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德育衔接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8-03-30 05:15钟倩张文标肖森
学理论·下 2017年8期
关键词:德育

钟倩 张文标 肖森

摘 要: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近年来已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重视,研究大中小学德育的有效衔接已经成为亟须解决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目前我国大中小学德育衔接出现了德育目标定位不清,德育内容与实际脱节,德育途径和方法基本雷同,德育管理和评价流于形式等问题。从构建德育目标机制、德育内容机制、沟通交流机制、管理制度机制以及评价监督机制这五个方面探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符合国情的德育机制的建立。

关键词:大中小学;德育衔接;德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8-0231-03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课程改革的推进,我国进入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新时期。现阶段,物质文明不断丰富的同时,精神文明却时刻经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解决目前青少年出现的道德失范现象,研究大中小学德育的合理有效衔接这一环节,以此推动德育工作完善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德育工作日益受到国家层面的重视,中央各部门开始关注大中小学的德育衔接问题,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文件政策。例如《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到要构建“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均从政策层面对大中小学德育有效衔接提出了明确要求。

大中小学教育阶段的衔接问题最早是作为实践问题提出来的,日前德育不衔接是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研究如何解决大中小学德育衔接出现的困境具有理论价值,也对整个国民教育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探讨的主要是学校德育纵向衔接问题,具体指的是学校各学段(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德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及其实效相互连接,即前一学段是后一学段的铺垫或基础,从而实现大中小学德育的循序渐进和自然过渡,促使德育的提高和螺旋式上升。重视大中小学德育衔接问题,掌握德育体系有效衔接的规律,有利于建立科学有效的大中小学相衔接的德育体系,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保驾护航,从而全面提高大中小学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品质,增强国民综合素质。

一、目前我国大中小学德育衔接存在的问题

德育衔接问题的研究初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特别是随着国家层面“立德”“育人”教育理念的调整,近年来,学校德育工作也有了较大的改进。目前各教育单位在对德育操作上有所创新,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德育衔接问题也开始引起社会各界的思考。从当前的理论和实践状态来看,大中小学德育的衔接意识已经初步形成,但具体的德育衔接问题需要进一步增加其深度和广度。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德育目标定位不清。德育目标是德育过程中要实现的预期目标,它影响着德育的实际运行,是德育的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参考大中小学德育大纲为依据探讨大中小学德育目标设置的合理性。从各阶段具体的德育目标来看,小学阶段注重儿童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以及注重行为习惯的养成,中学阶段引导学生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大学时期在德育理论方面增加其深度,重在培养“四有”公民。在培养目标上可以发现大中小学德育要求的程度和力度存在一定的差异,但目前的培养目标表述过于笼统、不够细致,且区分度不够,对阶段性目标缺乏深入研究。整体而言,德育目标更多体现的是德育的社会功能,而往往忽视了个人享用功能、促进学生自身发展这一方面,使得德育目标难以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其次,德育内容与实际脱节。德育内容是大中小学德育过程中为学生接受和认可的教学内容,德育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不仅要考虑是否实现德育目标,更重要的是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思想品德的发展规律。以基础教育和大学德育教材为载体,可以看出当前的大中小学教材出现了德育内容无意义重复、脱节、倒挂以及缺失等问题,无法完全与大中小学正常的思维发展规律相适应,未充分考虑到各学段课程内容的连续性、递进性以及层次性。同时德育内容也有相当数量与学生的成长实际、生活实际脱节的内容,对心理健康、生活指导以及人文精神教育方面的篇幅较少,部分教材内容未能与时代同步,选材不能与时俱进。德育内容的编写更多的是关注本学段教学任务的完成,未能从大中小学整体的德育视角出发,特别是大学和高中的德育课程存在着明显的断层和脱节问题。从实际教学方面来看,教师因对德育本身的不重视以及其他德育层次德育发展知之甚少,未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精心合理选材,不能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再次,德育途径和方法基本雷同。德育途径和方法是实现德育目标、完成德育内容的渠道和手段,德育途径和方法的选用应根据不同学龄段的受教育者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在继承传统优良德育途径和方法的同时,不断开辟新的方式、新渠道。现今,德育主要通过思想政治课、其他各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共青团和学生会工作、劳动与社会实践、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等途径,调查发现大中小学最擅长使用的德育途径是思想政治课,而思政课教学偏重于学生的思想理论灌输,而忽视了对德育的实践考核,不同的阶段采取相同的途径,未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小学和中学的德育工作主要是由班主任担任,大学大班教学模式的变换,学生的流动性增强,辅导员承担德育任务,不可避免造成德育工作减弱,在一定程度影响德育工作的有效贯通。

第四,德育管理和评价流于形式。德育管理是实现德育工作有效实施的制度保障,德育评价是提升德育品质必要的“软实力”。我国中小学和大学德育工作分属不同的教育主管部门,以此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使得各自依照自身的管理制度负责所管辖的教育系统,无法形成合力,导致各个学段德育衔接性不强。应试教育体制机制使得“重智育轻德育”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因而德育工作未得到教育工作者和学校层面的重视。现阶段对德育评价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过于单一,学校对德育工作者、教师对学生的德育考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对德育的考核仅仅只是停留在思想道德方面的理论知识,很少付诸行动。主观性较强的德育评价机制,也处于长期没有定量评价,呈现出主观随意评价的状态。

二、解决大中小学德育衔接问题的对策

根据教育部的指导意见,启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目前最为迫切的是构建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的有效科学的德育体系,从全局出发以体制的建立健全促进大中小学德育衔接问题的进一步完善,可以从德育目标机制、德育内容机制、沟通交流机制、管理制度机制、评价监督机制这五个方面探索构建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符合国情的德育机制。

