对原有生态链造成极大破坏,联系到时政素材,我选取了现在最热门的话题“十九大”的有关视频,其中习总书记提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学生所熟悉。通过视频,学生了解到保护生态安全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有效途径,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内容。引用时政素材作为突破口,学生很轻松地把觉得离自己很远的“维护国家安全”转化为自己的日常行动,从自我做起,保护环境也是维护国家安全。

2. 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学习活动包括课堂学习活动和课外学习活动,体验式教学要求学生运用体验过的课外活动指导课堂学习。课外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教育部门、学校或者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成长需要,组织一些形式多样的活动。例如可以通过访问先进人物、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实践调查、走进敬老院关爱老年人、街道清除小广告、手抄报活动、演讲、竞赛等形式进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等进行参与,使自己的知识不断丰富,视野不断拓展,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七课“积极奉献社会”,我在引入新课的时候设置了这样一个情景:请分享一次你曾经参加过的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爱心活动。由于学生在七年级的时候组织参加过“为山区孩子献爱心”“我做小小志愿者”“义务植树”等社会活动,学生在分享的过程中结合自己扮演的角色、完成的任务以及主要收获,认识到自己要承担的责任更多了,责任是一个人分内应该做的事情,作为社会成员的角色,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服务和奉献社会,他们在回顾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更为深刻,更容易达到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要“承担社会责任”的教育效果,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公共参与能力,这也是培养学生政治核心素养的其中一个要求。

3. 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相结合

中学阶段是道德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情景创设中的素材的选取要坚持立德树人和价值引领,要有正确的价值导向,能传递正能量,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面对当今社会不同文化的冲击,对中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形成影响很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道德与法治教育,让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的青少年培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责任感,才能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例如在“诚实守信”一文中,我创设的情景是“请你把搜集到的身边的诚信人物及事迹与大家分享”。其中有一位同学分享自己的经历:小学的时候,自己很淘气,不认真学习,有一天妈妈开完家长会回来,对自己大力表扬,说老师在家长会上表扬自己各方面有进步,他觉得非常开心,在学习上也比以前用功了,后来还获得了进步奖。之后才了解到,老师并没有在会上表扬自己,其实是妈妈为了鼓励自己努力学习而“说谎”了。那么,妈妈是一个诚信的人吗?同学们展开了讨论,后来大家得出了一个结论:妈妈是为了让我不要放弃自己的学习而说了一个“善意的谎言”,并没有违背诚信的原则。社会生活是复杂的,当我们面临两难选择时,要遵循伦理原则和法律要求,做一个诚信的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营造社会诚信环境,努力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二) 活动体验阶段: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进行体验,提高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

1. 小组合作体验

体验式教学要求尽可能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要多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小组合作就是其中一种有效的体验形式。小组合作是指在教师的指引下,小组间的成员通过相互探讨问题,取长补短,共同完成学习的内容。在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每位成员动口、动脑,发挥每位小组成员的优势,能有效提高成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自己不是“局外人”,要参与其中。体验式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教师可以对于一些学习内容上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研学问题,层层深入递进,让学生明白该学习内容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例如七年级上册第八课“敬畏生命”,教师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我们学校附近河涌众多,假期时间需要一些志愿者巡查河涌,当你作为志愿者巡查时,发现有儿童溺水,你怎么办?不顾自身危险去救人是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嗎?同学们在合作探讨时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意见,有的同学认为当然要马上跳下去救人,生命最宝贵;有的同学则认为自己水性不好,而且不知道河道深浅,不能贸然下水救人;还有的同学认为应该马上找人帮忙,打110等。通过学生互相探讨,认识到自己的生命珍贵,别人的生命同样珍贵,当看到别人有需要时,要伸出援助之手。面对溺水事件,救人的方法有很多,在保证自己安全的前提下下水救人,是其中一种方法,还可以报警、找身边工具帮忙……通过体验救人情景,学生理解到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我们要敬畏、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小组合作体验还可能通过小组与小组间竞赛、开展游戏等互相方式进行,相比单纯教师课堂讲授,这样的体验是深刻的、持久的。

2. 角色扮演体验

在体验式教学中适当运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角色,感受不同的内心世界,出现问题不再是以自我为中心,更能体验别人的立场,有利于促进问题的解决。角色扮演中,教师当“导演”,学生当“演员”,共同为教学内容服务。教师依据教学内容设计到课堂的角色扮演之中,既可以在课前布置扮演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选取角色进行扮演;也可以是课堂上的即兴扮演。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爱在家人间”,我创设了一个情景:请三位同学上台分别扮演“父亲、母亲、孩子”的角色,内容主要是由于孩子因学习问题与父母发生矛盾的经过;其他同学可以选择其中一个角色代入情境,然后回答以下问题:(1)为什么会与父母发生矛盾?(2)事后你是怎样解决这个矛盾的,你觉得你的解决方法对吗?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共同讨论后,同学们认识到,与父母产生矛盾是因为大家的生活经历、经验、年龄等原因,不同的立场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同,我们不能只站在自己角度想问题,要换位思考,理解父母,积极与父母沟通,共建和谐幸福家庭。

3. 典型故事或案例体验

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多方面搜集、整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典型故事、案例等资料,用于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如八年级上册第十课“劳动成就今天”,我让学生收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各行各业取得显著成绩的典型人物的事迹。学生收集的人物包括:抗击非典专家钟南山、大庆油田铁人王进喜、航天员景海鹏等,学生体验到祖国今天的辉煌,都是通过劳动者的辛勤劳动换来的。

(三) 内化体验阶段:升华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1. 分享感受

体验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成员进行情感分享,在分享感受的过程中实现思维的交流与碰撞。由于每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不一定相同,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2. 情感内化

内化就是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对一类道德现象较为稳定、持久的情感态度。体验式教学要求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在与教师互动、同学交流的思维碰撞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观点、见解,教师要适当进行点拨,在肯定同学们的创新思维的同时,要大力宣传正能量,形成正确的道德情感体验,并转化为自己的行动,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道德与法治》学科由过去偏重思想道德教育调整为德育与法治共同融合、共同教育,它以初中生活为基础,在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的同时进行法律知识的渗透。运用体验式教学,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和感受,形成正确道德观、法治观,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体现新课改的要求。在实际的操作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精心组织、设置教学情景,调动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其中,让体验式教学真正为教学内容服务。

参考文献:

[1]曾庆艇.体验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师教育,2017.

[2]周朝玲.体验式教学促进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外交流,2017.

作者简介:

马杏英,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番禺区石碁第四中学。

猜你喜欢
体验式教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分析体验式教学在中职会计课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