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网络化生存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2018-04-01 04:28孙余余李亚男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网络化价值观核心

孙余余,李亚男

(山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济南 250358)

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临新机遇与新挑战并存的局面,中国人民担负更加艰巨的使命和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是新时代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价值导向。据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达到55.8%,超过全球平均水平(51.7%)4.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46.7%)9.1个百分点。[1]可见,由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等架构的网络化生存方式,已成为当代国人普遍的生活状态。网络化生存以其自身的虚拟性、去中心性、自由性等特点为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诸多机遇,同时也使其面临多维挑战。因此,在网络化生存背景下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路径,是摆在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面前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一、网络化生存的哲学意蕴与特征解析

现代网络发展的意义决不仅仅在于其作为一种新的媒体对传统传播工具的改变,即工具性的技术革新,其价值和意义更重要的体现在它对于人的生存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等的改变和重塑。因此,我们不仅要从技术理性的角度去分析和理解它,更要超越其纯粹器物性的功能,从哲学的高度理解它所蕴含的深刻的生存论意义和价值。本部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生存论出发,探讨网络化生存的哲学意蕴和基本特征,以期对这一问题形成更加科学、全面、深刻的认识。

(一)网络化生存的哲学意蕴

“网络化生存”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原媒体实验室主任古拉斯·尼葛洛庞蒂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他强调:“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相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2]作为当代人所面临的重大而又十分复杂的现实问题,“网络化生存”是相对于传统的现实生存而言的人类的一种新的生存方式。有学者认为,网络化生存是指人们在计算机及其互联网上所从事的一切,既包括一切工具性的网络活动,又包括一切指向价值性、审美性的网络行为。[3]有学者认为,网络化生存是指相对于人的现实生存又超越人的现实感觉的人的生存活动,它是在去除了人的物理实体特征,并将其浓缩化为数字化符号后,以集合体的形式而存在于虚拟时空中的一种社会性的文化生存样式。[4]笔者认为,网络化生存则是指“现实的人”经过数字化符号处理后在网络空间中进行超越性实践活动而获得的生存方式,是“虚拟的人”在网络空间中自我生成和自我发展的过程。网络化生存主体是“现实的人”与“虚拟的人”的矛盾统一体,生存空间是以比特为最小单位构成的虚拟空间,生存中介是信息或数字化符号等。

在网络产生之初,由于其自身的开放性和便捷性,便很快获得了人们的青睐。得益于网络,交往的时空得以压缩,信息资源更加丰富。但由于此时的网络普及有限,大多局限和依赖于有线宽带、电脑等载体,人们的网络化生存存在诸多束缚和限制,是不完全的、有限的网络化生存,我们可以称之为“网络化生存1.0”。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手机网络的日益普及、手机流量消费亲民化和自媒体的发展,网络生存内容更加丰富,网络化的交往更加普遍,信息的传播打破了精英媒体模式,成为人与人之间的“互传”方式。人们的网络化生存面临更少的时空局限和技术限制,是比较完全的网络化生存,我们可称之为“网络化生存2.0”。

(二)网络化生存的基本特征

网络化生存是人类在现实生存过程中,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基础上形成的有别于传统的现实生存的新型生存方式,具有超越性、虚实二重性、去中心性和高度自由性等特点。

1.超越性。人不是完成式的存在,人的存在是一个不断成长和发展的超越性过程。网络化生存方式的获得即是人的超越性的体现,是人不满足于现存状况,在不断创造和使用各种符号中介进行超越现实的活动过程中形成的。超越性是网络化生存的本质特征。网络化生存不是人类所固有的生存方式,而是人类创造性地发展科学技术的结果。人类运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创造了一个非物理化的网络虚拟空间和网络虚拟环境,并为人类自身服务,是对人的传统的现实生存的超越。网络化生存的超越性还体现为突破了传统交往中的时空限制,也超越了传统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实现了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这是在交往实践上的巨大超越。

