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本 以技术为基 推进课堂教学形态变革
——武汉市中小学翻转课堂实验报告

2018-03-29 11:27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技术中心执笔李立新
成才 2018年3期
关键词:实验学校课堂教学

■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技术中心 执笔 李立新

为变革我市中小学课堂教学传统模式,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2015年7月,武汉市教科院以16所小学、10所初中、4所高中共30所为实验校启动了全市中小学翻转课堂教学的实验大幕。

项目实施以来,各实验校以翻转课堂实验为教学品质提升的突破口,全方位动员,从学校信息化环境到师资队伍建设、课堂教学改革,做出了许多可喜的尝试,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收获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一、实验背景

(一)初衷:为什么选择翻转课堂?

武汉是华中教育重镇,有近八十万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近六万名在职中小学教师,每年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各类人才。“十三五”之初,回看武汉市的基础教育,我们明显地感觉到:中小学主流课堂的教学方式依然单一和落后,与教育现代化仍然有着相当的距离,教育教学依然没有质的改变。这与武汉在全国的教育地位和影响力是严重不符的。

2012年,我市启动了武汉教育云示范工程,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根深蒂固,信息技术的新瓶装的还是老酒。如何真正通过信息技术刷新中小学课堂,带来课堂教学的深层次革命,是摆在我市所有教育人面前的一道亟待破解的难题。

翻转课堂,强调以学为主,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用信息技术提供的环境和资源作为学习引擎,有效解决学与教的主次问题,有效解决学习支架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自主学习空间,成为近年来国内外教育领域变革课堂教学的利器。

著名学者周国平说:一切教育本质上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本质上都是自学。一个成功的教育,就是让学生具备自学能力。翻转课堂恰是在现代教育理念的观照下,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和教学形态的现代化课堂。基于此,我们选择了翻转课堂,来推进全市中小学教学模式变革,推进教育信息化落地生根。

(二)任务:顶层设计

项目启动之初,我们就明确了开展实验的基本条件与实验任务。

基本条件:

1.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在教育信息化及教育云示范工程建设中作出成绩及特色。

2.学校有积极担当、乐于奉献、研究力强、求实创新的人才队伍。

3.具备网络、平板电脑、软件平台等必要的实验环境。

实验任务:

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适应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微课程的设计、制作及应用。

3.慕课平台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与创新。

4.构建翻转课堂的组织形式与绩效评价机制。

这样的顶层设计为各实验校的实践探索指明了路径与方向。

(三)现实:翻转之惑

疑惑之一:小学课堂能不能翻转?

产生这个疑惑的本源是,小学生适合自学吗?从科学角度看,孩子们都是在自学中长大的。从牙牙学语到生活器具的使用、高级技能的习得,都充满了主动的模仿与尝试,这些都是无意识的自学行为。只要肯定了小学生能够自学,小学的课堂就一定能够翻转。

疑惑之二:面临诸多现实问题,怎么翻转?

如家长怕影响了孩子的学习;老师们怕耽误了正常的教学进度;学校领导怕资金短缺进不了相关技术设备,更怕降低了教学质量……

二、实验过程

(一)成立领导小组,组建研究团队

各实验校依据《武汉市中小学翻转课堂实验实施方案》,结合校情制定本校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很多校长亲自挂帅,亲自参与指导,确定研究团队,制定研究计划。各校都克服诸多困难,投身于这项具有现实意义的教学方式变革。

(二)确定实验年级,选择实验学科

各校在实验班安排上,也有不同做法,有的选用一个年级全面铺开,有的选用几个年级安排不同的班级,涉及主要学科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也有少部分学校进行综合学科的研究,如科学、美术、综合实践。

(三)注重技术引领,加强平台建设

教育技术的本质特征是运用技术优化教育和学习过程,体现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从传授知识转向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重大转变。教育技术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多维度的支持,极大地促进学生主动地获取、吸收和内化知识,最终掌握知识。微课教学平台、个性化网络空间、网络学习社区、云端智慧教室、电子书包等技术,都成为各校实验团队重点关注和正在实施推进的项目。

