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服务外包产教融合模式下的协同育人环境研究

2018-03-31 09:16迟云平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产教协同校企

迟云平

服务外包在我国经过11年的成长,其概念及商业模式在国内被广泛认知。“中国服务”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服务外包接包国,是我国经济创新增长的新引擎,开放型经济的新亮点,贸易结构优化的新标志,绿色共享发展的新动能,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新平台,高学历人才集聚的新产业。

随着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服务外包与各垂直行业的融合逐步加深,业务合作由单纯的接发包关系向战略合作关系转变,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综合服务外包快速增长,数据分析、设计、研发等核心业务环节的外包活动日益增多,高附加值的知识流程外包、商业解决方案的业务流程外包、颠覆型的商业模式创新占比日益增大。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人才储备,服务外包企业开始由单纯提供技术服务向综合解决方案转型,高技术、高附加值综合服务快速增长的同时,人才瓶颈对产业推进速度的制约凸现。

产教融合模式下的协同育人工作开展是应用型高等院校为我国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有力手段,下文对我国服务外包人才供需情况、我国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措施与手段、我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途径与方式、我国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环境建设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

一、我国服务外包人才供需情况

1.当前服务外包从业人才总量

2015年,服务外包产业新增从业人员127.7万人,占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的11.6%。其中,新增大学毕业生(含大专)66.9万人,占当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的近十分之一。2016年,服务外包产业新增从业人员121.9万人,其中大学以上学历79.7万人,占65.4%。至此我国服务外包产业从业人员增至855.7万人,其中,大学以上学历551万人,占65%。大学学历人员构成为:硕士学历42.5万人,占4.97%;博士学历12.2万人,占1.43%。极大地缓解了就业压力,也适当打通了产业人才瓶颈。

2.高校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高校由于体制、专业设置限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尽管从2006年后杭州等地也成立了服务外包学院,开展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但由于服务外包到目前还不能成为一个专业,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主要还是依附于专业,适度加入服务外包产业新技术、新模式的教育。纵观培养的渠道与方式主要有,一是在高校学历教育的IT专业、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等专业中加入服务外包元素,或在软件工程专业内开设服务外包专业方向;二是各级政府认定的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对社会人士、高校在校生进行的专业培训;三是各高校与企业开展的服务外包人才联合培养的定制班;四是服务外包新技术应用特训班等。

2015年 1月 22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地方本科高校要主动围绕区域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面向市场需求,以产教深度融合为导向,以培养区域、行业生产服务一线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应用技术人才和适应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发展新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将学校的办学、管理和人才培养环节融合于产业链、公共服务链和价值创造链。”

尽管部分高校的产教融合工作在2011年开始运行,但由于各方面的制约,加之体量巨大,情况并不理想,尤其在与服务外包产业的融合中困难更大,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服务外包产业是一个高技术、高创新、高附加值的产业,为适应世界格局变化与模式创新变化,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国际视角,走在产业发展的前端,这给高校师资的水平、教学单位快速应对市场变化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总规模近3600万,2016年毕业生规模达753万,全国服务外包新增受训人数近36万,而当年新增大学以上学历进入服务外包产业的人数为79.7万人,尚有43.7万人未经专业训练就进入该产业,给企业带来极大人力资源成本,产业希望高校开展产教融合,愿意合作开展协同育人工作的期望不言而喻。

3.预计2026年我国服务外包业务量与人才需求量

随着我国离岸和在岸服务外包业务的高速增长,来自商务部服务外包研究院的预测数据显示,到2026年,我國服务外包产业从业人员将达到2000多万,高等学历从业人员近1500万,占70%;员工过万、合同执行金额超亿美元的企业约500家;同时,有望出现员工超十万、合同执行金额过百亿美元的服务外包企业。以未来10年新增1150万服务外包专业人才看,每年将新增115万人才可以满足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根据广东省商务厅《广东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到2020年末,全省服务外包从业人员总数将突破100万人,其中大学毕业生达60万人。数据显示,我国服务外包产业2016年录用人数超过100人的专业有267个。巨大的人才缺口给专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

二、我国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措施与手段

1.我国政府政策支持力度

2006年秋,《商务部 信息产业部关于开展“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认定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商资函〔2006〕102号)、《商务部关于做好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企业认证和市场开拓有关工作的通知》(商资函〔2006〕110号)、《商务部关于做好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人才培训有关工作的通知》(商资函〔2006〕111号),2006年10月,《商务部关于实施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的通知》(商资发〔2006〕556号)等文件密集出台,2009年4月,《教育部 商务部关于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5号),2014年5月,《教育部 商务部关于创新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机制提升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能力的意见》(教高〔2014〕2号)相继出台,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新政策、新措施不断推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等文件多次强调协同育人工作的重要性,要求高校“适应、融入所服务区域的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建立行业企业合作发展平台,产学合作,培养适应产业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凡此种种无不体现了国家对服务外包产教融合模式下的协同育人工作的支持。

2.我国服务外包人才培养鼓励措施

从2006年以来我国政府鼓励企业开展服务外包工作,努力解决人才瓶颈问题。从商务部出台《关于做好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人才培训有关工作的通知》,到2014年5月教育部、商务部共同出台《关于创新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机制提升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能力的意见》,截至目前国家在人才培养方面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与鼓励,对接受大学生的企业给予每人4500元培训经费支持,对人才培训机构给予每人500元培训经费支持,使服务外包产业业态得到了根本改变。经过11年的努力,服务外包产业在吸纳高学历人才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目前也存在企业与培训机构的办学成本高居不下的情况,面对成本的压力,部分人才培训机构不得不放弃人才培训工作。有机构建议,将企业与培训机构的培训支持经费分别加大为9000元和1000元,这样有望缓解成本压力,可以使人才培训工作得以延续。

