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甸区设施蔬菜小西瓜-蔡甸藜蒿绿色模式分析

2018-03-28 10:40朱文革王胜军朱汉桥周健波
南方农业·下旬 2018年12期
关键词:设施栽培

朱文革 王胜军 朱汉桥 周健波

摘 要 小西瓜-藜蒿绿色栽培模式是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农业支柱农产业之一,十分适合推广应用,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对小西瓜-藜蒿绿色栽培技术的阐述,为全区蔬菜产业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设施栽培;小西瓜;藜蒿;绿色模式

中图分类号:S651;S636.9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36.002

1 小西瓜-蔡甸藜蒿绿色模式发展现状

蔡甸区是武汉市蔬菜主产区之一,以钢大棚、鋼中棚、水泥棚和竹中棚(竹竿棚、竹片棚)为主的设施蔬菜板块主要分布在以汉江沿线的张湾街的老蔬菜产区,主要蔬菜种类为辣椒、番茄、豇豆、苋菜、苦瓜、毛豆、红菜薹、莴苣和快生菜等。特别是以侏儒、永安两街318沿线为核心区发展的小西瓜-蔡甸藜蒿绿色模式蔬菜生产区,总面积2 667 hm2,总产量7.1万吨,总产值10.65亿元,已成为蔡甸区农业支柱产业之一,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2 存在的问题

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造成的污染。2016年,蔡甸区全年化肥使用量为52 660 t,农药(含除草剂)使用量为790 t,平均每667 m2耕地使用化肥144.3 kg、农药2.1 kg。农膜主要指不可降解的塑料地膜,蔡甸区塑料地膜年使用量267 t,地膜覆盖面积5 143 hm2,主要在毛豆、甜玉米、西甜瓜等作物上使用,平均每667 m2地膜用量为3.5 kg,地膜的回收率为77%。废弃包装物回收率为34.86%,绝大多数地膜和废弃包装物直接丢弃在田间地头。化学肥料使用量大,不仅造成大量人力和财力的浪费,而且给生产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大量使用化肥会大大提高土壤盐离子浓度,使土壤发生次生盐渍化,引起土壤板结,造成肥料流失、降低肥料的效益,污染水源,恶化环境。病虫害发生时,农民随意增加用药次数、超剂量使用农药。尤其是化学除草剂,在土壤中残留时间长,目前农业生产中还无法解决除草剂的土壤残留问题。地膜及农资废弃包装物随地丢弃严重,很难降解,长期存于土壤中影响耕地土壤透气性、透水性,造成耕地污染,农业生产、生态环境逐年恶化。

3 小西瓜-藜蒿绿色技术模式示范推广

3.1 技术原理分析

小西瓜-藜蒿模式中的两个主导品种,是蔡甸区农业三大支柱产业中两个代表性的产品,从2005在侏儒山街薛山村、金鸡村等村推广种植以来效益明显,但2013年之前蔡甸区农产品生产主要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农户为了追求最大效益化,长期化肥、农药偏施、滥用,造成土壤酸化、板结,连作障碍严重,使作物产量不高,生产成本上升,效益下滑,同时忽视对土地的保养与改良,致使地力下降。为了实现小西瓜-藜蒿模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2013年末,蔡甸区农技推广部门结合蔡甸区实际,在侏儒山街薛山村、金鸡村因地制宜开展了藜蒿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通过藜蒿品种提纯复壮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农业投入品精准化技术等相关关键高效栽培技术推广应用,筛选出农艺性状、综合抗逆性、商品性好的蔡甸藜蒿,作为主导品种应用推广,近来通过生物有机肥替减部分化肥、测土配方施肥、化学农药减量化施用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有效地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实现省时省工省成本,提升产品商品性,延长采收期,提高种植效益。

3.2 小西瓜-蔡甸藜蒿操作要点

小西瓜1月上旬播种,2月下旬定植,4月上旬着果,5月上旬成熟,6月中旬罢园;蔡甸藜蒿7月初定植,8月中旬、9月中旬、11月中旬,分别采收第1、2、3批。如需供应元旦、春节市场,加盖小拱棚后继续采收1~2批。

3.2.1 小西瓜栽培技术要点

3.2.1.1品种选择

万福来、拿比特等。

3.2.1.2播种育苗

购买商品苗。

3.2.1.3整地施肥定植

8 m宽大棚按4 m开厢,定植前10天,在整好的畦面中间开沟施肥,每667 m2底肥施合缘生物有机肥350 kg,用耕整机耙,让土肥融合,划好定植线。定植前安装滴管带,全膜覆盖地膜。定植时,去除病苗、弱苗、畸形苗。小果型品种株距55 cm,中果型品种株距75 cm,每畦种一行,嫁接苗每667 m2栽350~400株,用0.2%磷酸二氢钾溶液浇足定根水。定植后扣紧小拱棚,密封大棚5~7 d。重茬田块应进行土壤消毒后方可定植。

3.2.1.4田间管理

1)肥料管理。每667 m2底肥施合缘生物有机肥350 kg,配方肥40%(18∶7 ∶15)30 kg,缓苗肥用磷酸二氢钾溶液或氨基酸叶面肥喷雾,并用2%的配方肥液体点施。伸蔓肥看苗追肥,长势强劲的瓜苗不施,反之可酌情轻施。膨瓜肥第一批瓜长到鸡蛋大小时,每667 m2施配方肥5~10 kg,以后每采收一批瓜就要及时施一次肥。此种有机肥+配方肥的施肥方式比常规施肥可减化肥20%以上。

