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渗透国学教育的方法

2018-03-29 11:27武汉市新洲区邾城街向东小学徐年华刘畅英
成才 2018年3期
关键词:国学内容语文

■ 武汉市新洲区邾城街向东小学 徐年华 刘畅英

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润物无声地渗透国学教育的内容?我们学校通过挖掘小学语文12册教材阅读课文中关于国学教育的内容,探索出了在不同课型中渗透国学教育的方法。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

1.新课导入时渗透

每一次教学新课,教师都会根据课文的特点,精心设计生动有趣的导语,把国学教育内容巧妙渗透其中。这样既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新课的教学开好头。如在教学《信任》一课时,教师是这样设计导学的——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我们今天所学的这篇课文讲的就是作者一次奇妙的购物经历:告示牌指路,小狗带路,猫看管钱箱,自己摘桃,凭自觉付钱。一拨又一拨的顾客来了又去,去了又来……这是一次有趣的购物经历,它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信任与被信任的喜悦。

教师通过国学《论语》经典名句的引用,既巧妙地引出了新课内容,又自然地启发学生联系国学内容对信任作出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2.背景介绍时渗透

在教学《朱德的扁担》时,教师通过讲述朱德的故事,介绍其时代背景,让学生从中去体会人物以身作则、推已及人的“絜矩之道”的优秀品质。这类课文的内容尽管没有直接再现人物美德,但其作者自身的品格及其生活中表现出的精神风貌却是为世人所传颂的,只要教师在介绍时予以点拨,就能在情感上对学生有所触动。

3.课堂发言时渗透

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寻找有利的时机进行渗透。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刷子李》这课时,提出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你认为文中的父亲是不是一个好父亲?说一说你的看法。问题提出后,学生发言很踊跃。有的学生认为这是个好父亲,之所以他打了自己的女儿,是因为怕她养成迟到的坏习惯;父亲还跑去学校给女儿送衣服,这也说明父亲很爱女儿。还有的学生认为这个父亲在女儿心里,有时候好,有时候不好:当他打女儿的时候,女儿可能会恨她,是不好的;当他给女儿送夹袄或铜板的时候,她又感觉到自己的父亲是爱自己的,是非常好的。对于学生的观点,老师没有直接评判谁对谁错,而是巧妙地运用《弟子规》中“子不教,父之过”这句话让学生明白,就是父亲的严格要求,“女儿”才成为了一位有影响的作家。

4.课堂小结时渗透

在课堂小结时渗透国学思想,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时机,也是最常用、最普遍的一种渗透方法。如学习了《三个小伙伴》后,教师这样进行总结——

古人云:“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小朋友在一起学习,一起玩,就应该像这三个小伙伴一样,发挥自己的特长,一起努力,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得到快乐。

二、在作文教学中渗透

文如其人。教学生作文的同时,也是在教学生做人。语文的基本属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语文教育也担负着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的重要功能。作文教学,既要教会学生表达思想,又要在审美过程中培养其人文精神。

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无论学生写哪类主题、哪类体裁的文章,其中必然会表达一定的观点,抒发一定的情感,反映一定的道德情操。教师在学生写作时要予以正确的引导,使学生能身体力行,把良好的道德情操、优秀的传统美德内化为自己的信念,贯彻到自己的行动中。

1.结合时令,积累素材

积累素材,是学生作文的前提。在“除夕”“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一些传统节日来临时,可让学生仔细观察,了解这些节日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由来,体味传统文化、国学思想在其中的渗透和传播。学生了解这些知识,感受其文化和思想内涵的过程,也是其积累素材、接受传统文化和国学思想渗透和教育的过程。如:作文时,写到新春佳节,学生就会联想到每年春节千家万户买春联、贴春联的习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写到中秋时节,学生就会联想到:“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让人感受到中秋望月的特定气氛,感受到离别思聚、希望与家人团聚的情怀。

2.结合生活,找寻素材

生活,是习作素材的主要源泉。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从丰富的生活内容中捕捉习作素材,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开发、挖掘文章的中心、主旨,结合国学教育的内容,做到“文贵意高,意高则流远”。如写人和事这一类的文章,可渗透《弟子规》中“孝”“弟”“谨”“信”“爱”“仁”“学”等优秀品质教育;写以景为题的作文,可以“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等昭示为人做事之道的名句进行国学思想渗透教育。

