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精神在数学课堂张力无限

2018-03-28 10:57陶月娟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圆片长方形正方形

陶月娟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步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师生互相尊重,共度美好的生命历程,这是我们能想到的美好的课堂学习状态。

一、规范数学语言 传递正确科学知识

小学数学的大部分学习内容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而学生其实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对所学知识的一些原有的认知,只不过这些知识是有限的、无序的、零散的,老师的课堂就是要把这些学生已有的生活认知和经验变得“数学化”,教给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表达,把生活常识演化为科学知识。

郭老师的课堂《使两个数量同样多》,课前出示打乱的蓝色和红色的圆片,提问:能不能想办法让大家一下子看出哪一种圆片多?多几个?学生上台演示,不断在前一位同学的基础上调整:分不同颜色各摆两排,数起来很方便;把两种颜色的圆片各摆成一排;把两种颜色的圆片分别摆成上下两排,上下一个一个对齐……观察,调整,再观察,再调整……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分类,有序排列,一一对应,获得了正确的思维体验。老师再次提问:观察调整后的两排圆片,你发现了什么?同学们很容易发现:红色的圆片比蓝色的圆片多2个,蓝色的圆片比红色的圆片少2个,在此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说出:红色的圆片和蓝色的圆片相差2个。引出“相差数”为新课的学习埋下伏笔。在这样一个简单的操作和思考过程中,老师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在多次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想和方法,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正确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科学和严谨。

二、提供科学素材保证知识的科学合理正确

要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从现实世界中发现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师应该在数学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科学的研究素材,以保证学生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戴老师在教学《年、月、日》的知识一课时,给同学们在IPAD上下载了年历APP,小组合作,利用年历APP,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年份进行研究。小组成员记录下自己研究的年份相应的每个月份的天数,形成小组研究记录单。小组观察研究单上记录的数据,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再组织在班级内交流。借助年历APP,老师提供的素材是正确科学的,同学们可以任意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年份来进行研究,可以选择的学习素材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年份有很多共同之处:一年有12个月。大月(31天):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和12月;小月(30天):4月,6月,9月,11月。还发现了不同之处:二月有28天或者29天。

学生分组利用IPAD查找万年历,选择不同的年份,观察年历,在老师提供的研究单上填写获得的信息,这些丰富的正确的素材为学生科学探究提供了可能,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科研素养。

三、拓展思维广度 感受数学魅力

数学教育学家斯托里亚尔曾经说过:“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教师应该多途径创造学生拓展思维的机会,寻找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丰富学生的学习素材,提高学生对数学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宽学生的思維广度,让学生感受数学好玩,数学有用,数学知识极具魅力。

赵老师的课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学完新课,设计了想象练习:第一组习题:(1)给定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想象长方形(多种情况);(2)给定长5厘米、宽3厘米,想象长方形(唯一答案)。(3)比较:为什么(1)有很多种情况,而(2)却是唯一的?第二组习题:(1)给定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想象正方形(唯一答案);(2)比较:给定一边是5厘米,能想象出很多个长方形,为什么正方形只有一个呢?老师精心设计的题组练习,是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再认识的一个过程,让学生感受学以致用;在比较中明确:只用一条边的条件就能确定正方形的形状,而长方形至少要知道2条不同的边长的数据才能确定图形的形状。这个比较的过程不仅让学生感受数学有用,还能感受数学好玩,真切感受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

热爱数学,尊重科学,教师应注重在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供科学素材向学生传递科学知识,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拓展思维广度,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真正让科学精神在数学课堂张力无限!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沙洲小学 江苏】

猜你喜欢
圆片长方形正方形
剪正方形
剪拼正方形
用圆片摆数
分类数 不出错
拼正方形
拼正方形
巧替换 妙解答
长方形的困惑
拼成一个圆片
小灵通取圆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