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政治有效课堂的教学策略

2018-03-30 05:15彭柳怡戚中美
学理论·下 2017年8期
关键词:教学相长

彭柳怡 戚中美

摘 要:课堂教学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师与生、教与学同等重要,否则就会成为某一方的“独角戏”。政治课堂教学中采取欲擒故纵、激辩出真知、教学相长式教学策略,能兼顾政治课堂教学中“双主体”作用的发挥,实现较好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政治有效课堂;欲擒故纵;激辩;教学相长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8-0201-02

浙江海洋大学教授宋秋前对“有效教学”有比较全面、客观的定义:“有效教学是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等方面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1]要求特定的“关系主体”,在有限的时间内,均达到最大的产出,特定“关系主体”均实现某种特定需求的满足。但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明显不能达到上述标准,因为政治课堂明显区别于其他课堂教学。政治课堂教学更多的是“润物无声”和“潜移默化”,其效果如何只有待学生步入社会实践当中才能真正得到验证,通过一张试卷或一次测验检验得出的结论并不能客观地说明问题,政治课堂的有效性不能用具体的标准来量化考核。在以往的教育理论当中,专家学者们提倡的是通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实现自主学习,或强调教师对课堂的合理把握等理想状态来实现有效教学,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主观态度、获取知识的渠道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忽略了课堂要素的构成,过分强调任何一方都会导致师生双方不能配合默契,达不到理想效果。

一、影响政治课堂有效性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方面

据调查,高校所有课程的到课率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到课率最低,不超过70%[2]。政治课堂中无论是采取案例分析,或者分组讨论,甚至是采取师生角色互换或课外实践等形式,都不能确保所有同学都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只有对老师所讲授的知识感兴趣,或者是老师所讲授的知识触到其心灵深处引起自己共鸣的同学,才会偶尔听听老师所讲,才会偶尔当一下“抬头族”。很多政治课任课老师都有相似的感觉,“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对教师讲什么都不感兴趣了,他们在上课时偶尔抬头注视一下教师,都让教师感到无比的激动”。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考查方式过于“简单粗暴”,容易应付。有些学校把政治课作为考查课,学期结束以一篇论文或者一篇心得这种所谓“开放式”考查进行结课。或者采取开卷考试,出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为了兼顾通过率,会有一定分值在课本上能直接找到答案的基础题。但对一些书本上不能直接找到答案的开放题,相当一部分学生是不会认真思考对待的。他们更多地期望基础题轻松得分,开放题随意得分,“卷面攒够60分就万岁,多一分浪费”。加上这种考查课或者开卷考试的科目,一般也不作为评先评优参考的标准,只有基本要求——“不挂科”。这明显和考试科目享受的待遇不一样,间接导致政治课受学生的重视度远低于考试科目。二是智能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网上的诱惑也越来越多,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占领了学生的精神领地。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底,我国大学生在网民中的比例大约为20%,且大学生是日均上网时间最长、最频繁的群体[3]。政治课在和智能手机争夺学生精神领地的战役中败下阵来。三是高考的录取率不断上升,生源的质量随着录取率的大幅度提高而明显下降,部分被录取的学生学习热情不高、态度不端正,学习功利性明显,部分学生坚持奉行有用则学、无用则不学的理念。

(二)教师方面

社会舆论、新闻媒体对老师的监督、要求、约束较多,有时甚至达到了“束缚”地步,对学生却是过分“溺爱”。对校园中发生的涉生突发事件,首先被质问、指责、批判的是老师、学校。有时由于教师在课堂上管束调皮、扰乱课堂秩序的学生,让这些学生感到没有“面子”,或错误认为老师和自己“过不去”,找自己“麻烦”,反抗、逆反倾向严重,轻则和老师顶撞,重则大打出手,随之而来的是各种问题,如社会各种批评、批判的声音,这在一定程度上摧毁了教师的心理承受底线和教师那份神圣责任心,直接导致部分教师怀着得不偿失的心理选择“昧着良心”做“良心活”,产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加上现在学生心理素质差,心理承受能力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部分扰乱课堂秩序的学生轻易不敢管、不能管。对教师要求既能上好课,又能委婉、理性、恰当地处理课堂上的各种突发矛盾,显然是十分苛刻的,这在客观上导致了政治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学生对政治课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的激情不高,间接地导致了教师教学激情的消减,降低了政治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政治有效课堂的教学策略

