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青少年乡村文化认同危机与对策研究

2018-04-01 04:28陈修岭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城市化青少年农村

陈修岭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现代服务管理学院,济南 250103)

一、研究背景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我国城市化率逐步提高,城市已成为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角,农村社会日益边缘化,经济发展明显滞后,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这成为我国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制约因素。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力推动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城乡协调发展,使身居农村的人们获得感不断增强,实现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成为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乡愁很美,但乡村并不美,乡村振兴任重而道远。在我国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村社会发展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农村居民乡村文化认同下降阻碍着我国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国农村社会的发展亦然,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乡村社会的振兴,美丽乡村的建设,离不开乡村文化的精神支持。我国农村地区乡村文化缺失,乡村文化认同弱化成为我国农村社会建设所面临的突出问题。

青年兴则国家兴,少年强则中国强。农村青少年是我国广大农村未来的希望,只有一代代农村青少年的接力奋斗,坚定理想信念,乐意为我国农村建设奉献一切,愿意在农村建设中书写自己精彩的人生华章,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才能够得以实现,我国美丽乡村建设才有希望。由于受到城市文化、主流意识形态以及青少年自身特点的影响,我国农村青少年乡村文化认同日渐弱化,认同危机在农村社会显现。作为乡村文化继承者,我国新农村未来建设者,农村青少年乡村文化认同的提升,有利于我国乡村文化的重建,农村青少年文化自信的提升,也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的健康发展。

二、研究现状

我国的快速城市化与城乡二元社会形态影响广泛,对传统的乡村社会的影响尤其突出。传统村落日渐稀疏,农村人口大量流失,乡村文化凋敝,乡村文化认同感弱化,农村社会的吸引力不断下降。有关农村社会发展以及乡村文化认同的研究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

关于乡村文化认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我国城市化进程对乡村文化认同的影响。学界很早就开始关注我国城市化进程与乡村文化认同弱化的关联性研究,主要观点有:快速推进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解构着传统乡村文化的秩序价值,乡村文化失去了认同的基础;[1]在农村社会日益丧失文化主体性的今天,农村社区的认同下降, 农村社会迅速解组与衰败。[2]在此基础上,一些学者开始探讨我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乡村文化认同的重构问题,主要观点有:乡村文化的价值重建,需要培育农民的主体意识、法治精神,构筑乡村社会的公民文化认同;[3]通过社区文化传播,弘扬农民的主体性,提升社区凝聚力,重塑乡村文化认同;[4]培养农民的文化自觉意识,在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发展中塑造现代乡村文化认同。[5]学术界在城市化对乡村文化认同影响以及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文化认同重新建构方面的研究数量较多,较为深入,可以为本文研究提供大量的理论依据与实证资料。但是专门针对农村青少年群体的乡村文化认同研究还较少。代表观点有:重视青少年乡土文化教育,体认自己的文化身份,形成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6]

农村青少年是农村社会未来发展的希望,这是一个代表着农村社会未来的重要社会群体,青少年正处于思想形成的年龄阶段,文化认同易受影响且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值得关注。本文运用人类学的范式,着眼于我国农村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问题,对农村青少年乡村认同危机的原因进行解析,对农村青少年乡村文化认同建构的路径进行设计,将青少年研究与农村社会文化研究相结合,以实现我国乡村文化的重建,促进我国农村社会的发展。

三、城市化背景下的农村青少年乡村文化认同危机

本文有关农村青少年的界定是一个泛化的概念,主要是指将对未来农村社会建设与发展贡献力量的年轻一代,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个体性格、自主思想与理想信念处于形成并逐渐成熟的年龄阶段。基于此义,依据我国共青团章程的团员年龄规定,本文把农村青少年界定为14-28岁之间年龄阶段的农村居民。