2.虚实二重性。网络化生存体现出虚拟性和现实性对立统一的特性。一方面,网络化生存具有现实性。网络虚拟社会的构建是以现实社会为基础和样本的。虽然网络化生存表现出无实在客体的虚拟性,但不能说虚拟社会是虚幻的、不真实存在的,它是以现实社会内容为模本,进行相对独立性的数字化构建,人们在网络上的人际交往、商业交易等实践活动均是以现实实践经验为基础。并且,人们在网络化生存过程中的体验、情绪、情感等也是切实存在的。另一方面,网络化生存具有虚拟性。网络化生存的虚拟性主要通过它的数字化或符号化表现出来。在这里,生存的主体、生存活动、生存环境或空间、生存中介都一律通约为由“0”和“1”二进制演绎的代码和符号。这种虚拟性既体现在网络化生存环境或空间是符号化的虚拟空间,也体现在网络主体自身也抽象成为一个符号,还体现在网络主体的生存活动都是通过对数字化符号的改变和处理来实现的。

3.去中心性。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可能会习惯于栖息在某个身份里,它看起来对我们是顺理成章的,但它只不过是种表演。而互联网打破了身份的外在表达与在现实世界中用来表达它的肉体之间的联系。”[5]现实社会活动往往存在着一个或少数几个权威中心,其享有着金钱、地位、话语的优先性。在网络社会,没有一个巨型服务器来充当信息中心,也没有一个垄断性的信息发布中心。网络化生存的节点式结构使得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信息接收者,也是信息的发布者,每一个网络用户都可以作为一个中心而存在,而多中心亦即无中心。同时,由于网络主体的匿名式存在,淡化了主体在现实生活中的年龄、性别、社会地位、身份、金钱财富等物理特征与限制,成为平等的数字化“网民”,可以平等地从事获取信息、发表意见、休闲娱乐、参与讨论等网络活动。

4.高度自由性。网络空间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主体的网络行为有别于现实实践活动,可以从“自我”意愿出发,以“自我”的需要和兴趣为原点进行信息交流与主体对话,很大程度上摆脱了现实生存中外界的安排与控制,个体的自由维度更为凸显。正是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互动性,给人们提供了更为自由、充分的自我展示空间,任何人都是一个话语主体,都可以在网络中畅所欲言,表达其内心真实想法,即使其价值取向或表达方式存在问题,受到网友谴责,也因网络的匿名性而得到一定程度的隐私保护,而这正是网络化生存的“魅力”所在。同时,这种自由性也为网络虚假信息泛滥、敌对势力意识形态攻击提供了可乘之机,给人们的网络化生存和现实生存诸方面造成了不良影响。

二、网络化生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高度概括和凝练了中国人民在新时代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追求。网络化生存方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契机,也提出了挑战,呈现双重影响。

(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空的影响

一方面,网络化生存延伸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空。超时空性是网络化生存的基本特征。网络化生存使得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突破了时间、空间的约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更加多元和便利的环境。“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境和氛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6]无疑,网络普及和网络化生存的随时性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这一契机,使教育呈现全时性、随时性的特性,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可以进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另一方面,网络化生存的超时空性增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难度。一是无线网络以及手机流量的普及便利,碎片化的网络生存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被娱乐八卦、趣闻笑谈、影视游戏占满闲碎的时间,而真正在网络时空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机会十分有限。二是网络化生存是没有疆界的生存方式,任何意识形态信息都可以以显性或者隐性的方式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多元社会思潮的存在使得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网络环境并不单纯和谐,呈现出暗流涌动、不同文化摩擦冲突的态势。新自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网络空间寻得一席之地,并假借“人权”、“民主”的名义以理直气壮之势,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大了难度。

(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及其关系的影响

1.网络化生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双方的共同性影响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作为价值主体而受到网络化生存的深刻影响。一方面,网络化生存极大地调动了价值主体的能动性。在网络化生存背景下,人们可以自主选择需要的知识与信息,自主接受具有吸引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网络为受教育者提供了表达自身真实情感的空间和平台,人们以虚拟身份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疑惑并主动寻求解答,克服了现实面对面教育中的多种限制与障碍。并且,在这里每个用户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和接收者,没有完全的上级与下级、权威与随从之分,这就意味着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与教育的一份子。

另一方面,网络化生存也对价值主体提出挑战。一是网络的开放性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是以少数人为传播主体,而网络传播方式呈现裂变式变革,任何人均可成为信息传播者,这就加大了确保信息真实性和取向正向性的难度。例如,某些“网络大V”、“意见领袖”为了博取关注,故意造谣,传播虚假信息和颠覆人们价值观的讯息;同时,敌对势力也借由网络传播造谣生事,进行意识形态的多方渗透。二是网络的非控性易导致人们沉迷于虚拟网络。主体在网络化生存背景下主体性得到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又产生了新的主体依赖,造就了一批“低头族”、“网奴”、“屏奴”、“网络植物人”。

