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隋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思想

2018-03-30 05:15王号辉
学理论·下 2017年8期

王号辉

摘 要:隋唐长安城是我国封建社会都城史上的一次里程碑,它以规模宏大、规范整齐为后世人著称,也深刻地影响着此后封建王朝都城的建置,其间所包含的都城规划布局思想也非常丰富,成为现代学者研究的重点之一,其中不仅包括有对《周礼·考工记》建都思想以及中轴线、“象天设都”等思想的运用,同时也借鉴了曹魏邺城和洛阳城的建城思想,又包含了对长安城内六爻地形的合理利用等。全面深入地介绍隋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思想能够加深我们对封建都城的了解,也能够给我们今天城市的规划提供借鉴。

关键词:隋唐长安城;规划思想;象天设都;六爻地形

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8-0140-03

公元581年2月,杨坚废北周静帝,自立为皇帝,建立了隋朝,并临时性的以汉长安城为国都。次年6月,隋文帝下诏,命左仆射高颖为营建新都大监,太子左庶子宇文恺为副监,太府少卿张为监丞,以及将作大匠刘龙,钜鹿郡公贺娄子干、太府少卿高龙叉等为营建使,在汉长安城的东南部龙首原上营建新都,十个月之后,隋文帝入住,名之为“大兴城”。李渊在隋炀帝大业十四年即公元618年建立唐朝,仍以大兴城为都城,只改名为“长安城”,对大兴城的建筑格局未加以大的变化,基本上完整不动的继承下来。对于隋朝“大兴城”和唐代“长安城”,习惯上统一称之为“隋唐长安城”。

对于隋唐长安城规划布局思想的研究,从古至今都没有停止过。在宋人程大昌的《雍录》和宋敏求的《长安志》等著作中都对长安城的规划布局有过少许涉及,现代学者如史念海、马正林、王维坤等人也都对长安城的规划思想进行了研究。随着对隋唐长安城研究的学者的增多,隋唐长安城的规划思想也被更多地进行了研究。

长安城是一个外形规整的长方形,内部整齐有致,这在历代有关隋唐长安城的著作和现代学者的研究中所绘出的长安城图中可以清晰看出来,其规整程度,用白居易在《登观音台望城》一诗中的话说就是:“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长安城的规划布局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周礼·考工记》的建都思想

《周礼·考工记》中关于都城建设的记载是中国古代社会营建都城时所遵循的主要原则和标准。其记载的主体部分是:“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1]。它的大意是说,建造国都,要呈正方形,每一个方形面长九里;东西南北四面各开三个城门;国都之中要有纵横笔直交叉的东西向和南北向的道路各九条;道路要有九条轨道宽;左面即东面建祖庙,右面即西面建社稷坛;都城的宫殿朝拜之地在城的南部,商品交易的市在城的北部。《周礼·考工记》的这条记载,为其后各个时期的不同政权的统治者在建造都城时视为主要依据,从周朝都城丰、镐,到其后的春秋战国都城如临淄、邯郸等,以至其后的秦都咸阳、汉都长安城、曹魏邺城、北魏洛阳城等的建造,都能寻见《周礼·考工记》的影子。隋唐长安城作为古代都城发展的一个顶峰,也毫不例外地采用了《周礼·考工记》记载的建都思想。在各位研究者对隋唐长安城规划思想进行研究的时候,《周礼·考工记》所记载的建都思想都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首要的而且重要的方面。

隋唐长安城的外部形制是一个规整的南北长东西短的长方形,虽然不是正方形形制,但也基本上符合国都“方九”的要求;长安城的四面城墙上,每面都开有三个城门,“隋唐长安城外郭城的建筑是承受了《考工记》的规则的,至少从它每面城门的设置可以明显地观察出来”[2],“特别是北面郭墙正中因置宫城,已占去北郭城门的位置,但是长安城的设计者为了符合《周礼·考工记》中王城‘旁三门之数,有意的又在北郭城墙西段较短的距离开了三座城门。”[3];城中有东西向大街十一条,南北向大街十四条,也带有“九经九纬”的痕迹;隋在皇城的东南隅设有宗庙,皇城的西南隅建有社稷坛,这是“左祖右社”的表现。唯一有所不同的是“市”和“朝”的位置,东西兩市位于皇城的西南和东南角,但这是在都城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其不遵循“前朝后市”布局的原因在后面还将具体介绍,在此不做解释。即便如此,我们也能够深切地感受到隋唐长安城的设计明显带有《周礼·考工记》记载的建都思想的痕迹。