(四)重视专家引领,加大培训力度

各实验校都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进行翻转培训。既有专家引领,也有本土自培。首先,各实验校多次组织实验教师进行翻转课堂知识的培训,请市、区学科专家和技术专家进行引领,帮助老师们学习翻转课堂教学相关理论,认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为实施翻转课堂教学进行理论知识上的储备;其次,带领实验教师走出去,观摩学习翻转课堂前沿学校的做法,让老师们感受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所带来课堂教学的变化,从本质上理解翻转课堂的精髓,从理念上接受翻转课堂,为实施翻转课堂进行思想上的引导和方法上的展示;最后,各实验校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各类现代教育技术竞赛,微课制作比赛、教育云助手使用评比、翻转模式课竞赛,把培训、建设、评价三者有机结合,根据空间建设框架和空间积分、微课点击量等对老师的个人空间进行阶段性评比,在知识上、技术上为实施翻转课堂做积极而有序的准备。三年下来,专家团队开展了30余次“组团式”培训指导,组织了八场大规模的市级“翻转课堂”实验区域推进活动,展示优秀教学课例,交流实验成果与经验。

三、取得的成效

(一)教学生态出现可喜的变化

1.师生角色变化

翻转课堂教学带来了师生在学习中的角色变化。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动内化知识的自主学习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资源的提供者、课堂活动的组织者,个别化学习和答疑解惑的辅导者;课前自学、自主练习、质疑互动、小组探究、总结反思等使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而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2.教学形态变化

翻转课堂完全颠覆了整个教学过程,颠倒了传统教学方式,它将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放在课下,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及学生整体情况制作微课和学习单,利用云平台、手机APP等信息技术手段供学生课堂外学习。课堂上则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质疑解惑、探究展示为主的深层学习。课堂形态的变化使学习成为学生主动建构、合作探究的过程,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3.学习方式变化

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由课堂上教师传授变成课下的学生自学,将统一步调的学习变成为学生可以自主把握的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课堂上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质疑互动、创新思维的活动,这些都意味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学习方式的变化无疑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学校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

开展翻转课堂项目倒逼学校加快和优化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各校纷纷提升互联网带宽,改建学校局域网,完善校园网络平台,给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等云教育终端产品;依托教育云平台,学校“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工程在一步步推进;大数据智能评价系统接入课堂教学环节;学科老师们精心制作的教学微课充实了全市数字资源精品库。学校信息化环境因为翻转课堂实验进一步得到质的提升。从全市角度来统计,30所学校贡献了近300多节翻转课堂优秀课例,1000多个优秀的微课,还有一批研究论文、研究报告等,为全市课堂教学改革积累了宝贵的资源。

(三)提炼出一批优秀的课堂教学模式

硚口区崇仁路小学“双驱动 双学习 双共享”模式,探索出翻转课堂的应用研究“创境设疑、析境开放、生成启导、反馈示范、拓展延伸”五个应用环节。钢城一小“三环五步”模式,三环即:课前导学,课中互学、课后拓展三个教学环节,五步包括“目标导学→重点突破→交流展示→合作提升→思维拓展”五个环节。蔡甸二小“在翻转中快乐学习”模式,分两个实施阶段:自主学习阶段和知识内化阶段,课中知识内化阶段又分为五个环节:迷宫探路、练习小斗士、超级演说家、高峰探险、学习感言。光谷四小“三四三”模式,即三个特征:自然生长、自主发展、自在生活;四个层面:生本、生成、生长、生命;三个转变:师生角色的转变、学习方法的转变、评价方式的转变。鲁巷一分校“童蒙乐学”模式,设计以下四个环节:制作云端微课,进行课前学习→利用班级空间,进行学前反馈→利用Pad或其他教学软件,交流互动内化知识→再次整合资源,多维拓展。育才小学“重构——创新”模式从重构课前探究和创新课堂互动展开设计。楚才小学“两段四步八环节”模式,从课前、课中两段,对教师、学生进行不同的环节设计,体现翻转课堂中角色的变化。三道街小学“两段四步十环节”模式,从“自学质疑”和“训练展示”两个部分,对教师学生进行活动设计。

