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60年代中美内战的比较

2018-03-30 05:15刘庆丰
学理论·下 2017年8期
关键词:太平天国战争

刘庆丰

摘 要:19世纪60年代是人类科学昌明、文化灿烂的伟大时代,可就在这时新型国家美国与古老国家中国都进行着巨大创伤的内战,美国伤亡75万人,中国伤亡甚至达到1亿多人,超过两国之后参与所有战争的总和。本文以两国南北双方不同方面的对照为基点,论述了两国双方在经济、政治、军事战略以及文化方面的比较,从宏观角度出发,深刻解剖各方面的优劣,客观的阐述了双方北方胜利的原因及南方失败的原因以及在战后两国在政治、经济领域上所走向的不同道路,最后站在中西文化的角度分析了双方对一些具体的问题表现出的不同价值观念。

关键词:“绿币”;“心”与“脑”;蝴蝶效应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8-0160-02

在辉煌灿烂的年代,人们习惯于用光鲜的词汇诉说着人类的光辉,在这光芒下人们很容易忘记创伤,19世纪60年代的辉煌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伴随着血腥、掠夺来建立起来的。中美作为这个年代不可或缺的一分子,不但没有紧追西欧工业文明的脚步,反而爆发了对两国影响巨大的内战。这两场战争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都是北方取得胜利?中国的南方占尽优势又是怎么失败的呢?战后两个国家又有了哪些新变化呢?这些都是本文要解答的问题。

一、美国南方与中国南方不同的情况

19世纪60年代是人类历史上在文学领域、经济领域、科技领域的伟大时代,人类迈向光明的脚步在这十年实现了大的跨步。中国石破天惊地出现了“国家”概念,并以国家馆的身份参加了世博会;美国建成两洋大铁路、苏伊士运河开通,人类可以实现环球大旅行;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雨果等文学家粉墨登场;但是,就在这辉煌的十年中美两国却都发生了两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内战,美国-南北战争与中国-太平天国运动。本文并没有从正义、非正义角度评价这两场内战,只是对二者所处的国际环境、北方成功与南方失败的原因、战争对国家的影响以及中西方对战争的价值观念做出比较。

(一)美国南方的劣势与北方优势的情况

从宏观上来说,美国南方输定了,而中国的南方具备几乎赢的优势。人口方面,美国北方两千万人,而南方只有几百万人且其中还有一半的黑人(黑人不允许上前线)。工业方面,南方经济主要是棉花经济,而北方随着工业革命的影响,已经进入机器化大生产时代,工业总值是南方的二十余倍。舆论宣传方面,南方的宣传口号是捍卫宪法赋予各州的自由,为自由而战。而北方占领道德最高点,把人权与废奴相结合作为宣传纲领,提出了“民有、民享、民治”的口号痛击南方的弱点。再者,有国际局势的影响,当时,美国南方是英国最重要的原料来源与工业产品出口市场,美国北方是英国重要的工业产品竞争对手,由于对于南方强大的依赖性,所以英国帮助南方造铁甲舰、给予大量的英镑来支持南方。但受马克思、恩格斯领导的工人运动在19世纪60年代的欧洲风起云涌,反对英国对美国南方经济、军事上的援助(因为南方大多是蓄奴州)。英国迫于民众的压力,议会宣布停止对南方的支持。因此从这几个战争重要的因素来看,南方输定了。

(二)中国南方的优势与北方劣势的情况

反观中国南方,经济上,太平天国占据着中国自古以来最繁华的江浙地区。有充足的粮食与人口可以与北方对抗。舆论方面,先由用宗教的大旗宣传,随着局势的发展,祭出了“驱除鞑虏,恢复神州”的民族主义大旗,并利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这件事孕育了反侵略的主张意向,占据了舆论主导。社会方面,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此制度中具有明显的平均主义色彩,“平均主义”既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民对物质方面的强烈要求,又表現为与专制主义的相互提携、双规并进。这就为太平军设想了所谓的“小天堂”,凝聚成强大的军事力量,同时,巩固了专制的权威。国际方面,由于换约的问题,英法联军打到北京,咸丰皇帝逃到热河,清王朝内忧外患。因此,太平军可谓是占尽了天时、地利。

二、中美南方各自失败的共同原因

为什么太平天国在如此的优势下失败了呢?身份上的冲突导致了太平天国的内乱、太平天国领导阶层的荒淫无度及太平军的胡作非为使其失去了正确指导思想及群众基础、太平天国前期勾画出的“小天堂”未能实现,丧失了军心等等,由于这只是太平天国失败的部分原因,与美国南方的关系不大,因此,我们不过多加以赘述。

(一)政治体制上的不足

太平天国与美国南方在失败上有一些共同原因,在政治因素上考虑:太平天国与美国南方在占领地都实行“先军政治”,一切以打仗为先。这虽然会短时间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但随着其他因素的此消彼长,会导致全面崩盘。而清朝与北方分别进行了政治方面的改革,清政府给予汉人以实质性权利。把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精英知识分子团结在朝廷周围,这也是太平天国失败的决定性因素——无精英知识分子。所以后来的革命都吸取了这条教训,包括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进行政治改革、经济上发展土改,在外打仗。美国的北方林肯在1862年进行政治改革,起草了(解放黑奴宣言),占领道德制高点,凝聚了北方的力量。

