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科学阅读促进小学自然课堂教学

2018-03-28 10:57李淑丹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科普读物食物链概念

李淑丹

小学自然课程标准强调科学阅读对学生学习科学历史和本质的重要作用。学生进行科学阅读时,科学阅读材料和科学阅读策略同样重要,前者在内容上进行规定,后者在方法上提供建议。科学阅读材料根据来源可分为教材中的科学阅读材料和科普读物。根据阅读材料的性质,可分为科学概念类、科学信息类和反思性文本类阅读材料,进行科学阅读应针对不同性质的阅读材料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为凸显科学阅读对小学自然课堂教学的作用,本文选取某一单元为例,介绍科学阅读内容和策略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呈现。

小学自然课程标准在《基本内容与框架》部分指出,一至五年级,应通过阅读科学历史的书籍、资料等,对科学历史和本质形成感性认识,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科学素养应不仅仅包括科学的实质性内容,还应包括在阅读过程中所需的概念、技能和价值观。科学阅读以视、触、听各类符号的形式,使学生与文本建立起对话关系,是学生获取知识和认识世界的有效途径,为自主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然而,多数小学自然教师认为阅读是语文、英语等教师应重视的事情,在实际教学中忽视科学阅读对于自然教学的促进作用,无法选择适宜的科学阅读内容,不提供适宜学生的科学阅读策略,更难以高效运用科学阅读促进课堂教学。

一、科学阅读材料种类

小学生所接受的科学阅读材料,根据其来源可分为教材中的科学阅读材料和科普读物。

(一)教材中的科学阅读材料

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核心材料就是教材,教材图文是呈现自然教学情境的重要形式之一。以小学自然(科教版)为例,教材设置操作性活动、延伸性学习和提示性内容三个部分,三个部分皆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操作性活动中对学生的观察、讨论、操作、制作、实验和游戏给予引导和提示,学生阅读后,利于课堂中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延伸性学习中对学生学习中的作业、拓展、资料和欣赏进行补充,尤其在拓展和资料中,提供了大量科学史和科学概念的内容;提示性内容中,对环保和注意事项提出要求,学生在阅读中体会科学的严谨性,提升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科普读物

科普读物是指以科学普及为目的的阅读材料,它是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重要资源,其传递形式多样,主要包括书籍、杂志、报纸、电子类资料等。小学生接触的科普读物在内容上较为宽泛,包括:百科全书、百科知识、生活常识、各学科基础知识、科学家传记、科学故事等。由于科普读物在传递形式和内容上的多样性,使其成为教材之外的重要补充和延伸。

纵观教材和科普读物,虽然二者在创作方法、行文风格、呈现形式、市场定位及内容本身的逻辑性上各有不同,但二者依据的概念规律,秉承的学科观念和创作目标均是一致的。从内容性质方面来看,二者均包含了科学概念、科学信息和反思性文本。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合理选择相应的科学阅读内容。当然,教材和科普读物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内容,但内容的丰富并不能弥补策略上的缺失,因为阅读策略旨在探讨如何发展学生科学阅读的能力。

二、小学自然教学中的科学阅读策略

根据科学阅读内容性质,可分为科学概念类、科学信息类和反思性文本类。针对科学阅读内容性质,现有科学阅读策略较多,具体有以下几种。

(一)促进科学概念获取的科学阅读策略

科学概念作为小学自然学习的重要内容,既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又是学生探究活动的目的。学生以达成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为目的科学阅读可以采用以下两种策略。

第一,概念定义构图策略(Concept Definition Mapping Strategy)。概念定义构图策略旨在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的建构。概念定义构图通过图形组织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特点和例子等,以小学自然(牛津上海版)《常见化学物质》中《常见的酸》为例,如图。

第二,学生VOC策略(Student Vocabulary of Con-text Strategy)。学生VOC策略是指当学生对某一科学概念难于理解时,为学生提供反映某一科学概念的关键特征的典型例子,让学生以回答问题的方式实现对概念的记忆和运用。以小学自然(牛津上海版)《遗传与变异》一节中“遗传”概念为例,使用VOC 策略要经历以下几个过程。

