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教学法的应用

2018-03-28 10:57张玲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支架美术教学法

张玲

随着社会经济和人类文明的高速发展,美术教育也一次次被赋予新的定义,新的教育改革制度应运而生,新的教育理念在课堂中实践。当下美术教育以新《纲要》为基石,教育内容应具有美术的特点:既要考虑幼儿心理规律和生活规律,也应考虑美术教育活动中所具有的独创性,在教育中培养幼儿的兴趣。

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幼儿园,孩子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幼儿园老师,幼师如同上天恩赐给孩子的天使一样,既要保持一颗童心也要担负教学的责任,脚下的路更是一步一个台阶,任重而道远。当我们面对幼儿,就像面对一张无边且无瑕的白纸,孩子对于艺术的领悟天马行空,只要点燃了孩子的热情,满足他们一定的条件,总是不会让我们失望。然而,在幼儿美术教育的一线,实施教育活动时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在幼儿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对中外幼儿美术教育典范的学习研究中,总结了一下进行幼儿美术教育课程改革中探索的经验:幼儿美术支架教学法的应用。

支架是从建筑行业借用的术语,在建筑大厦时,建筑工人依靠支架获得一个有益的工作平台,起到帮助他们逐层搭建房屋的作用,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等人将这一术语运用到教育领域。在支架法基础上,苏联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最邻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在孩子智力活动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孩子的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孩子在教师的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邻近发展区”。换句话说,孩子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第一个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邻近发展区”。孩子的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教学可以创造“最邻近发展区”。因此教学绝不应消极地适应孩子已有的智力发展水平,而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不停顿地把孩子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实践证实了支架教学法理论的科学性。同时,用好支架教学法还要匹配一个必不可少的伴侣,那就是老师在支架教学法中渗入情感因素,起到整体的调和作用。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这也是智商与情商的互补。现将整个教学方法梳理如下。

一、美术活动设计

一个美术活动的开展,首先要明确活动的主题和目标,按照“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设计该活动的支架。比如幼儿美术《可爱的家人》,通过对整个活动的分析后发现,本次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还可以启发孩子对家庭成员的认识,增进亲子关系,所以老师可以用“宽松融洽的活动氛围”作为支架。从准备就可以带动孩子们的情感,与孩子们自然交谈,亲切地提问一些家庭关系的话题,耐心地倾听孩子们的想法。语气灵活同时适当地给予孩子真诚的鼓励和赞许,让孩子们始终处在一种舒适、愉快、放松、安全的状态之中。而这种活动氛围贯穿整个活动,孩子们从心理上已经进入了活动的范围内,为动手创作奠定了基础。

选择材料可以让孩子自由选择,用自己喜欢的装饰材料来创作自己的家人,老师适时地进行亲切互动,给予鼓励和帮助,与孩子交谈想法,这都是一些很好的氛围支架。在这种宽松融洽的环境下,孩子们自主发挥想象力创造着他们的艺术作品,引导孩子发现艺术之美的真谛。一个恰当的支架是重中之重,是对整个美术活动脉搏的把握。

二、带领孩子进入情境

美术课程进行到节点时,老师要适时地将孩子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重视美术课堂导入环节。对幼儿来说较难的就是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在进入情境环节时,用一些直观的图片或者视频来引导孩子,有时候也可以是实物,或者一首恰到好处的曲子,都可以打开孩子的脑洞。真理告诉我们,树叶也存在着基本的相同之处。所以老师一定要善于找到某些事物的相通之处,并借此带领孩子进入设计好的环节中。

三、为孩子创造独立探索的环境

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活动目标有关的各种属性,并以各种方法进行实践。探索开始时要先由老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目标框架逐步攀升。

例如,当老师拿到一个认识色彩的美术活动时,很多人想到的是从图片或者颜料开始构思,这样讲解和灌输式教育就相对多起来。如果从为孩子创造独立探索环境的角度来进行,活动就会有很大的不同。可以将红、黄、蓝制成独立的冰块,分别装在三个透明密封袋中,分发给每个孩子,孩子们自己就可以清晰地辨别出不同的颜色了。进而我引导孩子们将任意两种冰块放在一起,摇一摇、撞一撞,接着随着孩子们的欢呼声和冰块不停地撞击声,还有冰块摩擦后温度的升高,奇迹出现了,孩子们大叫起来:“我的冰块变小了;我的袋子里面有水;水里的颜色变了……”有的孩子还会把三种色彩的冰块放在一个袋子里面撞击,孩子完全是活动的主人。这就紧紧抓住了孩子的兴奋点,让孩子在不断探索中有了很多新发现,对色彩的兴趣也越来越浓。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老师一开始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孩子自己探索,最后孩子们完全进入了探索发现色彩的世界中,孩子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这也是支架教学法的闪光之处。

四、善于分组合作、互相学习

老师要善于采取小组协商、讨论的活动形式。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目标有关的内容增加或减少,各种认知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接触的内容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让孩子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每次教学过程中,总有一些孩子无法顺利进入创作状态,可以把他们与别的孩子组在一起,并积极地鼓励大家互相介绍一下自己的创作,并且请大家帮助身边的小朋友一起创作。特别是涂鸦题材的活动,教室里面并不安静,孩子们不停地互相交流着,也互相影响着。我不知道他们哪来的那么多想法,每一组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创作意念,最后的结果往往是每一組有每一组的特色,自成风格。由此而见,幼儿的学习也是一种共同体的实践,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既依赖于老师的支持,也依赖于小伙伴之间的互相帮助和影响,而小组内交流、合作、分享就是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的有效做法。

五、作品效果评价和展示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孩子个人的作品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作品评价,作品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合作学习所做出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每次活动结束后及时将孩子的作品展示出来。

在这个环节,考虑到幼儿语言领域的局限性,老师要做一些适当的引导,让孩子明白自己要从哪个方面讲述自己的想法。活动最后,我们可以将孩子集中在一起,比如,在一块大地毯上互相展示和欣赏,彼此分享着对自己和别人作品的描述和评价,了解到自己的作品在别人眼中的感觉,得到别人的赞许。老师可以适当开放性地引导一下,比如:“你想对自己的图画说些什么吗?”“你看他的画面是怎么样的?”“你喜欢这幅画的原因是什么?”同时,让孩子们给自己的作品起一个好听的名字,说一说名字的意思,并且想象一下自己如果生活在这样的画面中会是怎么样的。

孩子的作品是用来听的,我们的耐心和欣赏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们在评价的同时,对自己和别人的作品进一步理解,最终完成了对一定审美经验、想法、做法的巩固。开辟一块作品展示区,孩子们的作品被展示出来,方便长时间观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每一个参与者都是受益者,连老师的收获都是满满的。

六、情感调和

人类是一种情感丰富的动物,没有情感的世界是冰冷的、灰暗的。我们作为幼儿老师,无论开展哪一门学科,都要渗入饱满的情感,特别是艺术领域的教学活动,更要先将自己感染,才可以去感染孩子。在支架教学法这个宏大的框架之中,灌入老师和孩子的情感,再高的大厦也非坚不可摧了。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知道自己的情感温度,做一个充满正能量的老师。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爱维叶幼儿园 江苏】

猜你喜欢
支架美术教学法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创意美术
前门外拉手支架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星敏感器支架的改进设计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
“假弱”教学法你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