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数方法在几何证题中的应用

2018-03-26 04:36
新课程(下) 2018年4期
关键词:正三角形反证法等式

范 伟

(福建省南平市教师进修学院,福建 南平)

代数、几何、三角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是考查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指标,也是中学数学教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希望通过一些具体实例的研究,就几何证题中运用代数方法的某些类型提出探讨。

一、用方程法证明几何命题

在几何证题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题目,题中的各个几何量的关系都已找出,但这些关系交叉错杂,很难理出头绪,总觉得推理论证中思路不够清晰。要是学生能将已知的几何量之间的关系,用一系列的等式表示出来。用列方程(或方程组)的方法加以整理和变形,就能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

例1.在Rt△ABC中,D、E是斜边AB上两点,且AD=AC,BC=BE,又 EF⊥CD,F 为垂足,求证:EF=CF。

分析与证明:题中有若干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因此存在相等、互余、内外角关系等,这些关系交错纷纭,初中生刚接触几何证明题,容易搞成一团乱麻,将这些关系列成一组等式,情况就清楚了。如图 1,欲证 EF=CF,只需证∠ECF=∠CEF=45°。设∠ECF为∠α,∠CEF 为∠β,有:

∠1+∠α+∠2=90° ①

∠α+∠2=∠β+∠3 ②

∠β+∠3=∠A+∠1 ③

∠1+∠α=∠4 ④

∠4=∠B+∠2 ⑤

∠A+∠B=90° ⑥

图1

在这组等式中,等式①与等式⑥是等价的,只要用一个就可以了,这也是运用方程法时经常遇到的问题。在五个等式里,仿照解方程组的方法消去∠α,∠β的几何量,就可以得出∠α与∠β的关系:

由④⑤得∠1+∠α=∠B+∠2;由②③得∠α+∠2=∠A+∠1。则 2∠α+∠1+∠2=∠B+∠2+∠A+∠1,所以 2∠α=∠A+∠B=90°,所以∠α=45°=∠β。

运用方程法解几何题对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抓住事物的本质,能够判别出哪些条件是必要的,哪些是多余的,哪些是独立的,哪些是重复的?这种能力对他们将来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二、用反证法证明几何命题

反证法(又称归谬法)属于间接证明方法。当证明“若A则B”很困难甚至不可能时,先提出和结论相反的假设,再根据这个假定推导出和条件、定理、公式相矛盾的结果来,从而否定了该假设,得到结论。

例2.试证明不存在格点正三角形。

证:(反证法)设△ABC为三顶点在格点上的正三角形,如图2建立坐标系。有 A(0,0),B(x1,y1),C(x2,y2),其中(x1,y1),(x2,y2)均为有序整数对。

由于 x1,y1,x2,y2均为整数,而整数的有限次四则运算结果为有理数,而△ABC为正三角形,

图2

从数学思想角度看,反证法即为证伪法,反证思想表现为反例法。比如:两个互为反函数的函数的公共点,都在直线y=x上吗?举y=b-x等反函数为自身的反例即可。

在这个例子中结合了初等数论知识,综合运用坐标法、反证法解决问题,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积累具体的解决问题经验、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三、用向量代数证明几何命题

向量是既有方向又有大小的量,因此向量具有几何与代数的双重身份。用向量代数解决几何问题,对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数学抽象和直观想象能力都很有帮助。

数形结合包括由形到数、由形到形和由数到形。在中高考中,针对选择题和填空题的特点,重点检查学生将数量关系问题转化为几何图形问题来解决的能力。而在解答题中,考虑到推理论证的严密性,对数量关系问题的研究仍突出代数的方法,其对数形结合思想的考查以由形到数为主。

分析与证明:这是典型的数形结合问题。如图3

图3

用代数方法证明几何命题时,重在挖掘图形中隐藏的数量关系。应注意数量结构中蕴涵的距离、角度、面积、斜率的几何意义,数量关系中蕴含的位置关系,数量结构中蕴涵的图象截取,以及曲线性质中的几何关系。问题解决时应从代数、三角、几何知识中择其所要,相互为用。

猜你喜欢
正三角形反证法等式
反证法在平面几何中的一些应用
无限追踪(二)
不可或缺的正三角形
组成等式
关于Milosevic不等式的再研讨
一个连等式与两个不等式链
反证法与高次费马大定理
一道不等式擂台题的改进与相关问题
点击反证法
一个等式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