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调适路径探究

2018-03-30 05:15黄翠新任钰佩
学理论·下 2017年8期
关键词:调适经济新常态思想政治教育

黄翠新 任钰佩

摘 要:中国经济进入到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突出了资源优化配置、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作为经济工作生命线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也需要进行调适和完善,以适应新常态下经济工作的开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法治观、道德观进行相应的调适,补充“生态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和生态政治观,塑造了对自然讲道德的生态人格,有利于培育遵守互联网法治规范的法治意识。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调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8-0222-03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分析现阶段大环境下中国所面临机遇和挑战基础上,第一次提及新常态:“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新常态与非常态相对立,非正常的经济状态表现为以粗放型、扩张型、低成本来过度追求GDP的增长,结果导致对环境资源的破坏和生态承载能力的下降,进而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回归经济新常态,则是要否定非常态,转到一个以集约型、质量型来发展的状态,这是人类经济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一、“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及其生态意蕴

经济新常态的内涵特征有四点: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结构优化升级,是要淘汰一些单纯以劳动力或自然资源等投入来获利的低端产业,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和升级,同时创新科技,发展新兴产业,使得经济能够健康地发展,不再以环境为代价。经济新常态的提出是确保中国经济稳定、健康、有序的发展,降增速体现了我国当前经濟发展不再一味追求短期“快”,更多的是一种可持续的稳步推进和健康有序的增长。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我国经济发展呈现的新常态将推动中国政治、文化、社会等全面深化改革,作为社会上层建筑有机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既为经济基础所决定,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并为其服务,其内容如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法治观、道德观等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调适和补充完善,以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发展,从而更好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二、经济新常态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的不适性

经济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发展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变迁。本文主要结合陈万柏和张耀灿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3版,2015)一书,探讨经济新常态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需要调适的部分。

(一)世界观教育的不适应性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建立于一个人对自然、人生、社会和精神的科学的、系统的、丰富的认识基础上。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对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决定着人们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立身处世的基本态度。

科学世界观的教育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两方面内容。但在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更多关注和强调的是意识能动性、实践观和历史观的教育,而忽视对自然观的教育,结果使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知识缺乏,造成对自然的冷漠和肆意破坏。如小兴安岭红松林的过度砍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太湖水的营养化……经济新常态的提出是要杜绝以环境的破坏换短期的不可持续的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也是出于保护环境的考虑。相应的,学校也应该培养具有生态知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在大多数的学校教育中,并没有设专门的生态学课程普及这方面的知识。与时俱进、走在前沿的思想政治教育,就需要担当这一重任,在世界观教育中加大力度进行自然观教育,把世界不是看成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而是以“人—社会—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

(二)政治观教育的不适应性

政治观教育主要包括基本国情教育、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时代精神教育[1]。政治观教育,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但传统的政治观教育主要强调社会领域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近代史观教育、党情教育、经济落后的基本国情教育,没有凸显自然资源匮乏的国情教育以及生态执政的教育。

当前我国虽然处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充满活力,社会主义快速发展,但同样又是资源匮乏、发展不平衡、总体发展还很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因而党的基本路线仍然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经济发展不应再以GDP的增长为唯一衡量标准,不再是数量规模型的增长,而是质量效率型的增长,是可持续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在政治观教育中要突显这一生态性。

(三)人生观教育的不适应性

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总的态度。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关于人生观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理想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和生命价值观教育。它主要回答人生的价值、目的是什么,应该使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等问题。人生观教育的内容,应该注重多元化、具体化、时代化,就如习近平同志说的,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传统的人生观教育主要侧重理想信念教育和人生价值观教育,这是要一以贯之的,特别是理想信念教育,这是思想建设的战略任务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但在经济进入发展新常态和生态出现危机的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人生观教育内容应该强调非人生命的重要性。虽然陈万柏和张耀灿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3版)一书补充了生命价值观教育,提出对非人生命的重视和尊重,但并没有把人生意义的实现与对自然讲道德联系起来。马克思认为,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自然界提供的食物、燃料、衣着等,人的精神生活同样依赖自然界。当我们在思考“怎样度过自己一生”等一系列人生问题时必须要考虑自然及自然物,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时代背景需要我们把谋求经济的发展、人生价值的实现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结合起来。

(四)法治观教育的不适应性

法治观是人们关于一定社会的法律制度和社会秩序的根本看法以及对一定社会的法律制度和社会秩序的认同意识,它包括对民主、法治和纪律的认识。传统法治观教育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民主教育、社会主义法治教育、遵守纪律的教育。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带来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与互联网有关的新兴行业持续高速扩张,使“互联网+”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作为互联网主体的青年一代,若不具备互联网法治思维,将给互联网经济环境带来污染,如网商的诚信缺失将使互联网经济健康有序运行遭到破坏,非实名制的网络信息平台成为滋生网络暴力的摇篮等问题。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时代背景,要求法治观教育强调对互联网法治体系规范的重视和教育,同时对于物权和环境权也要给予深度的解读和教育。

(五)道德观教育的不适应性

在我们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道德观教育所包括的主要是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恋爱婚姻家庭教育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概括地说,传统的道德观教育中所包含的道德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道德伦理。

但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阶段中,要进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其前提就是,不能依靠生态的破坏,以资源环境为基础发展经济,从中折射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如何增强生态意识,激发环保行为?无他,靠日积月累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但传统道德的对象仅仅局限于人,现在则要拓展至非人,需要伦理学进行一场革命,即发展生态伦理学。生态伦理道德要求人们有一种认识:虽然人类是主体,自然界是客体,但人与自然界是平等的,都具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人类需要把道德共同体由人类共同体扩展到包括人与自然的大生态系统。我们不仅要对人讲道德,还要对自然物讲道德。