三、在写字教学中渗透

1.内化良好行为习惯

古人云:“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这些国学思想,都强调了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教师要据此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教育。如在写字训练中,要求学生在写字前用10秒钟时间有条不紊地把笔、墨、纸、水瓶摆放好;下课后离开座位,手与桌面上不留一滴墨迹和水迹。长期这样训练,对培养学生认真、谨慎、准确、迅速等行为习惯很有好处。

2.培养优良心理品质

实践表明,学习书法要心静气和、端正姿势,要持之以恒地苦练。“临池学书,水为之黑。”历史上有很多名家刻苦练字的故事,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从中感悟书法练习的真谛。如唐代的怀素,因家贫买不起纸笔,便种下三万株芭蕉,采芭蕉叶练字。老叶摘完了,新叶还小,舍不得采摘,就干脆在嫩页上悬臂练字。在长期坚持不懈的练习下,怀素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家。北宋的欧阳修,小时候家贫如洗,没钱买纸笔,母亲见他好学,就教他用芦杆在沙地上练字。如果没有长期的坚持和磨炼,这些名人也不可能领悟到艺术真谛,敲开艺术之门。我们要让学生通过听国学大家的成才故事,教育学生在一笔一画的书写练习中磨砺出韧劲与耐力,形成锲而不舍、专注细致、不怕困难的优良品质。

四、在古诗诵读教学中渗透

1.诵读渗透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诵读诗词的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在诵读经典诗词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文学修养和写作水平会得到逐渐提高。

从诵读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中,渗透《弟子规》中的名句“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理念,让学生学会珍惜眼前的时光,做时间的主人;从诵读孟郊《游子吟》,渗透《弟子规》中的“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的思想,让学生懂得仁孝,明白做人的道理;从诵读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中,渗透《大学·礼记》“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的道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我们有无数的国学经典,教师在教学中,可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经典诵读中,读懂谦卑,读懂真诚,读懂仁孝,读懂礼义廉耻等。

2.拓展渗透

语文教材编有古诗,在学生诵读的情况下,一首古诗一般用大半节课即可教完,剩下的时间如果仍在朗读和理解诗意上兜圈子,就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此时,不妨引入一些与古诗有关联的国学教育内容加以拓展,这样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调节学生学习情绪,又能扩大学生的古诗文阅读量,可谓两全其美。如可从表现古人挑灯夜读珍惜青春年华的颜真卿《劝学》一诗,拓展到《三字经》中的内容:“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等,在知识的拓展过程中让学生明白,无论是身居高位的人、生活贫困的人,还是年少的人、年纪大的人,都必须要不断学习。

五、在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中渗透

学校可开展多种语文实践活动,形成读经典、写经典、画经典、演经典、用经典等一系列的经典文化活动。如我们学校每年读书节活动中都会让各班进行经典诵读展示,在激发出学生诵读经典兴趣的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养成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1.诵经典

我们可充分利用早读、晨会、课前预备的时间让学生一遍遍地诵读,也可鼓励学生在课间游戏、放学路队的时候穿插诵读。可在校园的小黑板开辟抄录国学内容的“每周一行”,在每周一早上的升旗仪式上,由少辅员带领学生学习“每周一行”上的经典内容。每班每周可设置一节经典诵读课,倡导师生同读,鼓励学生在家与父母共读。

2.写经典

每天中午饭后可用半小时左右的时间让中高年级学生用钢笔或毛笔临摹一段经典。去年9月以来,我校主要开展了经典写字比赛、摘抄优秀句段展示、“我读经典话成长”征文比赛等活动。

3.画经典

我们组织各班上交一定数量的展示作品,如古诗配画、诵读内容手抄报等,从中选出优秀作品用精美的相框展示在教学楼楼道两侧墙上,成为学校最为亮丽的校园文化风景。

4.演经典

我们充分利用音乐、舞蹈等多种元素,让孩子们在唱游活动中诵读,通过绎演经典内化国学素养。

5.用经典

“与经典同行,以道德立身”是我们的办学理念,让学生多学习、多明理、多践行,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是我们的育人目标。如围绕“齐家、修身、治国、平天下”,开展“每周一行”;诵读《弟子规》的“信”,开辟红领巾自助站;学习“黎明即起,洒扫庭院,要内外整洁”,发起整理内务活动;学习“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开展“我心目中的寝室”评比活动。

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认为,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国学教育找准渗透点是关键,要坚持语文学科特点不动摇,同时还应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对部分国学教育的内容赋予新的时代意义,让“与经典同行,以道德立身”这一办学理念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真正体现语文教育“文以载道”的要求,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猜你喜欢
国学内容语文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垂”改成“掉”,好不好?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主要内容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