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背景下高职教育有效管理模式探究

2018-03-26 08:25李晖汤秋芳
求知导刊 2017年34期
关键词:高职教育管理模式

李晖 汤秋芳

关键词:教育体制改革;高职教育;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一、高职教育管理模式的现状

第一,偏重理論教学。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高职院校十分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教育,将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而大大忽视了实践教学,学生在进入职场后难以适应工作环境。第二,教育管理方式单一。当前高职院校所应用的仍是说教式教育方法,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更会造成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兴趣,积极性也难以被充分调动[1]。第三,教育管理意识不足。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高职院校管理者对学生的要求只集中于成绩方面,而且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诸多管理制度根本无法贯彻落实,而这就使得高职院校难以实施有效管理。

二、基于教改背景下高职教育有效管理模式的分析

1.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社会总体舆论仍偏向于“成绩就是一切”的教育观。现阶段,我国已步入了关键的社会转型期,技术型人才的短缺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针对当前市场发展的全新形势,这一句俗语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即当前实现职业平等性和多样性是我国人才市场的急迫需求。结合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我们应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与教育观,引导社会舆论,营造尊重劳动和技术的社会氛围。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重要基地,与普通教育并无贵贱之分,尤其是在当前改革背景下,技术型人才更为宝贵,因而学校应在学生择校之前详细说明当前的人才市场以及就业形势,引导家长和学生主动选择职业教育。值得注意的是,职业教育同样是终身教育,具有深度发展的空间,当前技术型人才深造路径越发多样,相对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

2.贯彻职业教育理念

根据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应用的教育模式可知,当前的高职教育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仍为课堂主体,学生的积极性难以调动,而且教学重心仍集中于课堂,课外教学被严重忽视。最为关键的乃是高职教育仍偏重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被迫处于从属地位,即使开设了实训课程,也只不过是理论教学的另一种形式,再加上实训场地和基础设备的不完备,使得实训课程严重脱离实际,实践效果极差。基于当前的教育体制改革要求,高职院校的基础教育目标乃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更要拥有娴熟的专业技能,以满足当前我国经济建设的人才需求。因此,高职院校一方面要加强基础学科知识教学,以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也应进一步提高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贯彻职业教育理念,基于职业导向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教育目标[2]。

3.落实产学结合实践

第一,把握人才市场定位。高职院校应根据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对教育目标和内容进行相应调整,在这过程中,高职院校更应从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角度出发,制订相适应的人才教育计划,开创产学结合的人才教育路径,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第二,建立双赢双向模式。高职院校应以双赢为目标,建立产学合作机制,与当地的企业建立亲密无间的合作关系,并基于企业的实际人才需求,对教育目标进行调整和完善,从而不仅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也为企业提供专业人才,推动企业发展,以此来达到双赢目的。

总而言之,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仍存在诸多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教育质量,难以满足当前的人才需求。因此,基于教改背景实现高职教育有效管理模式的构建就显得极为必要。通过积极转变传统教育思想,贯彻职业教育理念以及落实产学结合实践,可以有效提升高职教育效果,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薛 珊.以“供给侧”改革引领高职教育创新发展[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10).

[2]邓巧红.教改背景下高职教育有效管理模式探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11).

猜你喜欢
高职教育管理模式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高校网站安全管理研究与探讨
残疾人高等教育外聘教师管理模式初探
浅谈高校图书馆随书光盘的编目与管理作用
基于承包商管理的系统化基建安全管理模式的分析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工程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学生考研管理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