(一)欲擒故纵式

在组织政治课堂讨论时,学生一般都是互相默不作声,低着头看书,讨论时间结束,需要反馈讨论结果时,也是鸦雀无声。有部分人的头更低了,生怕被老师点名提问,更别提主动反馈讨论情况。这种情况下,即使教师“硬着头皮”点名提问,得到的结果一般是学生站起来不作声,或者直接回答“没想好”“不知道”。教师往往只能自己自问自答、自圆其说、独自表演。针对此种情况,笔者在具体的政治课堂教学实践中,经常采用欲擒故纵的教学方法,经常犯说错观点、讲错理论等看似“不经意”的错误,间接引起学生的注意。这种情况下,往往会有部分学生在下面“耐不住寂寞”“蠢蠢欲动”,有向老师指正错误的欲望,教师把握住这个时机,稍微再“鼓动几句”,有的学生就会按捺不住,站起来予以更正。这时教师不要轻易承认错误,而是坚持吊足学生胃口,只要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加上合理的引导,就会有更多的学生站起来发言,从而达到一种人人参与、人人动脑的理想课堂效果。

(二)激辩出真知式

为了调动课堂气氛,达到理想教学效果,笔者采取引导学生通过“正反双方”辩论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形成激辩氛围为最佳状态。就某一章节,提前分好正反两组,要求做好课前准备,收集好自辩材料。在正式上课时,教师开好頭,引导正反双方辩论。辩论时,教师则在一旁当一名普通的听众,并认真做好双方主要辩论观点、主要理论依据的记录,不参与支持任何一方,只有在出现跑题,或者有攻击辩方人身言论时适时予以调整、引导。在辩论结束后,教师根据双方辩论的情况,予以指导、更正、总结。理不辩不明,激辩出真知,尤其是针对政治课,这种激辩不仅能让学生调动所有脑细胞踊跃思考辩驳对方,也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踊跃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在教师总结时,学生也会更有针对性地提取自己在辩论时的不足进行弥补,更能加深学生对章节内容理解,留下持久印象。

(三)教学相长式

政治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思想交流碰撞的阵地。教师以专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知识提前获得者的平等身份参与到与学生的思想碰撞当中。在以往的教育理论当中,广大教育工作者往往把学生当成是教师的教学对象,应提倡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主体参与就是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引领他们投身到教育实践,使其精神丰富、趣味丰富、道德纯洁,成为社会进步的参与者”[4]。这实际上是学者站在教师的角度对课堂的一种理解,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理想期盼。这和中国古代就有的“师者为父、为尊”的优良传统看似明显相悖。古之“师者为尊”,一般是指在社会地位上的尊卑,而不是在学问上的尊卑。对“师者为尊”,部分学者容易陷入走极端的怪圈,把“师者为尊”的观念无限扩大化,直接导致了教师在课堂上的至高地位和权威性。直到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观念而有所缓解。但这种想法并没有根除,因为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并不由学生来选择,“学什么”是取决于教师“教什么”,而“怎么学”则取决于“怎么考”。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环节中其实并不是真实的主体,因为他们不能参与决定“学什么”和“怎么学”的环节,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明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难以真正体现和实现[5]。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应互为主体,二者构成课堂教学实践的“双主体”[6]。这和罗杰斯所倡导的“师生平等”是有区别的,罗杰斯所鼓励的是课堂教学中的良好师生关系和人际关系,让课堂教学在教师诉诸情感和人本主义责任意识中完成。而笔者所倡导的是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师生的“双主体”作用,鼓励师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教学相长。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具备教学语言风趣幽默、教学声调此起彼伏、教学姿态丰富多样、教学案例涉猎广泛、教学方法变化无穷等基本素质外,还应正确自身定位,找准自身位置,多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摒除课堂教学中的师者为尊思想,真正放下身段,注重“双主体”的协同配合,相互学习,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三、结语

学者们一直都在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包括对新出现的“家庭式教育”“翻转课堂”等教育理论的探索。但无论哪种理论,都不能摆脱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两个基本构成。最合理、最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充分考虑教师和学生在主体因素上的差异性,全面考虑教学过程中的所有要素和师生密切配合中的一切内外部条件,因势、因情师生主动参与,互相依靠,共同跳出原有教学传统的条条框框限制,积极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去,尤其是政治课堂教学中去,更好地实现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换、思想碰撞、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4.

[2]姚利民,朱黎是,胡杰丽.大学生到课率的调研与分析[J].江苏高教,2015(3):67-70.

[3]苏娜.大学生网络话语权的发展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J].江苏高教,2015(3):138-140.

[4]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9.

[5]陳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的理论阐释与实践反思[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2):87-90.

[6]刘利琼,朱晓婷.国际化视野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效研究[J].江淮论坛,2016(3):186.

猜你喜欢
教学相长
论述要逐层递进
以学定教 教学相长——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下的混合式学习
三层论述 逐层递进
教学相长
以学定教 教学相长——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下的混合式学习
儒家“教学相长”思想与当代教师专业发展
关于初中数学校本作业的研究报告
翻转课堂与微课程应用的教学实践探索
敢拼才会赢
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