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的规矩意识及其现代向度

2018-03-31 22:25
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吕氏春秋方圆治国

刘 奇 郑 顺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治世名言,“规矩”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国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吕氏春秋》融合了先秦各家的思想,是先秦时期一部集大成的理论巨著,其核心思想便是治国之道。《吕氏春秋》具有明显的规矩意识,并首次把“规矩”作为一个政治术语引入到国家治理之中,与礼义和法度密切相关。《吕氏春秋》中的规矩意识具有较强的务实指向,对于当今以德治国、培养公民规则意识等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一、“规矩”内涵辨析

“规矩”一词由来已久,由“规”和“矩”组合而成。《玉篇》云:“规,正圆之器也。圆曰规,方曰矩。”[1]“规”的本义是指画圆的器具,“矩”的本义是画直角或方形的工具。《说文》云:“规,有法度也。矩,巨也。”段玉裁对此注曰:“圜出于方。方出于矩。古规矩二字不分用。法者,刑也。度者,法制也。”[2]可见,从本义上来讲方圆与规矩便有密切的联系,后规矩不断被引申而成为现代的意义。

“规矩”一词形成以后,便很少分开使用,常与“规绳”“准绳”“绳墨”“矩墨”等概念并用,如汉朝王符《潜夫论•赞学》:“譬犹巧倕之为规矩准绳以遗后工也。”《楚辞》中有不少描述“规矩”的诗句,如《离骚》:“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宋玉作的《九辩》:“何时俗之工巧兮?背绳墨而改错!何时俗之工巧兮?灭规矩而改凿!”可见,“规矩”已经成为当时人们的一种行为准则。

在现代汉语中,“规矩”一般引申为一定的标准、法则、常理或习惯,常表示规则和礼法。

二、《吕氏春秋》的规矩意识及其对诸子百家的继承

《吕氏春秋》著成于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晚期,在对“规矩”的理解方面,也表现出综合诸子百家的特点。

(一)诸子百家的规矩意识

《史记•夏本纪》记载了大禹治水,“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3]司马贞索引云:“左所运用堪为人之准绳,右所举动必应规矩也。”可见,“准绳”“规矩”已经由物质属性的指向引申以哲学或理性的思考。人们在不断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发现了“规矩”对于“方圆”的重要作用,而愈发重视“规矩”对于人类社会的规范意义。

先秦时期,诸子纷纷对“规矩”加以阐发。儒家非常重视“规矩”在礼义规范方面的作用。孔子没有明确阐述规矩的内涵,但是他在自述中提及“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4]可见,在孔子心中一直有一条“红线”,那就是“规矩”,随心所欲也不可为所欲为,也要在“规矩”的框架内。孟子进一步指出:“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5]又曰:“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圆平直,不可胜用也。”[6]孟子指出了规矩对于百姓日用和治理天下两个层面的重要意义。他认为,只要依循历史上的法度就不会犯错了。作为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主张以礼治国。他在《荀子•王霸》篇中提出,“国无礼则不正。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既错之而人莫之能诬也。”[7]礼的本义为祭祀的仪礼,引申为礼法,即规定社会行为的规范、传统习惯。荀子主张以礼治国,正是强调制定规则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墨家同样认为规矩具有重要意义。《墨子•天志》篇中记载:“子墨子言曰:‘我有天志,譬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轮匠执其规矩,以度天下之方圆,曰:‘中者是也;不中者非也。’”[8]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墨家同样要求人们做事必须符合规矩。同时,规矩也是天志的一种体现,这是墨家对“规矩”的理解,反映出其宗教色彩的天道观。

