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2018-03-28 10:57李毓峰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游戏心理

李毓峰

一、在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因素

1.害怕心理;2.逆反心理;3.依賴心理;4.焦虑心理;5.孤独心理;6.自责心理;7.过敏心理;8.冲动心理;9.反感心理;10.异性心理。

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生理和心理、体质和学习成绩以及不良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缺陷。如有的学生身材矮小、肥胖,体质虚弱,有的学生胆小、怕事等,他们在练习中有的因怕做不好动作被别的同学讥笑而产生对运动的恐惧感,有的怕没把动作做好反而误伤了自己等,导致心理失衡,怨天尤人或自暴自弃,从而造成较重的心理负担。

二、身体活动和运动锻炼是发现和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重要手段

体育教学是进行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传授过程,这个过程也包括情感上获得成功感的愉悦体验。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和身体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情、意志等表现均是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通过这些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同时也可通过运动锻炼减缓和治疗某些心理障碍、疾病,使紧张的精神得以宣泄,从而使人轻松愉快,心情舒畅。

1.游戏法

游戏能够满足各年龄阶段学生的需要,它在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体育教学效果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体育教学中,在课的每部分都可以安排游戏。准备部分中,可进行集中注意力的游戏以引起学生的精力集中,也可以进行提高兴奋性的游戏为基本部分的教学做准备。基本部分中,可采用游戏来进行技术动作的练习或身体素质的练习,以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结束部分时,通过游戏可放松学生的心理,稳定学生的情绪,调节他们的注意力,为下一节其他的课做好心理准备。

2.比赛法

比赛法是在比赛的条件下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的方法。他与游戏法具有许多相同的特点,两者的作用也大体相同。但由于比赛法竞争的激烈性较高,因而对学生在心理、生理、技术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也高于游戏法,它对学生的培养作用也是比较大的。因此,也要重视在体育教学中比赛法的运用。

3.沟通法

体育教师要深入学生中,尽可能地同学生一起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创造新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充分信任体育教师,愿意跟教师进行沟通。这利于学生保持愉快的心境。

4.冷却法

当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情绪强烈动荡时,教师必须制怒,保持常态心理,对事情做出清醒的分析和理智的判断,找出正确解决矛盾的途径。再把说服工作的重点放在平静学生的心情上,以尽快恢复其理智,切不可在学生情绪上来时“针尖对麦芒”使矛盾激化。

5.温暖法

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教师采取尊重、理解、关怀、鼓励和信任的态度,帮助其明辨是非,正确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对曾在体育运动中有过某种挫折,内心受过不良刺激的学生,教师需要关心爱护他们。同时,在全班创造相互关心、助人为乐的良好风气,使他们不断增加战胜困难、克服挫折的信心。

6.鼓励表扬法

对于体育差生的微小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充分利用学习成绩的反馈作用去鼓励学生,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正确对待自身不足,从而消除自卑心理。对学生提出的练习要求要适当,教学内容和形式,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订出不同的期望目标,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三、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处理好与德育的关系,既不能用体育中德育代替体育中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用体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取代体育中德育。二是在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正确处理学生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1.认知

正常的认知能力包括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记忆力、良好的思考力,和既稳定又能随任务而转移且善于分配的注意力等。而学生的认知能力首先表现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些学习好的学生担心,参加体育锻炼会耽误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效果。我平时上课的时候就发现总是有些学生带着一些其他学科的读物到体育课堂上,在体育教师不注意的情况下偷偷地看上几眼。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的想法。恰恰相反,研究表明,早操能使大脑消除残存的睡眠抑制,为进入学习状态做好准备;体育课、课外锻炼和课间操可以使因学习而紧张的大脑皮层得到充分的休息,解除抑制,使得劳逸结合,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2.对情感的培养

体育活动中,人们抱有各种各样的体验,也就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例如:在运动竞赛时,由于激烈的对抗会产生紧张感,由于胜利会产生满足、愉快的情感。对中小学生来说,运动项目的多样性和吸引力会诱发他们的情趣和爱好;运动环境的复杂多变,又激发了他们的应变能力,这都能使他们在心理上获得满意、愉快、欢乐、兴奋等情感体验。当然,其中也有挫折和失败。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拼搏,才会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全部乐趣。作为一名中学体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不断努力学习、钻研,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教学研究,以满足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要以高尚的师德、正确的言行,在课堂上和生活中给学生做出表率,才能使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加强。

3.意志品质

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应有明确合理的学习和生活目的,并有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其行为表现出果断、坚韧、自制和毅力。自制和坚韧能表现出其心理健康的程度。积极勇于参加体育活动,既是对身体的锻炼,更是对意志的考验。

4.个性

个性,也称人格。所谓健全个性,是指心理和行为和谐统一的人格。统一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心理健康的人格特征,是在正确人生观和信念的支配下,树立远大的理想,使思想、认识、行为相一致。健全的人格可视为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

作为一个身心统一体的人,其身体和心理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体育教学中育心功能应和育体同等重要,互为基础。因此,学校体育教学的第一功能是育体育心,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丰富了体育教学的内容,拓展了学校体育的方法和途径,这是任何其他方式、手段无法替代的。

【作者单位:灌南县新东小学 江苏】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游戏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爆笑游戏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