2.网络化生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双方的差异性影响

以上是网络化生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的共同影响。网络化生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双方的影响也呈现出差异性。从受教育者来说,由于其年龄特征、受教育程度、家庭背景、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异,尤其是对于缺乏辨别和抵制不良信息能力的青少年,网络上真假难辨的海量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作用,造成受教育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偏差。从教育者来说,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教育者凭借学历、经验在信息和知识上的优势地位受到威胁。同时,受教育者在网络时代受各种社会思潮的渗透和影响更大,其思想动态更难把握。这对教育者专业素质和教育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要求其必须紧跟时代形势发展,提高自身素质。

3.网络化生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双方关系的影响

网络化生存方式不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分别产生影响,还深刻影响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关系。简单“教”与“受教”、单纯“传教者”与“受教者”的关系面临危机。网络化生存主体的平等性呼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师生关系的平等发展,强调以受教育者为中心。这也为新型师生关系,建立教育双方的平等关系创造了条件。

(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和方式的影响

一方面,网络化生存拓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和方式。网络化生存的即时性和交互性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网络文字数据的传播常以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伴之,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通过网络技术能够较为科学地反映人们的价值观现状和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及时调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相关策略,革新教育手段和方式。对于课堂教育来说,网络信息手段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方式,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不再限于面对面的交流,能够实现有效互动,受教育者可以根据教育者教学要求,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亲身体验理解,其效果优于课堂上填鸭式灌输。

另一方面,网络化生存冲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多的是通过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介以及课堂教育。从媒介角度说,无论是纸质媒介还是电视媒介等都受到时空的局限,其利用度逐渐被网络所代替。因此,真正为广大受众所接受的传统媒介教育极其有限。从课堂教育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依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渠道,但是普遍存在的简单灌输式教育方式的枯燥乏味,以及移动网络凭借其自身的内容丰富性和巨大吸引力,造成了课堂“低头族”的尴尬教育局面。

(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与形式的影响

一方面,网络化生存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资源与形式。一是大量数据信息在网络虚拟空间迅速传播,许多社会热点问题能迅速引起讨论,这就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大量教育资源和丰富、多样化的传播素材。教育者可以借助网络热点问题及时发表正确意见和观点,有理有据地感染参与讨论的网民。二是网络化生存手段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形式。传统媒体受到版面、时空等限制,大多采用较单一、显性、直接的表达方式。而网络手段实现了视频、故事、图片、音乐多种形式相结合,以多样、隐形、间接的方式来传播信息,使受教育者在图文并茂、声乐享受中更加有效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另一方面,纷杂的网络信息干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网络上海量信息内容也给价值主体获取有效信息增添了难度。网络广告、趣闻笑话等更能吸引人们的关注,但这些信息在给人们增添生活乐趣的同时也在干扰着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甚至有些不良信息给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理解造成偏差甚至误解。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和快捷性在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范围的同时,也推动了不良信息的传播,网上垃圾信息泛滥,甚至西方发达国家凭借自身的网络技术优势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各种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交织在一起,不同思想文化相较量,使得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受到削弱。

三、新时代网络化生存背景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探析

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要求我们从多角度、多方面探索网络化生存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虚拟空间中的指导地位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化生存的“全球化”,网络信息的传播突破时空限制,网络空间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西方各种思想文化已经侵占网络虚拟空间。当今网络生存空间中充斥着许多反马克思、反社会主义、反中国共产党历史以及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利用人们的好奇、怀疑天性,以混淆视听的方式消解着主流价值观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概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先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7]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宣传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

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网络社会的主导地位,真正形成一个覆盖范围广、影响力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这一理论阵地的建设不能完全以专业性极强的内容为主,应当顾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接受和理解能力,以喜闻乐见的网络语言、趣味性动画设计、内涵性视频点播相结合的形式以及开放式的网友讨论,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贴近马克思主义。同时,要注意区分打着“民主”“自由”“人权”旗号的新自由主义和民粹主义思潮,直截了当地揭露他们的价值目的和阶级实质,从而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以及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