二、中轴线思想

中轴线建城的思想,在中国古代便已经产生,其突出的特点是中轴线纵贯全城,两边建筑呈对称状分布。根据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的李自智研究员的研究,“在约5 000年前的大地湾仰韶文化晚期遗址即已有了极为中轴对称的建筑”[4],可谓是中轴线的建筑布局在中国出现的最早时间,而后,中轴线的建城思想在古代社会逐渐得到继承并不断发展下来。自西汉以至北魏的都城,都有中轴线的规划思想贯穿在其中,但中轴线均稍稍偏离居中间位置。而“对都城中轴线布局做严整的规划,到隋唐时可以说是达到了极致”[4],中轴线不再有所偏离,而是从城的正中穿过,这种极致在历代以来著作中所附带的抑或现代研究者所绘出的长安城图中都能够得到很好的解释。

从各个长安城图中我们均可以看出长安城规划布局的齐整,尤其可以看出以玄武门—承天门—朱雀门—明德门为轴线的对称式布局。这条玄武门—明德门的朱雀大街纵贯南北全城,从宫城中间至皇城中间又到了坊里中间。这条中轴线在宫城中沿着延嘉殿、甘露殿、两仪殿和太极殿,将宫城分为对称的两部分,在其东西两侧有掖庭宫和东宫相对称。皇城之中,沿着承天门—朱雀门路,两边署衙机构也是对称分布。里坊也是如此:朱雀大街皇城以南的部分整齐地分布着四列里坊,街东西各两列,而且这四列里坊坊内只有东西向坊内街;皇城左右,也各有三列里坊,这六列里坊内均有十字街;除此之外,街的东西两部分还对称地分布着东西两市。不唯如此,连长安城的城门也都是沿着朱雀大街对称分布的:南北外郭墙对称的南有安化门、启厦门;北有芳林门、至德门。东西外郭墙东有通化门、春明门、延兴门;西有开远门、金光门和延平门。由南北外郭墙城门和东西外郭墙城门所连通的道路也以朱雀大街为轴线相互对称分布。唯一略显不对称的地方在长安城的东南方向处,在此处布置有曲江池,是一个城墙开放处,同西南处封闭的城墙不相对称,但这是设计时的“厌胜”手法和利用地形所致,并不妨碍长安城总体的对称格局。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长安城是以南北玄武门至明德门所在的朱雀大街为轴线的对称格局,无论宫署衙门和里坊市场,还是城门,都呈现的是对称分布。

这条中轴线,不仅是都城建筑的中轴线,同时也是隋代以及唐早期的政治和礼仪中心轴线。当然,在唐代继承大兴城以来,在长安城的东北部建造了大明宫,在原兴庆坊的位置上建造了兴庆宫,并在两宫建造的过程中占用以致破坏了几个独立的里坊,使得长安城在建筑格局上不再以朱雀大街所在南北线为中轴线,同时也使得唐朝的政治中心东移至大明宫—大雁塔一线。

三、“象天设都”的思想

“象天设都”是中国古代社会在建设都城时经常用到的规划布局的思想之一。在隋唐之前,古代都城的建设中不乏“象天设都”思想的运用,最明显的就是秦都咸阳城和西汉都城长安城。秦都咸阳“法天象地”,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作信宫渭南,已更名信宫为极庙,象天极”,“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5]最明显的记载是《三辅黄图》上的“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说咸阳城的布局是按照天上星象的位置来规划建设的,咸阳宫象征天上的“紫宫”,即北极所在,渭河象征银河,渭桥象征阁道星,也就是所谓的“法天象地”。西汉都城长安也因“斗形状”被赋予了“象天设都”的理念。在隋唐长安城的规划思想的研究中,很多学者也把“象天设都”的思想作为其中之一,张永禄先生的《唐都长安》(增订本)第二章中和王维坤先生的《试论隋唐长安城的总体设计思想与布局——隋唐长安城研究之二》一文中都对隋唐长安城的“象天设都”的思想进行了阐述。

