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技术型大学第二课堂教育模式构建及评价研究

2018-03-29 04:07陈洪敏崔文静
昌吉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技术型第二课堂学分

陈洪敏 崔文静

(1.三明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福建 三明 365004;2.数字福建工业能源大数据研究所 福建 三明 365004)

一、前言

在应用技术型大学教育中,第二课堂教育工作是第一课堂教育的延伸和重要补充,是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提升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第二课堂教育在实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正逐步得到一致的认可和重视,特别是对还处在转型发展路上,不断摸索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建本科应用技术型高校。因此,如何构建适合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第二课堂教育和评价监控体系,成为使之更好衔接、融合、促进第一课堂教育,实现应用技术型大学发展,助力应用型人才提质、增值发展的关键举措。

二、应用技术型大学第二课堂教育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教育现状

随着社会对人才全面发展需求,地方高校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活动。第二课堂教育教学作为第一课堂教育的延续、补充,以其活动内容的广泛性、形式的多样性、全程丰富的实践性,而且不易受时间、地域限制等有利因素,逐渐成为各应用技术型高校开展全面育人、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把手,成为助力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实现自身转型发展的重要推进剂[1]。但地方应用型高校第二课堂教育还普遍存在领导重视不够、教育目标和设计不明确、脱离第一课堂、学分偏低变成第一课堂的“补救品”、缺乏有效的管理、监督、量化考核、评价体系、教师队伍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观念陈旧等问题,严重了影响了第二课堂教育活动开展成效和制约了自身发展[2]。

(二)原因分析

第二课堂教育活动的不利现状是由多方面原因形成的。具体成因如下:

第一,重视程度欠缺。由于顶层重视不够,加上长期以来受第一课堂为主的惯性思维影响,第二课堂教育发展往往处于边缘地带,很难得到师生的广泛重视,也成为学生为应付毕业获得第二课堂学分而被动参与的窘境。

第二,机制不完善、定位不明确。由于顶层设计规划不清,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往往使之与第一课堂的建设出现脱节或偏离现象,而且在实践开展中往往会出现教学管理上的缺控,难以监督。另外,第二课堂活动的考核评价指标过于单一,考核机制不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对任课教师的教学督导监控,出现了应付性工作。

第三,学分偏低。虽然地方高校已将第二课堂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计划,与第一课堂有机接轨,通过利用学分制激发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教育活动,但是,在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中,对第二课堂模块学分设置不科学,第二课堂学分占比不到5%且很容易修满。一般是设置在不低于6学分,其中包含通识教育选修课不低于2学分,社会实践2分,专业课程相关的竞赛、证照类、学术科研不低于2学分)。学生只要完成相应类别的2学分就可轻易的满足第二课堂学分要求。

第四,缺乏有效的管理、监督、量化考核、评价体系。第二课堂教育活动文件对任课教师没有硬性要求,绝大部分任课教师只要完成第一课堂教学工作量就能满工作量要求,使得第二课堂教育变成应付完成第一课堂教育的临时“补救品”,有名无实,学生也处于“放羊”的状态,加上量化考核、评价指标单一,第二课堂监控处于“自由”状态。

第五,教师队伍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观念陈旧。当前处在信息快速爆发时代,教师作为第二课堂的引导者,其素质、经验、能力的高低对学生第二课堂的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观念也要变更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互动”的模式,由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转为“自主参与”式学习[3][4]。

三、解决困境、构建基于OBE的第二课堂教育模式

立足于第二课堂教育现状,如何构建适应地方应用技术型高校自身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第二课堂教育模式迫在眉睫。针对第二课堂教育现状及问题分析,本文提出了基于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是一个学习产出驱动整个课程活动和学生学习产出评价的结构与系统)的第二课堂教育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一)更新教育理念强化重视力度

应用技术型高校第二课堂教育活动应贯彻“以生为本,以果为导,以用为旨,以质为胜”的十六字教学理念,并注重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成果获得的效用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二)重塑活动设计原则解决顶层设计瓶颈

地方应用型高校第二课堂教育设计必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导向性原则:地方应用型高校第二课堂教育要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专业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即第二课堂设计要以学生专业发展为本位,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导向,要符合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2)创新性原则:设计要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为宗旨。

(3)可行性原则:要求第二课堂教育活动运行过程必须是可行的,而且要能达到预期效果。

(4)适应性原则:第二课堂教育活动开展要能够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参与者都具有普适性。

(三)构建运行、监控、评价体系解决管理、考核、绩效运行问题

(1)确定学习成果——目标。借鉴OBE成果导向教育模式,学生作为第二课堂教育主体、教育的最终的受益者,也是衡量教育体系成效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构建第二课堂教育模式必须紧紧围绕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导向,这些成果可以是证照类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比赛获奖证书、教科研论文、专利等。