3.我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建设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2015年11月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以来,教育部、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每年根据申报项目具体成熟度给予项目认定。国务院2017年1月10日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发〔2017〕4号)指出,推行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模式;推行校企一体化育人;推动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建人才培养基地;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实行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探索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强化实验、实训、实习环节,建立高校与企业、行业、科研机构、社区等合作育人机制,全面提升学校教学水平。

三、我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途径与方式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产业与教育教学部门立足于现行产业发展实际状况,对产业发展途径中新技术研发与运用方法、新模式创新与流程管理设计理念等,进行有效的前瞻性分析为基础,以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方式,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需要通过政府、行业、院校、企业的合作,把教学、生产、服务、应用的育人手段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校企合作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协同创新,促进高校办学体制与机制的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需要依托校企合作双方用人单位与教学单位、教务、科研等部门,对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岗位需求量、人才能力需求清单、产业发展前瞻性预测等调研与分析结果,作为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基础,制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创新教学方法,制定教学质量跟踪体系,由专门部门开展相关工作。将教学设计模块化,引入企业项目、新技术平台、众包平台等建设,构建以“学习+实践+实习+创业+就业”为核心的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

四、我国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环境建设建议

1.组织机构建设

成立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开展目标制定与组织协调工作。委员会主任应由学院院长担任,成员应由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学院教务和就业指导部门、企业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制定目标,实施监督,促进校企合作工作质量的提升。

以职能部门为主体,组织管理校企合作。以企业人力资源中心与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科研处、教务处、团委等职能部门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负责推进育人项目和教科研,与政府、行业、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对校企合作项目开展定期的监督评估,以教学单位为主体,深入推进校企合作。教学单位是校企合作工作的具体实施主体,经由委员会决策指导和职能部门统筹组织,具体的校企合作项目在教学单位得到充分实施和展开。

2.新技术研发机构与实验室建设

将专业的科研机构的研发项目与高校新技术研发机构项目进行组合,共建专门的实验室,进驻各项目小组,采用导师制,以任务项的实现为目标,培养具有创新创业和研发能力的服务外包人才。

3.双师型人才建设

大力开展企业高级主管进校园,高校讲师、教授进企业活动。企业高级主管将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技术运用方法带进高校课堂,带进科研小组,讲师、教授带着学生团队进企业,进项目组,参与企业项目开发,经营模式创新讨论、新模式流程设计与改造。接包项目由企业导师与高校教师组织学生队伍共同完成,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4.产教融合课程建设

产教双方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后,采取校企双方共同开发的机制,对教材的编写、教学大纲的制定、考核内容的确定、教学进度的确定、教学质量监控手段、课程修业年限计划等课程建设环节,明确管理、实施、监督等职责,以保证项目顺利推进。

5.育人平台项目建设

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理念,不断健全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坚持多方共同努力,与合作基地、接发包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培训机构四类校企合作平台,形成校企合作办学、现代导师制实践、工学交替辅导、技术研发与服务、技术技能培训等多种校企合作模式。按照混合所有制模式共同建设,开展多主体合作办学,构建“专业共建,课程共担,教材共编、师资共训、基地共享、人才共育”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

对产教融合的项目和课题,开展改革实践,输入产业界的教育理念、教育技术、教育方法、教育平台和教育内涵,形成项目课题成果,引入具體的教学中,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形成更完整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体系,共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

6.校企合作企业群建设

引入服务外包企业,设计产教融合模式,开放实践教学平台,实施校企协同育人,建立强大的教育服务体系是保障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关键点,建立服务外包委托、定向定制培训企业群,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企业群,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生接收企业群,服务外包实训、实习企业群,服务外包接(发)包企业群,外包服务导师制企业群,服务外包协同育人企业群,技术服务合作研发项目企业群,外包服务教学质量与人才适用评审企业群等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中开展相关业务。

7.第二课堂建设

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创新项目推进第二课堂,开展创新思维沙龙、创意头脑风暴活动、新技术运用讲座、创业项目大赛、新产品应用演示等活动。使创新项目走入人们的视线,接受用户的质疑,利于产品的成熟、利于服务外包人才的成长,利于授课教师对教学模块的修订。

8.充足的资金储备

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需要注入足够的资金以保障全新的教学理念与方式的落地,特别在新实验室建设、双师型师资培养、项目引进、教师学生走进企业、新教法实验、第二课堂建设等方面注入足够的资金。

参考文献:

[1]商务部中国服务外包研究院.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2016[M] .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16.

[2]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十年发展报告[R].2017年6月.

[3]鲁昕.在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上的致辞[EB/OL].http://www.iffie.net/QT/Index.html.

[4]贾玉超.美国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以社区学院、综合大学与理工学院为例[J].世界教育信息,2015(24).

[5] 崔民日,周治勇.地方本科高校、企业、政府产教融合对策研究――以协同创新为视角[J].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15(4).

[6]邢赛鹏, 陶梅生.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师资队伍体系构建研究——基于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视角[J].职教论坛,2014 (29):4-8.

责任编辑 何丽华

猜你喜欢
产教协同校企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基于产教融合创新康复治疗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