宇文恺在营建新都的过程中,把宫城的位置置于都城北半部的正中间,由皇帝居住,象征天上天帝所居住的北辰星;皇城位于宫城的外部,也位于都城北半部的中央地带,百官衙署位列于皇城之中,象征着环绕北辰星的紫徽垣;外郭城环绕宫城与皇城,由整齐的里坊和东西两市组成,象征着环绕北辰星的群星。这是明显的“象天设都”的表现。王维坤先生还认为,隋唐长安城同汉长安城一样,也存在一条南北向的超长建筑基线,即从终南山子午谷向北通朱雀大街直到象征北辰星的太极宫的中心太极殿一线,而且,先生还大胆推测长安城皇城的四周是按照“天圆地方”的观念,设计成了圆形状,而非直角状。先生在文中提到“曹静在《西安城墙》(《文博》1986年第2期)一文已披露:在城墙沿线发现明代城墙利用唐皇城东南角向东延伸的夯土接茬处、唐清明渠遗址和唐皇城西北角的圆形角台。”[6]只是,先生的这种推测还有待于考古的进一步证明。张永禄先生也还提到诸如十二座城门,皇城两侧的南北十三排坊里等,也都有其“象天”的因素[7]。

“象天设都”思想的应用有其重要的含义。古代社会皇帝为了巩固其统治,往往宣称其是“真命天子”,乃是天帝之子,而“象天设都”正是皇帝们在宣扬天命时在都城建筑上的反映。皇帝住在天极殿中,首先能够获得一种心理上的自信,以“天子”的身份,有高高在上的感觉;其次,在面对百官时,能够增加皇帝的威严;再次,能够增加皇帝在普通百姓心中的神圣性,让他们相信真的有所谓的“真命天子”存在,有利于巩固其封建统治。“象天设都”思想的这种作用使得封建统治者们在规划都城建设时,将其作为规划的重要思想之一。

四、曹魏邺城和北魏洛阳城建城思想的影响

观察春秋战国至三国曹魏和北魏洛阳城的布局状况可以看出,《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的“面朝背市”的都城布局经历着变化,在北魏邺城和北魏洛阳城时也已转变。之前的都城布局大都是宫城在郭城之西或者在郭城西南,市在城的北半部分;宫城与统治阶级通常和普通民居杂居在一起,没有明显严格的界限。但在曹魏邺城和北魏洛阳城,有这样一种趋势:宫城被置于都城北部的中心位置,统治阶级和普通民众被严格地分开,市场的位置被固定到一定区域,而且不再居于都城北部,功能分区也日益明显。这些都是一些新的变化,而且在隋唐长安城的建造中被继承下来。关于曹魏邺城和北魏洛阳城对隋唐长安城规划的影响,张永禄先生的《唐都长安》(增订版)第二章和朱士光、吴宏岐先生主编的《古都西安》一书的第七章第一节中有详细论述。

隋唐长安城的规划借鉴了曹魏邺城和北魏洛阳城的建城思想。隋唐长安城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即宫城、皇城、外郭城,宫城与皇城为统治阶级居住议政之所,外郭城为民居之地,宫城、皇城与外郭城分离,宫城和皇城位居都城北半部分的中心位置,实现了功能分区。东西两市分别位于皇城的东南角和西南角部分,不再是传统的“面朝背市”设置。就连长安城中三横、三纵的交通干道,即唐人称为的“六街”,“恐亦脱胎于北魏洛阳”[8]。此外,参与修建大兴城的人员组成中,刘龙是北齐旧臣,曾参与过修筑邺城三台,其他如高颖、高叉龙等人,也大多是北齐旧臣或者深受以北魏文化为核心的北方建筑思想的影响,因此,使得长安城的规划设计深受北魏洛阳城的影响,这种布局也使得长安城成为“中国封建时代都城布局的典范之作”[8]。

五、对六爻地形的利用

隋唐长安城选址的地点在汉长安城东南二十里的龙首原之南,地形开阔,基本上是东南高、西北低的地势。宋人所作《唐会要》上有言:“初,宇文恺置都,以朱雀門街南北尽郭有六条高坡,象乾卦。故于九二置宫阙,以当帝之居;九三立百司,以应君子之数;九五贵位,不欲常人居之,故置元都观、兴善寺以镇之。”[9]即宇文恺在营建都城的时候,充分利用了长安城内的六条高坡。类似的记载在其他如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宋敏求《长安志》、程大昌《雍录》等文献中也有记载。现代研究的学者根据《周易》中的卦象将城内的六条高坡的地形称为乾卦,与之相应的六条低地称为坤卦,总称其为“六爻地形”。在利用六爻地形来研究长安城城市规划方面,马正林、李令福、王维坤等先生的研究比较透彻。对于六爻地形的研究,有学者也称为是对《周易》思想和风水思想的利用。