首先,构建德育目标机制。德育目标是大中小学德育工作最终的目的,构建德育目标机制要根据不同学龄段学生的特点设置不同的德育任务,在体现培养合格公民目标的同时,也要从学生个体成长的角度思考各阶段德育目标提出的合理性,考虑是否与个人发展、社会要求以及时代需求相承接问题,在此要突出德育目标的重点和层次性,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特别是对恒定的德育主题要凸显其渐进性。通过由教育部统筹,高校和中小学以及社会各界通力合作、共同搭建完整的、统一的《大中小学德育大纲》,贯彻落实终身教育的理念,实现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的有机结合,形成协调一致的德育目标体系。

其次,构建德育内容机制。教材是德育内容的重要体现。针对现阶段德育教材出现的种种问题,应构建合理的德育内容机制,组建教材编写专家团队统一规划德育教材体系。专家团队应包括实际德育工作者、德育领域理论专家等各层次人员参与共同探讨大中小学德育内容,特别注意的是教材的编写不仅仅只是着眼本学段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应该从宏观上根据德育目标制定相应的德育内容,考察教材之间内容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体现教材的整体性和层次性。教材内容的选择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相吻合,每个时期的德育内容要落在“最近发展区”,与时代发展要求同步,与时俱进在实际运行中改进和创新内容。通过互联网新模式征求广大群众意见和建议,构建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德育教材体系。

再次,构建沟通交流机制。长期以来,大中小学德育工作者们缺乏相应的沟通和交流,使得德育工作者只了解本学段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其他学段的德育情况知之甚少。在构建沟通交流机制的初期要重视德育工作者“德育衔接意识”的培养,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思想观念转变后,教师的培训显得格外重要,可采用线上线下多种方式立体搭建沟通渠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教育”时代为大中小学沟通交流搭建了良好的跨越时空的网上平台,德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在网上互动的方式了解不同学段的德育实况。但也不能忽视大小学不同阶段的面对面交流,通过组织教师到不同学段的学校参观、考察、听课等,增强德育工作的实践能力;组织大中小学的德育教师召开相关的研讨会、讲座以及课题研究等,提高德育工作者的教学理论水平。在构建德育沟通交流机制中,德育管理者创设良好的交流沟通渠道,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加大对其考核力度。

第四,构建管理制度机制。现今,大学与中小学教育工作由不同的管理机构领导,造成目前组织管理较分散,责任不明晰。要及時建立一个大中小学统一管理的德育领导机构,对大中小学德育工作统一部署,从整体思维考虑不同阶段德育的衔接问题。在管理制度的建立中特别要注意对德育教师队伍的打造,德育教师在德育衔接工作者起着关键作用,合理规划教师队伍,形成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培训使教师获取新的知识和教学技能,同时紧跟时代步伐,研究德育新动态。大中小学同步建立班主任工作制度,发挥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同时通过有效规划的管理体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五,构建评价监督机制。改革大中小学德育衔接的评价体系,创造性地变革德育评价方式,用多维的视角、立体的眼光考查学生,采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共同评价学生的道德水平,提倡学生自我反思,实现考试评价的多样化,增加学生的行为考核和综合素质的评价,而不是将德育停留在知识理论层面。对受教育者德育的评价,不只是简单地用教师评语来评估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要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师对学生德育考评方式变革的同时,德育管理者应转换对德育工作者的评价方式,将其处于首要地位,加强管理,建立相关的监督和奖惩机制。通过德育评价监督机制,有利于评估德育衔接工作的实际状况,通过具体指标的测量,及时对德育工作进行反馈和调整。

总之,构建大中小学相衔接的德育体系要力求做到形成强有力的“德育场”,在空间上政府、社会和家庭积极参与进来形成合力,做到全方位、立体开展德育工作;在时间上要重视德育量的积累,同时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德育体系的构建,并不是简单地看到短期、立竿见影的效果,要持之以恒,重在落实,最终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在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建立健全的过程中,社会各界对德育衔接的认识也不断更新和完善,对德育工作也会有更深入的思考和体会,有助于提高全民思想道德水平,构建真善美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

三、结语

在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理念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全民血液,素质教育的大力宣传下,在课程改革步伐不断加快的教育背景下,德育的改革找到了良好的生长土壤,德育也不断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对此我们要果断抓住改革契机,实现良好德育效果,构建大中小学纵向衔接和横向贯通的德育体系,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的建立,建立良好的外部环境,带动整个社会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和支持。新事物的成长是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在此我们要以更为开放、广阔的思维方式看待和处理好大中小学相衔接的德育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创造和生成,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巩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从整体出发,统筹规划,同时不忘初心,构建科学合理的大中小学相承接的德育体系,其根本目的是使德育回归生活,育人为本,使受教育者学会学习、责任担当、健康生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刻意追求德育的外表与形式。

参考文献:

[1]杨金保.大中小学德育衔接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5):44-45.

[2]罗海英.试论大、中、小学德育的有效衔接[J].教学与管理,2012(31):47-48.

[3]叶雷.大中小学德育衔接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4]张慧雨,孙昱.构建大中小学相衔接的德育体系的重要性及其措施[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2):36-39.

[5]朱小蔓,王慧.关于大中小学德育课程衔接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4(1):44-49.

猜你喜欢
德育
基于赋权增能的德育评价生态系统的构建
发掘动漫创编的德育意蕴——兼以“疫情防控”主题动漫德育剧为例
70年德育:在回望中前行
“阳光银行”德育活动探索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德育出希望之花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化理论为德性
德育理念的本质内涵及其形成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