管子和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管子•法法》篇曰:“虽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规矩之正方圆也。故巧者能生规矩,不能废规矩而正方圆;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以治国。”[9]《韩非子•有度》篇曰:“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上智捷举中事,必以先王之法为比。故绳直而枉木断,准夷而高科削,权衡县而重益轻,斗石设而多益少。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辟大臣,赏善不遗匹夫。”[10]同时,在《韩非子•解老》篇中更进一步认为,“欲成方圆而随其规矩,则万事之功形矣。而万物莫不有规矩。议言之事,计会规矩也。圣人尽随于万物之规矩,故曰:‘不敢为天下先’。”[11]可见,韩非子特别强调“规矩”和“法度”的公正性和不可逾越性。法家是最为看重“规矩”的,他们坚持以“法”治国,主张严刑峻法,因此强调不可一日没有规矩,也不能不懂规矩。

(二)《吕氏春秋》对诸子百家规矩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吕氏春秋》的学派属性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汉代班固将其归入杂家,后来又有儒家主体说、道家主体说、法家主体说、阴阳家主体说等。无论《吕氏春秋》属于哪一学派,它的治国之道中都蕴含着丰富的“规矩”意识,体现了它综合各家思想的特色。其中,荀子和韩非子对其影响较大。在综合各家思想的基础上,《吕氏春秋》采撷各家的思想精华,克服其思想缺陷,比较强调“礼”和“法”并重。“传统文化意义上的规矩,主要体现在‘礼’与‘法’两个方面。”[12]《史记•礼书》云:“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诱进以仁义,束缚以刑罚。”这正是对《吕氏春秋》“规矩”思想的准确表达。

《吕氏春秋》中提到:“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人主欲自知,则必直士。”(《不苟论•自知》)。高诱注曰:“规,圆;矩,方也。”这句话与孟子所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如出一辙。在《吕氏春秋》的治国之道中凝聚着很强的“规矩”意识。

其一,《吕氏春秋》结合儒家思想,提倡以德治国,主张对民众施以教化。“礼”是“规矩”积极的一面,循礼也就是遵守规矩,因此礼乐教化就显得非常重要。古时周公对百姓的教化,就是制礼作乐,制定“规矩”。“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强调了德治和教化对于平治天下、安定百姓的重要意义。《吕氏春秋》中提到:“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离俗览•适威》)《吕氏春秋》认为君主要以仁义治天下,倡导忠信。

其二,《吕氏春秋》认识到,德治必须辅以法治。“今有人于此,擅矫行则免国家,利轻重则若衡石,为方圆则若规矩,此则工矣巧矣,而不足法。法也者,众之所同也,贤不肖之所以其力也。谋出乎不可用,事出乎不可同,此为先王之所舍也。”(《似顺论•处方》)所谓“法”,就是要求人人都要做到的规矩。《吕氏春秋》还改正了法家专任法术、严刑重罚的弊病,“为天下及国,莫如以德,莫如行义。以德以义,不赏而民劝,不罚而邪止。”(《离俗览•上德》)又说:“凡用民,太上以义,其次以赏罚。”“用民有纪有纲。”(《离俗览•用民》)同时,“凡赏非以爱之也,罚非以恶之也,用观归也。所归善,虽恶之,赏;所归不善,虽爱之,罚。此先王之所以治乱安危也。”(《不苟论•当赏》)《吕氏春秋》认为赏罚分明对于治国安邦具有重要意义。

《吕氏春秋》全书多次提到“规”“矩”“绳墨”“规矩”“准绳”等词,可见其编撰者清楚地认识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的深刻道理,其“规矩”意识意义深远。

三、《吕氏春秋》规矩意识的现代向度

中华民族是一个讲规矩的民族,当今时代更是一个讲“规矩”的时代,但现实社会中还是存在诸多不讲“规矩”、破坏“规矩”的现象,培养公民规则意识任重道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规矩意识的思想宝库,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宝库中汲取营养,其中《吕氏春秋》的规矩意识更是直接关乎治国之道,对于当代国家治理亦有借鉴意义。