三、经济新常态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调适的路径

(一)打造“生态共同体”,树立生态世界观

生态世界观的树立,需要人们自觉把世界看成是“人—自然—社会”的复合生态系统,在这一整体系统中,人不过占据一个“生态位”,并没有天然地凌驾于非人存在物之上的优越性。人要统治自然没有合法性基础,相反,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要客观、正确地衡量自然对于人类社会以及个人自由全面发展所具有的有形的和无形的、经济的与非经济的价值。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跨越阿喀琉斯之踵,需要我们树立生态世界观,指导我们遵循自然规律、生态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我们的主观世界,使人、自然、社会三者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新常态阶段特点中需要强调的新内容。习总书记对“生命共同体”的论述清楚地说明了自然界整体统一不可分割的关系,强调我们改造自然界和保护自然需要宏观把握这一整体性,“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態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2]185

(二)把握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树立生态政治观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成果中又包含有极为丰富的生态内容,如他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蓝天白云就是幸福”“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四个全面”等。习近平以敏锐的政治眼光揭示出了生态与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我们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3]。

作为执政党,面对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严重后果,必然要有所作为,如我们党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建设生态文明融入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过程,形成“五位一体”;提出要加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摒弃为GDP为唯一的考核指标,大力鼓励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使GDP增长进入7%以下的稳定发展的新常态等等,这些举措极大地彰显了新形势下党的生态政治观。即政治决策、采取的政策和所开展的活动要考量生态环境系统的平衡,把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看作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保护好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树立生态政治观。强调生态安全在维护政治稳定中的巨大作用,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我国政治生活的基本出发点和重要特征,通过不断为老百姓创造优美的生产与生活环境,来提高老百姓对我们党和政府的信任度与认同感。习近平说过:“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2]208随着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政策和相关制度的出台和贯彻执行,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中生态观的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政治观的教育应相应补充和完善。

(三)塑造“生态自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人生观

在自然生态层面研究自我,将自我的意义从个体扩展到生态,认为自我是自然整体中的一部分,自然也是自我的一部分,透过自然理解的自我,对生态系统认同的自我,由与他人、与其他自然存在的关系决定的自我,就是生态意义上的自我,即“生态自我”。这一术语,最早由挪威哲学家阿伦·奈斯(A.Naess)提出,并被应用于深层生态学这一环境伦理学研究领域。奈斯认为,真正的自我不是分离、孤立的个体,也不仅仅是与他人有联系的个体,而是与他人、他物、自然生态有联系的自我。自我发展、自我实现有三个必经阶段,首先是要超脱以个体主义为中心的本我(ego),其次是要超越狭隘的社会自我(self),最后是不断扩展和深化自我,与全人类、生物圈、物质世界乃至宇宙联系起来,合为一体,构成一个大写的自我(Self),这个大写的自我就是“生态自我”。

生态自我的建立,使自我超越整个人类而达到一种包括非人类世界的整体认同。在实现自我同时也意味着所有生命的潜能的实现,自己活着也让其他生命活着,做到利用自然与保护自然的统一。同时通过塑造生态自我,可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内容,进一步培育拥有绿色消费观、适度消费观、和谐价值观;拥有生态人格,具有人文关怀和自然关怀的精神,能够自觉抵制西方物质主义、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侵蚀的个人主体。

(四)树立“物联”“互联”法治观

在经济新常态下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处理好当今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相适应的现状,需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建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治体系。

在推进以“物”存在的法治体系到“互联网”法治观念,思想政治教育是重要的工具,在发展和完善法治体系的基础上,借助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手段,抛弃人治思维,培育法治思维,使法治更好地普及于大众之中。如处理法律问题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到于法有据。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对于互联网法治体系的建设不可忽视,让网民、网商等主体开展有素质的网络交流、有保障的网络交易等活动,而不是肆无忌惮地污染网络环境,阻碍新常态下“互联网”这个经济增长点。同时还要把法律保护和维护的对象延伸,关注和维护其他自然物生存的利益和权利,最终也是要达到保障人类拥有良好环境的目的。正如习近平指出的,“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2]210

(五)由人及自然,树立生态道德观

当今世界经济形势告诉我们,中国经济要发展已不能走美国道路,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使得中国经济发展必须将生态纳入建设过程当中,走东方文明发展道路,将人与自然置于和谐共生位置。

人类对自然物负有道德义务的理论依据,根源于人类实践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正如人际伦理是调节人们的利益冲突,维护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才产生的一样,生态伦理也是为了调节人类生命与非人类生命的利益冲突,维护所有生命正常生活的生态秩序才产生的。人类能否合理地确立对自然物的道德义务,就要看他能否正确、全面、深刻地评价生命共同体中人类生命与非人类生命这种复杂的利益关系,达成基本的道德共识。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在“两会”期间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中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只有全面分析人与自然本质统一的关系,树立起生态道德观,把道德关怀的对象从人与人之间拓展到人与自然之间,对自然讲道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護自然,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获得可持续发展。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系统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内容进行调适与完善,尤其是补充生态的内容,将有利于生态公民的培养,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使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80-185.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85.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03.

猜你喜欢
调适经济新常态思想政治教育
浅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
大学生学习心理障碍教育对策研究
电影《老炮儿》的价值困顿
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究
年轻教师课堂不良情绪与自我调适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