(二)经济政策上的缺陷

在经济政策上,太平军只靠抢劫来筹备资源,正是因为这种做法使曾国藩在宣传方面起草了(讨粤匪檄),给太平军定性为“匪”。而曾国藩等将领以保卫家乡为口号,同时,经济上学习西方进行“洋务运动”,并且清政府发放了票号,既保证了民间经济方面有效的流通,又为战争提供税收的来源。美国北方为了打仗又避免向其他银行贷款而造成巨额债务,于是大陆会议发行了四亿五千万的“绿币”——没和金银储备挂钩。保证了北方的经济稳定,支付了军费。根据宋鸿兵的(货币战争)一书所述:“此绿币在美国的货币系统中一直流通到1944年。”

(三)军事战略上的失误

在军事战略方面,两个国家的北方都实行的是“大包抄”战略,南方都实行的是多线作战,美国南方由罗伯特·李将军一直在弗吉尼亚州附近打胜仗,北军虽在主战场失利,但由谢尔曼率领的一支北军沿密西西比河南下,一路上摧毁南方经济基础,一直打亚特兰大(美国南方佐治亚州首府)再掉头向东,导致南军在美国东北地区腹背受敌。中国北方在曾国藩的率领下实行从西向东的战略包抄,曾本人镇守安庆,李鸿章、左宗棠分别镇守浙江、福建。清军北方大营占据河北。形成对“天京”的三面包围。三方并进,导致太平天国完败。

(四)国际方面上的倒戈

国际局势方面,受工人运动“蝴蝶效应”的影响,美国南方因为欧洲工人运动失去英国的支持,英国把注意力放到了中国。刚开始,英国派出传教士到天京实地考察,本打算支持太平军,传教士来到天京看到太平军的做法后大失所望。再者,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天津条约,英国取得大量实质性的利益。如“汉口、九江、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到内河自由航行;外国人可到内地游历、通商,传教士可入内地传教等,使得清朝获得英法的支持。太平天国不仅没得到英国的支持,而且由于自身的愚昧、落后还在一段时期内单方面的把英国看成“兄弟”,李鸿章就利用了这一点,把自己在安徽招到的乡勇通过英国的船穿过太平军占领地运到上海,这些乡勇组成的“淮军十三营”就是后来的淮军前身。李秀成两次攻打上海失败,其重要原因也是如此。

三、两国战后的影响

这两场内战对两国的发展历程产生了重大影响,无论从政治方面、经济方面、社会方面都是如此。它似乎印证了繁荣、强大是随着残酷、血腥而来。让我们在感叹两国飞速前进的同时,不免回忆起战争的烙印、创伤是持久的。

(一)两国战后在政治方面上的成长及影响

南北战争前美国的中央权力很小,总统权力只局限于外交、国防等方面,包括军队都是打仗时才临时集结起来。战后,总统及联邦政府的权力越来越大,实质上形成了今天看到的“三权分立”。政治体制方面得到有效的完善,社会的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人民对国家的认可度空前膨胀,使美国率先开始了新一轮的工业革命,其发展速度大大领先于西欧,一跃领先于世界。清政府在太平天国运动以前其统治权大多在中央控制之下,清朝贵族掌握着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资源。战后,以曾国藩为首的汉人集团成为清王朝的中心支柱,这些精英知识分子带领摇摇欲坠的帝国走上新的征程,中国开始了近代化建设,实现了中国在工业方面与世界的初步接轨,奠定了旧中国的工业基础。

(二)中西文化中对战争存在不同观念

美国在战争后实现了南北大和解,不惩罚南方,不惩罚战犯。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把美国的民族精神凝聚起来,紧接着开启了美国的“镀金时代”,使美国迅速成为世界强国。中国在战后,对待战俘以“匪”论处,似乎在用暴力警示“这就是造反的下场”,以此来维护政府的威权。这不禁让人想起美国在二战结束时,麦克阿瑟作为代表与日本在密苏里舰上签署日本投降书,其身后站着曾被日本俘虏的温赖特与波西瓦尔中将,并且把签字的五只笔中的两只送给这两位。

从中国对战俘的待遇能让我们想到受中国文化长期的影响,中国人形成了一种“心”大于“脑”的价值选择,我们的理性思考与道德判断被感情化、固定化。胜利一方通过残酷、残暴的镇压,单方面的舆论传播来达到对他者“心”的统一,使被统治阶级望而生畏,从而实现了所谓的“驯服”,实证了中国自古“成者王,败者寇”观念。

本文从对两场战争相似点的解读上升到中西文化对战争价值观念的比较,简短而形象的比较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相同事件产生的不同结果。从不同方面对战争各方的成功与失败進行了大致的解读,清晰地展现了两场战争的实际状况,在简短的描绘伟大时代的同时,具体分析了国际局势对两国战争的影响,以及两国在战后出现的新变化。

参考文献:

[1]唐浩明.曾国藩[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07.

[2]月映长河.欲望是把双刃剑[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2.

[3]陶短房.小天堂[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3.

[4]崔之清.太平天国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西风欺客梦.通天血路[M].北京:线装书局,2008.

[6]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7]宋鸿兵.货币战争[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

[8][美]詹姆斯·M.麦克弗森.火的考验.美国内战与重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9]王金虎.南部奴隶主与美国内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太平天国战争
浅析新沂市博物馆馆藏两件清代晚期文物
清末西方人眼中的太平天国
象牙战争
阳翰笙《李秀成之死》的政治影射内涵
体内的战争
论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
奶奶说“战争”
战争催生的武器
太平天国也说“国”
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