楚才中学提炼出了“幸福翻转二段三导四步”教学模式。二段:即导学质疑阶段和导练反馈阶段。三导:即导学、导练、导发展。四步:第一步,教材自学;第二步,资源助学;第三步,在线测学;第四步,质疑思学。武汉市20中,研究如何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来构建生本课堂,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武汉市长虹中学在校“五让六步”课堂模式基础上,积极地探索“互联网+五让六步”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打造长虹中学课改升级版;武汉市16中翻转课堂的研究工作通过锚定于混合式学习的研究,结合翻转课堂相关理论及国外实践的研究来确定本项工作开展的基本思路。武汉西藏中学根据一些有代表性的课例,提炼了两种基本的翻转课堂模式——“大翻转模式(课内外翻转)”与“小翻转模式(课内翻转)”来分别进行研究、实践。

上述各类模式都能体现翻转课堂“教学重心前移、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特点,各有不同侧重,有少数学校结合本校办学理念进行模式的构建,想法很好,但从模式介绍中体现不出翻转的特点,有待改进。

(四)学校美誉度、影响力得到很大提升

如楚才中学从一所没有底蕴的普通年轻中学,跃升成为武汉市初中学校中的一张靓丽的名片,吸引全国各地区五十多个省市考察团来校考察。三年间,该校各学科十多名教师通过翻转课堂教学,在多项全国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大赛中获得特等奖和一等奖。同时,学校的中考成绩稳步提高,学校声誉大幅度提升。

光谷四小通过翻转课堂带动学校信息化建设,学校办学影响力不断提升,先后迎来吉林、新疆、成都、江西、广东、咸宁、宜昌等教育同仁到校参观交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中国教育报》《长江日报》《武汉晚报》《大家教育周刊》、“湖北经视”、武汉教育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及教育刊物进行了专题采访,极大的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声誉。

四、问题与思考

(一)存在的问题

1.部分学校、教师的教育观念还有待更新

从各校实施的情况来看,虽然大部分学校认可翻转课堂实验的理念和做法,但还有个别学校存在疑虑,即:翻转课堂到底适不适合中小学?是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于自学?甚至认为只适合于部分好学校、优秀生,只适用于部分学科。这说明,还有部分人员的思想观念还受着禁锢,还需要进一步学习现代化教育思想,提升现代化教育理念。

2.对翻转课堂理解还不够

有部分教师对翻转课堂一知半解,对“翻什么、怎么翻”理解有偏差,有的课堂将“课前微课助学”变成了课堂预习;有的课堂将任务导学变成了寻找问题答案,课堂内化变成了边学边教,实际上还是传统课堂,不敢放弃教师的中心地位,没有凸显学生的异步学习、协作探究、批判创新的翻转优势。教师观念不解放,就没有解放学生,翻转了些许形式,但是没有翻转“教”与“学”的结构本质。

3.部分家长支持不够,学生课前学习无法保证

有学校反映:由于家长素质参差不齐,对家长的沟通不够深入,学生线上自主学习的管理能力还不够,少数家长不能配合老师进行有效的掌控,极少数家长拒绝孩子使用网络,学生使用移动终端学习的效果不好。由于课前学习出现差异,造成学生两极分化,难以实现翻转课堂“人人参与,全员发展”的初衷。

(二)思考与展望

1.加大课堂的“供给侧改革”

根据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日益旺盛的需求,给资源,给环境,给空间,给自由。要加大培训与指导力度,整合实验平台,汇聚优秀资源,给课堂以内生的动力,为新型的教学生态提供坚实的基础。

2.扩展学科覆盖面

信息时代,学生们的“数字原住民”特性,决定了他们掌控、利用信息的能力较强,数字化学习的能力较强。在数字环境的浸润下,他们更适宜于以数字学习资源为支架的学习方式。因此,下一步,我们要扩展学科覆盖面,尝试多种学科的翻转课堂模式,找出内在规律。从常态化找经验,从规模化要效率,真正实现我市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

3.从翻转课堂1.0向2.0迈进

翻转课堂2.0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实现创造驱动的智慧学习,是翻转的改进与升华,是技术支持教学的高级阶段。相较于1.0,它强调“四个转变”:在角色转变上,要求教师更新理念,注重潜能,突出学生主体;在认知转变上,课前课中课后三次内化,认知优化,促生转识成智;在技术转变上,资源多样、工具多元、学习时空拓展,教学平台由最初功能支撑向知识的意义建构转化;在评价方式的转变上,注重学习活动中的过程表现,针对差异的判断,提供个性化指导,使学生完善自身,优化知识结构。

猜你喜欢
实验学校课堂教学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做个怪怪长实验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学校推介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