2)水分管理。缓苗后补一次发棵水,伸蔓坐果前7~10 d禁止补水,膨瓜期以水代肥,通过滴灌补水。

3)温度管理。缓苗期需较高的温度,白天维持30 ℃左右,夜间15 ℃,夜间多层膜覆盖,日出后由外及内逐层揭膜,午后由内内外逐层覆盖。发棵期白天保持22~25 ℃,超过30 ℃时应开始通风。伸蔓期白天维持25~28 ℃,夜间维持在15 ℃以上,随着外界气温的升高和瓜蔓的伸长,不需多层覆盖时,应由内向外逐层逐步揭膜,当夜间大棚温度稳定在15 ℃(定植后25~30 d)时,拆除大棚内所有覆盖物。开花结果期需较高的温度,白天维持30~32 ℃,夜间相应提高,以利于花器发育、授粉授精和促进果实发育。当外界气温稳定通过15 ℃时将大棚两侧卷起,加大通气量。

3.2.1.5整枝理蔓

整枝方法有两种:1)留1主蔓2侧蔓,其余的分枝全部去除;2)摘心留3条子蔓,团棵期去掉生长点,选留3条健壮的子蔓。两方法均留足3条蔓,第一批瓜坐果前,彻底整枝抹芽,整枝以后经常理蔓,将瓜蔓斜向均匀地摆放在畦面两侧,在采收第二批瓜后进入高温季节,需要增加分枝,可放任生长。

3.2.2 蔡甸藜蒿栽培技术要点

3.2.2.1品种选择

蔡甸藜蒿。

3.2.2.2备种苗

在每年的6—9月,选择茎秆粗壮的留种株去掉两端已木质化和幼嫩部位,切成10~12 cm长的无叶短梗,插条下端切成斜面,以备扦插。

3.2.2.3整地施肥

结合整地每667 m2施腐熟有机肥1 000 kg,或优质生物有机肥300~400 kg作畦面宽1.2 m,开浅沟,将备好的插条按株距7~10 cm靠放在沟的一侧(注意:生长点朝上,不能放反),边排边培土,培土深度达插条的2/3,扦插完毕,浇一次透水。覆盖遮阳网,经常保持土壤湿润,3~4 d即有小芽萌发。

3.2.2.4田间管理

1)水分管理。浇水施肥同时进行,每施一次肥灌一次透水,灌水宜多勿少,以沟灌渗透为好,尽量不浇到畦面,以免引起土壤板结,影响出苗和透气。2)肥料管理。当幼苗长到4~5 cm时,每667 m2追施尿素10 kg、三元复合肥30 kg,收割一次施一次肥,方法同上。3)其他管理。出苗后中耕1~2次,幼苗长到3 cm左右时要及时间苗,使每蔸保持3~4株小苗。11月下旬气温降至10 ℃之前及时覆盖大棚膜,或搭建竹中棚保温,防霜冻。棚内晴天白天保持18~23 ℃,气温高的中午应打开大棚两头通风,以免因湿度过大,通风不良造成藜蒿腐烂或变黑,春节以后气温上升及时揭除盖膜。4)提纯复壮。去掉变异株、瘦弱株和病虫残株,追肥灌足水后,任其生长,待成株木质化后,成为下季栽培的插条。5)采收与留种。10月中下旬,藜蒿长到10~15 cm,根據市场需求,地上茎未木质化便可采收供应市场。收割时,将镰刀贴近地面将地上茎割下,去叶后扎把上市,或直接将毛藜蒿上市。气温适宜30 d收割一次,气温低时50 d左右收割一次。上市期一直持续到来年的3月,共可采收4~5茬。春季采收2~3次后,留种田一般在3月收完最后一茬。追肥灌足水后,任其生长,待成株木质化后,成为下季栽培的插条。

4 小西瓜-蔡甸藜蒿绿色模式效益分析

4.1 投入成本

小西瓜每667 m2总投入1 500元,蔡甸藜蒿每667 m2总投入6 000元。

4.2 经济效益

小西瓜每667 m2产2 500 kg,产值6 000元;蔡甸藜蒿每667 m2产3 500 kg,产值13 000元,蔡甸藜蒿投入为6 500元,全年总产值约1.9万元,纯收入1.1万元。

4.3 社会效益

通过小西瓜-蔡甸藜蒿绿色模式推广种植,不但解决周年种植造成品质下降、土壤次生盐渍化、土传病害加重,引起作物生长发育不良,产量大幅度下降,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等方面的技术难题,特别是近年来推广有机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显著降低病虫草害发生和化肥农药使用量,改善生态环境,有效缓解连作障碍发生,有效改变了过去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生产方式,延长作物生长期,提升了蔡甸区农业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为蔡甸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技术支持。

5 小西瓜-蔡甸藜蒿绿色模式推广应用前景

小西瓜-蔡甸藜蒿设施绿色发展模式具有显著的经济及社会效益,同时具有投资省(种西瓜时不施肥,利用前茬蔡甸藜蒿土壤肥力)、见效快、效益高、技术操作方便等投资特点,可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与劳动强度,延长产品生长期,产品商品性好,并且,成功避开长江中下游汛期对作物造成的风险,增加农民收入,十分适合推广应用,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责任编辑:刘昀)

猜你喜欢
设施栽培
草莓设施栽培技术要点
影响果树设施栽培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及对策
果树设施栽培技术及配套机具研究
东方百合设施栽培关键技术
清镇市黄瓜新优品种引进比较试验
浙江新昌设施栽培樱桃番茄品比试验
硬果型番茄新品种设施栽培比较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