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点名称英译的生态翻译学视角解读

2018-03-28 13:30
巢湖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旅游景点外国游客适应性

杨 梅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淮北 235100)

1 前言

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古典智慧中汲取养分并融合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思想的生态翻译学是由胡庚申教授率先提出的跨学科理论[1]。它是一种利用生态理性特征、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学进行综观研究的生态范式[2]。该理论提倡在多维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翻译原则下,聚焦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转换的翻译方法,根据多维转换程度,读者反馈及译者素质进行翻译质量评判,最终形成“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3]。本文即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依据,从语言维、文化维及交际维三方面出发,针对旅游景点英文翻译中失当现象,适当提出自己的修改建议,以期能带给译者更多的启发,增强译文的生命力。

2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旅游景点的英语翻译是我们向外国游客介绍中国旅游景点的名称和相关风土人情不可或缺的方式,其目的在于传播信息,促使外国游客了解中国的旅游文化,吸引游客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中国文化和自然景点的兴趣,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从而进一步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尽管在过去的几年中,国内大多数著名景点都出版了中英文介绍和指导手册,发行了自己独特的宣传片,同时,一些城市的政府网站也设立了旅游专题的英文版来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前来旅游观光,然而由于多方原因,最终呈现在景区看板上的译文却仍然“千奇百怪”,质量堪忧。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一、措辞不当:翻译的第一步是了解材料和选择正确的单词,从英语同义词链中挑选最合适的词是对译者的基本要求,所以译者首先应该具备足够大的词汇量和相关的旅游英语的词汇库;二、拼写及语法错误,很多译者在这一部分很容易犯错误,这很大程度上与译者的英语基础有关。如果译文出现了很多拼写语法错误,很容易让外国游客无法了解经典的内容或者给游客留下不好的印象;三、文化内涵缺失,译者对景点相关的知识所之甚少,也没有在翻译景点的介绍之前认真去了解和学习,如果他们不能准确地理解原文的信息,译文也不能表达原文的意思,甚至会导致歧义;四、交际意图不明,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往往花费了很多的笔墨将原文的信息一字不落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以求精准,然而这却和旅游英语不仅仅告知相关信息,还有宣传景点、吸引并呼吁更多普通国外游客前来游览的交际意图有些矛盾。

3 生态翻译学指导下的旅游景点名称翻译

3.1 语言维适应选择转换

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4]。由于中西方思维方式不同、表达方式迥异,译者在进行旅游材料翻译时要充分咀嚼原文,全方位考量源文本所处的生态环境,优先考虑“三维”转换中的语言维适应性选择转换[5]。究其原因,一方面因为这是翻译行为的最基础最根本的要求,另一方面旅游文本的翻译面向的是普通外国游客,需要率先保证选词恰当,句法得体,以达到让外国游客看懂理解的目的。然而,事实上旅游景点相关翻译拼写错误屡见不鲜,语法问题层出不穷,选词失当比比皆是,拼音滥用屡禁不止。

所以,在进行旅游相关翻译时,译者首先要保证译文单词拼写、句子语法上无误。这不仅仅是语言形式选择性转换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位专业译者所必备的认真谨慎的素养,同时这也避免给外国游客呈现出国人做事粗心大意、不够严谨的形象。旅游景点相关翻译中拼写和语法错误并不少见。如在某些景区的公示招牌上,将please拼写成“pleas”;village 拼写成“villaget”,地下停车场标识为“Packing”,这都是拼写错误。语法错误更是不胜枚举,如将“花草造福人,人人护花草”翻译成“Please protect flowers and grass for benefit to you”,其中介词“to”的运用明显不符合英文语法习惯,应改为“of”。

另一方面,拼音滥用和选词不当也是旅游景区英文标识常见的现象,如You Le Yuan(游乐园),Tong Dao Kou(通道口)等拼音的全覆盖完全忽略了译文目标受众的接受情况,没有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以迎合目标受众需求。选词不当情况也是数不胜数,有时还会造成各种各样的歧义。如某景区景点英文标识将“景区入口”译为“Way In”,译文措辞明显不正确,英文中选用“Entrance”一词即可进行适应性转换原文意思,且简洁地道。还有某景区把“以下人士半票/免票”翻译为“People of half price/free of charge”,译文可回译为“半价人/免费人”,令人忍俊不禁、啼笑皆非,这是译者在翻译时逐词硬译且未考虑到译文措辞需要进行适应性选择的结果。建议将其译为“Ticket Price:50%discount/free for...”,以避免语言上的歧义,实现语言维度的选择性适应转换,促进信息传播。

3.2 文化维适应选择转换

翻译是语言的转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旦语言形式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得以全面考虑后,下一个要进阶考量的就是双语文化蕴涵传递。正如胡庚申教授所言,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就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有文化意识,认识到翻译是跨越语言、跨越文化的交流,注意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努力保护两种语言的文化生态的平衡与和谐,以保证信息交流的顺利实现[6]。在旅游景点英文翻译中,译者缺乏跨文化意识,对原语文化生态考虑不全面、理解不透彻,使得译文往往停留在语言维度的转换,使外国游客产生各种深层次的误解与茫然,无法实现原语信息的合理流动,译文自然也经不住敲打,需要被“淘汰”[7]。