根据李令福教授所研究的以现代名称命名的六爻地形[10],城内的第一条高坡为龙首原黄土梁,属于“上九:潜龙勿用”之地,建有大明宫。第二条高坡为劳动公园黄土梁,是“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之地,隋在此置宫城及太极宫。第三条高坡是为槐芽岭黄土梁,是“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之地,布置的是行政办公机构的皇城,紧靠宫城的南侧。第四条高坡是古迹岭黄土梁。第五条高坡是西安交大和乐游原黄土梁,是“飞龙在天”之地,不欲常人居之,因中间开凿了一条泄洪沟,越发展越大越深,遂将一个黄土梁一分为二。灵感寺、青龙寺等在此高坡上。第六条高坡是大雁塔黄土梁,也是设寺之地,著名的有大雁塔。

曲江池是隋唐长安城东南部的一个湖,在研究长安城规划的时候,很多学者把曲江池作为是影响城市规划布局的其中一个重要方面,王维坤先生就单独列出了“城东南隅与曲江池”一部分单独叙述,李令福教授也单独提及了曲江池,其他一些学者也都将曲江池的设置放在规划思想的其中一个方面。曲江池的设置,是“宇文恺以其地在京城东南隅,地高不便,故阙此地,不为居人坊巷,而凿之以为池”[11],因为曲江所在地海拔高460米,相对城的西北部410米高出了近五十米,而且宫城皇城坐落在城的北半部区域,同时,在长安城的西南隅今木塔寨地方,因地势低,故在此建立了木塔寺,是当时长安城的最高建筑。由此可见在长安城规划布局中的“压胜”的思想,这也是利用地形的其中一个方面。而且,据王维坤先生研究,曲江池的建造还利用了《史记·日者列传》《列子·汤问》《淮南子·天文训》《论衡·谈天》以及《博物志》等文献中记载的思想[12]。

对城内六条高坡的利用和曲江池的开凿,使得长安城的规划充分地利用了城内高低相间的地势,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了城内的空间。同时,利用《周易》上的记载和风水思想,让人们从思想上接受了所谓的“君权神授”,有利于维护其“神圣”的封建统治。

隋唐长安城的规划思想可谓丰富,在利用文献记载、天象、中轴线和地形方面都有涉及,它的丰富的规划思想也直接催生了中国封建社会规模最为宏大、建制最为完整、形制最为典型的古代都城——隋唐长安城。它集大成于隋唐以前的都城建设,又树立了隋唐之后封建统治者营建都城的典范,同时,它还跨出国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周边各个国家的都城建设,最典型的就是日本。日本的平城京對隋唐长安城的模仿可谓达到了极致,在地形、都城空间结构等各方面都极力效仿长安城,具体见于王维坤先生《隋唐长安城与日本平城京的比较研究——中日古代都城研究之一》一文[13]。

由此可见,隋唐长安城规划布局思想不仅深刻地影响着隋唐以后的各个朝代的都城的建设,而且这种影响波及到海外,其影响力之巨,可见于诸都城和城市。隋唐长安城的建设,综合了人文、地形等各个要素,是人与自然和谐基础上的完美结合。研究隋唐长安城的规划思想,能够指导我们当代的城市建设,达到现代建筑技术与传统美的结合,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要求。

参考文献:

[1]张道一.考工记注译[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2]史念海.最早建置都城的构思及其对汉唐诸代的影响[J].大同高专学报,1998(12).

[3]张永禄.唐都长安[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0:28.

[4]李自智.中国古代都城布局的中轴线问题[J].考古与文物,2004(4).

[5]史记·秦始皇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59.

[6]王维坤.试论隋唐长安城的总体设计思想与布局——隋唐长安城研究之二[J].西北大学学报,1997(3).

[7]张永禄.唐都长安[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0:28.

[8]朱士光、吴宏岐.古都西安——西安的历史变迁与发展[M].西安:西安出版社,2003:264-265.

[9]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

[10]李令福.隋唐长安城六爻地形及其对城市建设的影响[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4).

[11]雍录·唐曲江[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2]王维坤.试论隋唐长安城的总体设计思想与布局——隋唐长安城研究之二[J].西北大学学报,1997(3).

[13]王维坤.隋唐长安城与日本平城京的比较研究——中日古代都城研究之一[J].西北大学学报,1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