(2)构建课程体系——基础。以学习成果为导向,依托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收集、整理实现成果支撑资料,构建第二课堂课堂体系。

(3)确定教学策略——手段。根据课程体系安排为实现预期目标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学策略。第二课堂教学策略应根据活动内容、形式的不同来组织,如采用项目化集训、案例化教学、混合式线上线下授课、参加社会实践、开展讲座指导等手段。

(4)人人收获成果——达成度。主要是指不同主体成果的实现及成果的效用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预期成果的符合情况,这也是第二课堂教育过程监控与结果性评价的重要评价指标。

(5)多元评价维度——监控、指导。主要是指不同主体对课程体系构建、教学策略手段、成果实现过程、评价方法采用等内容的综合性评价,也是指导和促进学习成果、课程体系、教学策略等实现过程监控、指导的有力工具。各高校对第二课堂教育应专门成立第二课堂教育指导委员会,并建立针对不同专业分门类的第二课堂考评机制,实行全过程考评,实现目标考核和过程考核相结合,坚持多元化、个性化原则。考评范围包括活动的前期准备工作、活动开展期间的出勤、技能操作、互助合作、活动报告、活动作业、总结等等[5]。考评分成自我评价、指导教师评价、活动单位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最后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模糊综合评出考评成绩(即应用定性和定量结合、模糊数学原理和方法对多决策评价指标建立综合评判模型)。对于考核成绩不及格或未按时参加教学活动课时超过三分之一的,按照学籍管理规定,必须强制办理重修完成学业任务。

(四)拓宽实践活动平台促进应用人才培养

第二课堂活动形式分为五块: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及社团活动类、竞赛类、证照类、科研类、其他。活动内容涵盖了学生人文素养、专业核心能力、创新精神、职业技能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实施过程中,构建出6个活动平台(全员育人、校园文化活动、学科竞赛、实验实训、学术科研、社会实践平台)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循环、渐进、可持续、全面发展。

四、完善第二课堂体系在应用数学(金融与统计)专业的应用举例

(一)以应用数学(金融与统计)专业为例构建第二课堂体系

借鉴学院IT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改革经验,对应用数学(金融与统计)专业的第二课堂进行了整体规划设计。

一年级:以获得证照类(初级会计资格硬过等)、社会实践能力为导向,构建数学专业基础课程(含初级会计课程)+义工帮帮团为主,采用课堂教学、课外培训与暑期实践形式相结合,实现专业素质、实践能力、志愿服务精神综合提升。

二年级:以获得证照(数据分析师、电商分析师等)、竞赛类(数学建模等)为导向,构建金融统计方向核心课程,采用案例教学、项目驱动等手段,实现培养数学应用思维、数据处理、统计分析能力。

三年级:以科研训练意识、社会实践能力为导向,构建金融统计方向核心课程硬过+学年设计与企业实训“一体化”实践为主,实现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形成。

四年级:以社会实践、就业能力为导向,构建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实践课程,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实现实践能力、就业质量、科研素质的全面提升。

其中讲座指导、社团类活动等是紧密贯穿学生校内学习始终。

(二)应用数学(金融与统计方向)专业第二课堂教育所取得成效

自从开展第二课堂教育以来,学院应用数学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和社团活动中硕果累累,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综合素养和凸显思维创新、个性、多样化发展趋势,而且使学生练就了丰富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自我发展的能力。据学院不完全统计,2012年以来,专业学生已发表本科学报14篇以上;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一等奖3次、二等奖13次、三等奖3次;参与各级各类教科研立项13项;2011级数学与专业班荣获2012年福建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2012年09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获福建省文明班级,2013年2010级数学与应用数学获三明市优秀班级荣誉;参与2016年“青春守护让爱留守”‘七彩假期’青年志愿者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志愿服务项目获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优秀项目等。

五、结语

第二课堂教育活动是地方应用技术型高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把手,是助力实现自身转型发展的关键举措。本文构建基于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以多维度量化考评为基准的OBE第二课堂教育模式,建立了多样化考核评价体系,以单位、学校、教师、学生为主的考核评价主体,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多模糊属性评价方式。该体系模式既可移植也能复制;既能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性强、实践动手能力强,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又能促进教师队伍整体动手能力、科研能力,理论教学水平明显提高;既能为地方应用技术型高校打破发展短板,又能助力实现转型、提质、增值、绿色发展。

猜你喜欢
技术型第二课堂学分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分美食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应用技术型大学科研评价体系构建探讨
独立学院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必要性和途径探析
大型国有企业技术型员工激励制度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