(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意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树立互联网意识。网络化生存空间是开放、共享、平等、快捷的生存空间,任何信息都能在网络中得到上传、转载和传播。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相关内容以数据信息形式在网络空间得到更好的传播,就要树立互联网意识,遵循互联网传播规律。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时强调:“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8]面对网络化生存的匿名性、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造成的网络舆论的非理性、负面性等问题,有关部门要加大管理力度,促使网络生存空间更加清静、稳定、积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树立大数据意识。大数据时代,网络信息数据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思维观念,也为宏观而迅速地把握人们的思想行为变化提供了便捷的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新时代条件下有效进行就必须树立大数据思维。大数据是以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为基础的,要将这些数据信息作为调整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决策、内容、方式方法等的依据,就要利用先进的数据收集处理技术和方法,整合社会公众的价值诉求、价值取向方面的数据信息,深入挖掘这些数据的表征价值,紧跟大数据的科学分析和预测,把握当前大众的价值观现状,从而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发挥先进网络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

人是文化存在物,其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深受所处文化环境的影响和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几千年来中华儿女的强烈诉求和社会希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概括;它面向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现状,致力于解决中国社会发展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集中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滋养。

网络文化是当代人在网络化生存过程中形成的,其一经产生,就会作为相对独立的客观力量反作用于人的网络化生存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而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面对新时代网络化生存背景、网络文化的多重特点及其多重影响,要建设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教育的先进网络文化。一是网络文化具有强势和弱势之分,强势文化总是影响、渗透弱势文化。要促进社会主义先进网络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使其充分发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就要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寻找人们内心的“触点”,采用网络流行语言和新颖的表达方式,使网络文化适应网络生存规律。二是网络文化具有自身的内在发展机制。要构建网络技术与先进文化良性互动的网络文化建设机制,着力构建网络文化管理和监督机制,掌握先进传播手段,使先进网络文化广泛传播,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有益滋养。三是文化产品是文化的传播载体。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基础,创新网络文化产品,通过文化产品传播、宣传,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入人心。

(四)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师资队伍的网络化生存能力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一支具有较强网络化生存能力、较高水平的专业素养和现代化教育能力的教育工作队伍,是网络化生存背景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当务之急。

适应网络教学环境,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网络普及范围广,网络信息丰富庞杂,为适应这种情况,教育者要不断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充实自己的思想,扎牢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学术研究。又要通过网络技术、数据统计等专业性培训,具备必要的计算机操作知识,擅长利用网络技术、网络资源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引起受教育者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共鸣。还应学习和运用网络心理学知识,以便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能更深入了解网民心理特征和价值取向,以更贴近人心、更有温度的手段和方式进行教育。

运用网络交流手段,随时开展思想互动。教育者应学会利用新媒体传播手段及时收集和分析网络热点问题以及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在网络论坛中,积极参与网络话语权和舆论领导权的争夺,引导人们保持清醒头脑、理性思考。在现实师生交流空间中,利用微信、QQ、微博等通讯软件,了解受教育者的实际思想状况,及时提供指导和帮助,突破纯粹面对面的教学,使核心价值观教育潜移默化地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五)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网络平台建设

面对当代人网络化生存现状,我们要抢占网络阵地,通过推动网络平台建设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际效果。

首先,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网络平台建设。借助网络技术优势,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题网站,关注网络热点话题,丰富网站内容,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其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网络平台管理。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的管理和引导,及时把那些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错误内容淘汰,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保留下来并进行推广。由于自媒体的兴起,网络上真假信息混杂,大众极易为虚假信息所迷惑,需要官方部门和网站管理者及时辟谣和澄清。可以通过健全相关技术机制,筛选和排除技术上能够识别的虚假图片和视频等,尽量从根源上排除不良信息。再次,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服务型局域网建设。学校及其他工作单位可以构建自己的局域网络,体现工作、学习、娱乐、政务的服务特性,使人们在局域网内可以获得比较完善的服务。与此同时,还要在局域网络中恰当地做好不良信息排查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

应加以注意的是,目前网络规范、网络法律建设相对于网络化发展速度明显滞后,网络犯罪和网络道德冲突事件不断发生。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同时,不能忽略社会主义法治教育。其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能够促进网络个体遵守网络规范和法律,促进维护网络生存空间秩序意识的产生,从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接受程度。

猜你喜欢
网络化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当代新闻学的网络化发展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基于OPC的网络化群梯管理系统开发
网络化时代社会认同的深刻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