(一)个人层面

在个人层面,无论对于天子、百官还是民众,《吕氏春秋》都要求各自遵守相应的“规矩”。首先,对天子的德行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天子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反求诸己”,体现在《重己》《先己》《审己》《下贤》《上德》等篇中。《圜道》篇曰:“天道圜,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主执圜,臣处方,方圜不易,其国乃昌。”要求天子遵循治国的规则,取法其理。其次,君臣各有职分,不得逾越自己的规矩。“巧匠为宫室,为圆必以规,为方必以矩,为平直必以准绳。功已就,不知规矩绳墨,而赏匠巧匠之。”(《似顺论•分职》)就像建造宫殿,作为能工巧匠的臣子,要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遵守规矩。再次,百姓要守规矩。天子“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庆赐遂行,无有不当。”(《孟春•孟春》)“是月也,命有司修法制,缮囹圄,具桎梏,禁止奸,慎罪邪,务搏执;命理瞻伤察创、视折审断,决狱讼,必正平,戮有罪,严断刑。天地始肃,不可以赢。”(《季秋纪•季秋》)在不同的季节,制定不同的教化禁令,告诉老百姓所要遵守的规则。

当今时代,对于个人来说,“规矩”意味着遵守社会的规则。以游戏为例,不论参与者年龄大小、性别,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否则游戏就无法进行下去。游戏规则可以改变,但是不能废除。人具有社会性,生活在社会中,必须遵守社会的规则。近年来发生了很多不遵守规矩的典型事件,比如八达岭野生动物园动物伤人事件、“扒高铁”事件等,都体现出人们规矩意识的淡薄。我们需要大力弘扬《吕氏春秋》的规矩意识,对于不讲“规矩”或破坏“规矩”的人,要进行惩罚,最终目的是为了形成规范。“规范之手段,在于赏罚;赏罚之本,在于劝善惩恶。”[13]养成了根深蒂固的“规矩”意识后,人们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随之提高。

(二)国家层面

对于国家来说,“规矩”则意味着纪律、法律、法规、制度等,这就需要依法治国,以规矩治国。十八大以来,“规矩”一词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出现频率非常高,他还引用过《吕氏春秋》中的相关语句,“说明他非常重视抓规矩和树立规矩意识的问题”[14]。

要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正确处理治党与治国的关系。“我们党高度重视治党与治国的关系,一方面强调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另一方面强调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和服务党领导的伟大事业,按照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展开。这些要求深刻揭示了治党与治国的有机统一关系。”[15]治国必先治党,治党旨在治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狠抓党的纪律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一中全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后,便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认真学习党章,严格遵守党章》,提出了党的纪律和政治规矩的问题。他指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党章就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在各级党组织的全部活动中,都要坚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自觉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16],文章强调了党章作为全党总规矩的重要意义,表明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吕氏春秋•自知篇》中的一句话“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并强调:“没有规矩不成其为政党,更不成其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我认为,我们党的党内规矩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规则。”[17]规矩就是纪律,是不可逾越的警戒线,对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来说更是生命线。

关于依法治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18]十九大报告也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列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体现了以《吕氏春秋》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中的规矩意识在党的治国思想中地位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1]张玉书,陈廷敬.康熙字典[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282.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201.

[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1.

[4]朱熹.论语集注 [M].北京:中华书局,1983:54.

[5][6]焦循.孟子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2017:511,521.

[7]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7:248.

[8]孙诒让.墨子间诂[M].北京:中华书局,2017:189.

[9]黎翔凤.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196.

[10][11]王先慎.韩非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8:41,162.

[12][13]李建永.须从规矩出方圆[N].人民日报,2016-01-20(24).

[14]孙业礼.担当•定力•规矩——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中的新概念、新韬略[J].党的文献,2014(2):84.

[15]杜艳华.深刻认识治党与治国的有机统一关系[N].人民日报,2017-04-07(7).

[16]习近平.认真学习党章,严格遵守党章[N].人民日报,2012-11-20(1).

[17][18]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6:7,6.

猜你喜欢
吕氏春秋方圆治国
十月打了霜
早期中国知识转型期的《吕氏春秋》学——《汉书·艺文志》、高诱《吕氏春秋注》研究
大禹治水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巍治国艺术作品欣赏
撞不周山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养生之道
方圆十四行(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