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与忧思:大数据时代的学校德育

2018-03-27 08:46徐向阳
中小学德育 2018年3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痕迹现实生活

徐向阳

“中小学生该不该带手机上学?”

“中小学学生能不能上社交网络?”

……

对诸如此类问题的讨论,不管是在官方媒体还是非官方平台,不管是在网络媒体还是平面媒体,一直“吸粉”无数,引来了众多德育工作者的热议。其中持保留、反对意见的,并不在少数。

可见,对于已经到来的网络时代,多数中小学德育工作者是被动的。

但是,爱也好,怨也罢,都得面对。

我们知道,数据是网络社会的最基本要素,是“数字化生存”境遇下人类思想和行为的客观表征。正是在数据的搜集、传播、储存和重组中,人们才得以更便捷地获取信息,更系统地掌握知识,更深刻地认识世界。2013年,舍恩伯格教授《大数据时代》一书中文版问世,为我国德育工作者提供了新思考——大数据对于学校德育,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通过大数据,可以摆脱经验主义的束缚,既能更准确地把握个体学生的品德现状,又能整体把握教育群体的共性;

——通过大数据,既能通过摄像头观察学生的现实生活,又能循着上网痕迹窥探学生的虚拟生活;

——通过大数据,既能把握学生的当前状态,又能预测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大数据,既能准确掌握现实生活中学生的行为方式,还可能在不久的未来通过“读心”软件,窥测学生的内心世界;

——通过大数据,既能掌握关于学生的有关信息,还能在软件的帮助下找出教育的适切路径;

……

好处如此之多,我们何乐而不为!

但是,不少有识之士却忧心忡忡:

——当一言一行都在摄像头的监控下,每一次上网的痕迹都被记录在案,人类无异于在大数据编织的网络中“裸奔”,此时,我们的尊严何在?

——当各种从还没出生就已经产生并随着生命的延续而不断累积的数据,不管好的或坏的、喜欢的或不喜欢的,自己知道的或不知道的,永远都被他人掌握时,我们的自由何在?

——当大数据规划了最合理的路径,提供了最适宜的学习资源,人们不需要思考、选择就可以得到最佳的发展,却丧失了自主选择和深度感受生命过程的权利时,我们的幸福何在?

科技革命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大数据深刻地改变了德育的样态,让我们尽情享受便利与快乐;科技同时也正把“人”改造为“非人”,让人失去尊嚴、自由和幸福。这也许是杞人忧天,但作为德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保持警醒,必须作出回应!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痕迹现实生活
痕迹(外一幅)
明确方向标、设计中轴线、提供参照系
小偷留下来的痕迹
学校德育功能定位的误解及澄清
学校德育顶层设计的意义与实施
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
触摸岁月的痕迹(2005)
假期归来
浅析现实生活中的椭圆应用题
不等式创新题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