(二)促进科学信息获取的科学阅读策略

科学信息主要是文本的信息、内容,如关于科学家故事、科学史、实验探究过程等的阅读。针对科学信息的科学阅读可以采用以下几种阅读策略来进行。

第一,KWL阅读策略。KWL阅读策略适用于例如科学史、科学家的故事等的阅读。运用这种阅读策略,学生能迅速发现自己认知的起点,找到其阅读的目标,评价阅读成果,因而会使阅读的指向性和有效性提高。小学自然(科教版)《人造材料》单元《塑料》一节中,教材提供了“最早的塑料”科学史内容,较为简单,可以作为学生阅读的起点,并就此引申出去,学生借助网络、书籍等科普读物,完成本章内容的学习,如图。

第二,WEE模式(Wondering、Exploring、Explaining)。该模式的阅读策略要求教师在学生阅读前应首先引导学生思考“我想知道”的内容,并完成填写,然后,让学生在科学阅读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开展探究,解决“我想知道”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解释并完成知识的构建。例如,在关于“种子萌发”成长周期探究活动中,学生使用该策略促进探究学习的完成,如图。

(三)促进反思性文本获取的科学阅读策略

反思性文本指在科学发展中存有争论的内容,如进化论、资源开发、生物伦理、环境保护等。针对反思性文本的学习,可以使用“讨论网”阅读策略来促进教学。这种策略是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提炼对立双方的理由并一一罗列,在阅读思考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最终形成较一致的結论。例如,在学习小学自然(牛津上海版)《汽车带来的问题》一节中,引入“讨论网”阅读策略,学生选择各自立场并主动收集资料,罗列自己的理由,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三、利用科学阅读促进小学自然课堂教学的实例应用

小学自然(科教版)四年级第二学期《食物链》单元包含了科学概念、科学信息和反思性文本,教材中操作性活动涉及“观察”与“讨论”,延伸性学习涉及“资料”,提示性内容包含“环保”。这些内容均以文字和图片的方式呈现,不仅展示了食物链的组成,还介绍了食物链的稳定性以及人对食物链的影响。与教材相同,很多有关“生命科学”科普读物(如《海洋生物百科全书》)也有涉及,说明此部分内容适合小学生进行阅读学习。因此以《食物链》单元为例,呈现科学阅读在小学自然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根據阅读材料的性质,我们用课前阅读、课中阅读和课后阅读,体现其使用时机。

(一)课前阅读,概念定义构图策略促进新概念理解

《食物链的组成》一课,学生需要掌握“食物网”的概念。教材中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图文材料,有关生命科学的科普书籍(如《海洋生物百科全书》)中也多有介绍,因此教师可从中挑选有关海洋食物网、森林食物网等阅读材料,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完成概念定义构图。其中某一学生完成的构图如图。

(二)课中阅读,KWL阅读策略促进科学信息获得

《食物链的稳定性》一课,教材中提供了“加拿大一枝黄花”“箭竹”“椋鸟”“水葫芦”的图文材料,在网络上(例如百度搜索引擎)搜索“食物链的稳定性”也有大量关于食物链被破坏的科学案例。教师可从中选择阅读材料,学生使用KWL阅读策略完成科学信息的获取,以下是一位同学的完成情况。

(三)课后阅读,讨论网策略促进学生多角度认识问题

《食物链》单元,涉及环境保护问题。对食物链的稳定性、人与食物链的关系,学生往往看法极端,这时在课后使用“讨论网”阅读策略,促进学生辩证看待问题。学生可以通过网上搜索、查阅图书的方法进行阅读,在阅读的基础上罗列理由,形成观点。以下是一位学生就“假如没有天敌”这一议题形成的讨论网,如图。

阅读能力直接影响了学生的科学学习效果,教师通过巧用科学阅读可以促进自然课堂教学,为其顺利进行提供方法。同时,科学阅读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策略,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方向。教师通过为学生筛选适宜的科学阅读材料,提供恰当的科学阅读策略,可以促进学生的科学阅读行为、促进师生对话,使学生在庞杂的科学海洋中有的放矢,从而促进自身科学素养提升。

【作者单位:上海市嘉定区马陆小学 上海】

猜你喜欢
科普读物食物链概念
长在食物链顶端的人类?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幾樣概念店
一类食物链模型正解的稳定性和唯一性
食物链
神奇的食物链
把科普读物“下嫁”给流动的花朵
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