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算理生成算法

2018-03-29 12:25孔庆秋
东方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提高能力

孔庆秋

摘要:计算是学生最基本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基本的运算技能一直是广大教师关注的问题。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运算教学中,只注重让学生记牢法则,形成计算技能,导致计算教学常常是通过机械重复、大量题目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关键词:感悟算理 解决算法 提高能力

一、明确教学内容中的算理和算法

教师要在课堂中架设算法和算理的桥梁,让算法和算理进行有效的链接,那在备课时就要明确教学内容当中,哪些属于算理,哪些属于算法。

例如:例1:“两位数乘两位数”

4×12=?

算理:12里面有1个10和2个1,10乘14等于140,2乘14等于28,把140加28=168。

算法:先用一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与乘数的个位对齐;再用这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得数的末位与乘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例2:“小数乘小数”

0.2×0.4=?

算理:把0.2扩大10倍变为2,把0.4扩大10倍变为4,2×4=8,因为两个因数都扩大了10倍,积就扩大到了原来的100倍,还要把积缩小100倍,就是0.08。

算法:先按整数乘法来乘,2×4=8,再数一数因数中有几位小数,有两位,就在积里从右向左数出两位,点上小数点就是0.08。

二、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1、在操作探究活动中理解算理。

算理是由数学概念、性质、定律等内容构成的数学基础理论知识,是比较抽象的。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小学生的思维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所以,要通过教师的“架桥”,寓抽象的知识于具体形象之中,把学生的认知逐步引导到抽象的彼岸。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的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感性材料,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条件,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算理。学生在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竖式时,很多孩子往往会把45÷3的竖式写成,教师总是通过不断的训练吧学生的想法扭转过来,而且要不了几次,像这样的除法竖式学生都会正确书写了,但是,学生真的知道竖式的算理吗?学生只是知道了要这样写,而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写,学生可能一无所知。那如何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竖式的算理呢?动手操作是最好的方法。在课堂中,教师可以拿出4个蓝色大圆和5个红色小圆。让学生把这些圆平均分成3份,学生先拿了3个大圆,每份分一个,剩下的1个大圆和5个小圆不知道怎么分。让学生在对1个蓝色大圆和5个红色小圆无法平均分成3份的纠结、冲突中,自己感悟、体验到可以把一个蓝色大圆换成10个红色小圆,变成15个红色小圆再次去分。这一过程,将除法竖式第二次分法中的两个“15”演绎得清清楚楚,教师根本无须多加解释。随后教师抛出两个问题“这个45分了几次?这两次又是怎么分的?”再次强化了除法竖式要先分十位上的数,再把十位上剩下的数和个位合起来再分的道理。

2、运用数形结合理解算理。

數形结合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也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许多算理学生模棱两可,难以真正理解,如果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借助直观的图形可以将许多抽象的数量关系形象化、简单化,从而透彻地理解算理。入:分数乘法

,教师可以先出示一张纸的 ,随后,把这张纸的 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根据图形,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 的 就是这张纸的 。

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算理。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运算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生活原型,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达到理解算理的目的。在教学“小数的加减法”时,学生整数加减法这一知识经验,就能得出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小数点对齐”或“相同数位对齐”,但是,学生对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为什么要相同数位对齐就不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时,教师可联系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从小数的意义和具体的实际情景中来理解。如:1.23+5.6从单位的角度想,把小数转化成元、角、分,1.23元就是1元2角3分,5.6元就是5元6角,如果小数点不对齐,而是末位对齐,那就变成了6角加3分,2角加5元,由于单位不同,所以是不能相加减的,从而学生理解了小数点对齐是保证相同数位对齐,相同数位对齐就保证了计数单位相同,只有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没有让学生去记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但学生经历了对法则解释的过程,这更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生成算法。

算理是计算的思维本质,如果都思考着算理进行计算,不但思维强度太大,而且计算的速度很慢算。为了提高计算的速度,使计算更方便、快捷,就必须寻找到计算的普遍规律,抽象、概括出计算法则。如两位数乘两位数位数12×23=,12里面有1个10和2个1,10×23=230,2×23=46,230+46=276。当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算理之后,应引导学生对计算过程进行梳理反思,启发学生再思考:计算12×23要写出三个算式,你的感觉怎样?可以简化一下吗?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同伴交流创造方便、快捷的计算方法:可以用竖式计算,根据算理:先算2×23,先根据2×3=6在个位上写上6,再根据20×2=40,在十位上写4,再算10×23,百位上写2、十位上写3、个位上写0,最后再把46和230加起来等于276,得出算理竖式。接着再启发学生思考:还能再简化吗?通过师生共同研究,最终得出:加号可以省略,还可以把0去掉,优化成简化竖式。

总之,算理和算法是计算教学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只有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生成算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清晰地理解算理,有针对性地对算法进行巩固,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华忠:计算教学应处理好“四个关系”。

猜你喜欢
提高能力
借助身边的生活探究数学问题
加强训练提高小学数学能力
浅谈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正确引导开发幼儿潜能的研究
初中数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探微
激趣阅读交流分享
农村中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策略
互动式教学激发课堂生命活力的实践与思考
计算是数学的根
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