西安著名的景点大雁塔,英文名称为“Great Wild Goose Pagoda”[8],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跨文化意识并没有得到凸显。此外译者对于原景点名称的文化蕴涵理解也不透彻,其中大雁塔的“大”字是代表大乘佛教的意思,拥有很深的佛教文化渊源,而这一点在译文中并没有凸显。此外汉语的“雁”与英语中的“Wild Goose”在各自文化生态里的映射并不一致。在英语生态里,英语国家的人看到“Wild Goose”总会联想到something foolish or unattainable,这种不好的联想对于此国家5A级旅游景点的宣传是极为不利的。有人建议将其翻译为 “Dayan Pagoda”同样理解错误,不了解“大”字特指的文化蕴涵。故建议暂且将其翻译为“Da Yan Pagoda”并在有关大雁塔的英文简介或导游英文解说词中着重加上“大”字特有的佛教文化蕴含解释。这样从文化维度进行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才能尽可能照顾到双语文化生态的平衡,实现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此外,刚进入西安的黄帝陵景区就会在展板上看到一句关于黄帝的概括性描述:“黄帝,姓公孙,名轩辕。是肇造文明,奠基华夏的人文始祖。(The Yellow Emperor is the creator of Chinese civilization.)”[9]作为对外来游客而言比较陌生的中国历史人物的描述,译文中将“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减译为“The Yellow Emperor ”很明显有文化意象缺失之意,不能凸显中华儿女皆“炎黄子孙”的特殊蕴涵,以突出此景区对中国人“寻祖”“寻根”之旅的重要意义,建议改译为:Huangdi,the legendary Chinese Yellow Emperor——Xuanyuan,created the civilization of Chinese Nations,这种适应性选择后而得到的译文意思在尽可能地补充缺失的相关文化意象,并且使外国游客进一步明晰Huangdi与Yellow Emperor实属同意,然而黄帝并非中国古代众多皇帝的一员,而是统一天下、奠定中华的人文始祖。

3.3 交际维适应选择转换

旅游景区标识英文具有很强的交际目的性,所以在翻译过程中除了要考虑语言信息以及文化内涵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外,交际维适应性选择转换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自喻的。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把选择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既关注原语系统里作者的总体交际意图是否在译语系统里得以实现,是否传递给了译文读者,又关注原语系统里包括原文语言/文化形式和语言/文化内涵的交际意图是否传递给了读者。

某著名景区的一处标识将 “禁止车辆通行”翻译为“Prohibited Vehicles”[10],译文回译为中文意指 “被禁止通行的车辆”,很明显造成歧义:有些车辆被禁止通行,有些车辆则不被禁止,这显然会给外国游客造成理解上的困惑。此外“Prohibited”一般指法律上禁止不允许,与原文所建构的生态环境不符,故建议选用较温和的“No Vehicles”进行翻译,或是遵从交际意图优先的原则,从交际维度出发直接采用交通标识中车辆图片加禁止符号的方式,这样更加醒目,也更能实现指示目的。

除了景区的标识性警示性文字外,有关景点信息的介绍中,译者不应囿于将原文丰富密集的语言信息及文化内涵逐一译出,应以传达原语作者的总体交际意图为主。例如,对于某景点介绍里的例文“水映山容,使山容益添秀媚,山清水秀,使水更显柔情,有诗云:岸上湖中各自奇,山筋水酌两相宜。只言游舫浑如画,身在画中原不知。”的翻译,译者并没有逐词逐句的直译,而率先从交际维度出发,通过编译的方式,将其译为“The hills overshadow the lake,and the lake reflects the hills.They are in perfect harmony and more beautiful than a picture.”[11]这样适应性选择转换的结果,旨在让目标受众抓住原长段文字中的核心意思,最大限度地实现双语交际生态的平衡,避免了逐词逐句翻译所造成的译文篇幅过于冗长拖沓,增强了译文的生命力。

4 结语

旅游业不仅是快速发展的新兴经济产业,更是一种文化交流的渠道和手段。要想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更好地传播华夏文明,则必须使外国游客在旅行中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并对中国文化产生极大的兴趣,故此,如何将旅游景点的介绍以最好的方式翻译成英语,怎样的解说更能使得外国友人接受并理解我们的文化,都是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道路上亟需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译者在旅游景点翻译中综合考虑语言信息的传播、特有文化内涵的整合以及交际意图的实现等多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并熟练运用各种翻译手法,以积极严谨的态度对待翻译,才能更好地向外国友人介绍中国五千年灿烂的文化,让他们了解并爱上中国文化,吸引更多的外国友人来华参观游览,更好地拉动旅游业的发展,并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地位。

猜你喜欢
旅游景点外国游客适应性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贫民窟也能成旅游景点?
美人鱼
新西兰开征外国游客税每人约23.45美元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与慢性丙肝的研究进展
外国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