随着时代变迁,在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发展过程中,城市功能日益强大,经济发达,生活便利,城市化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主题。由于经济滞后,交通不便,生活功能欠缺,广大农村逐渐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在城市化发展的冲击下,传统乡村文化逐渐消失,世代传承的乡村传统、日常习俗以及生活方式开始退出农村居民的生活,乡村文化秩序遭受破坏,新的乡村文化却未真正形成,农村来不及自我调适,乡村文化出现断裂。农村生活吸引力缺乏,维系农村社会的文化体系解体,造成当代农村青少年价值观念和人生信仰变化,他们开始对乡村文化感受淡薄,认同感与归属感渐渐消失,加之主流意识形态建构起的“现代城市文明”想象,农村青少年开始在思想意识中对“落后乡村社会”厌倦与背弃。乡村文化体系的散落,农村青少年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的日益疏离,乡村文化的碎片化与边缘化,甚至文化价值取向的“城市化”。这势必导致农村青少年的人生追求与现实生存状况出现错位,农村青少年的乡村文化认同危机已然显现。为了追寻梦想,农村年轻一代不断出走城市,农村空心化日益严重,年轻劳动力与智力的缺失,将危害到整个农村社会的健康发展。

四、农村青少年乡村文化认同危机原因解析

农村青少年乡村文化认同危机形成的原因复杂,需要多维度考量:有现代社会发展中城市化主体性的冲击,也有传统乡村社会发展自身存在的问题;有文化层面的原因,也有文化背后经济发展的影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乡村社会自身缺陷显现,发展遇到瓶颈,导致农村青少年乡村文化认同危机,乡村文化传承难以为继,进而影响农村社会的发展。

(一)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影响

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乡村文化是农业经济的体现,村落是农耕文化的载体,城市文化则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在当代城市化为主导的社会背景下,人类社会中的生产资料与人力资源不断向城镇集聚,乡村社会成为城市建设与工业发展的资源输送基地,而农业经济由于受到其固有生产模式的限制,发展滞后,日渐衰落,这制约了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是农村青少年乡村文化认同危机的根本原因所在。[7]虽然精神与文化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但物质生活才是人们生存的基础。农村青少年在农村与城市的对比中逐渐迷失自我,离开乡村,出走物质生活更为丰富的城市。

(二)城市文化的影响

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城市文化,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主流文化,乡村文化处于弱势地位,城市居民带着“优越感”的文化心态审视着乡村文化。农村青少年文化心理遭受打击,他们开始对乡村社会发展的未来感到迷茫与困惑,甚至对生育与养育他们的乡村感到厌倦与不屑,文化认同感不断下降,乡村文化与乡村记忆不断被销蚀。[8]同时,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的急速扩张,在中西文化、现代与传统激烈碰撞下,形成的现代城市文化也像城市生活一样喧嚣而浮躁,稳定、成熟的城市文化形态尚未形成。这种浮躁而缺乏底蕴的城市文化被传播到农村,加速与深化了农村青少年乡村文化认同危机。

(三)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

由于我国社会长期以来处于城乡二元对立的状态,在城市化为主导的当代社会发展时期,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构了一种“先进、现代、时尚”的城市文化形象,并逐渐深入人心,引导了我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成为我国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推动力。而相对应的,乡村社会在与城市社会的发展竞争中败下阵来,农村丧失了在原有传统社会中的主体地位,社会发展处于弱势,经济落后,文化日渐萧疏,被贴上“落后、过时、土气”的标签。农村青少年深受这种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对城市生活充满向往与憧憬,而忽视自身所处的乡村文化,对农村社会与乡村文化持淡漠态度,文化认同日渐弱化。

(四)青少年自身特点的影响

乐意于接受新鲜事物,学习能力强,充满追求与梦想,人生观与价值观正在形成、尚未完全确立,思想尚不成熟,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这些都是青少年这个年龄阶段的特点。在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传播渠道、速度、频率、信息量等严重不对等的今天,城市文化传播的广泛性以及对人们影响的深入程度远远高于乡村文化,在外界文化环境的影响下,农村青少年开始对城市生活充满幻想,对城市生活的向往与憧憬与现实农村生活的对比,强化了城市生活与文化在他们思想认识中的地位,也同时弱化了他们对乡村生活与文化的认同。

五、农村青少年乡村文化认同的重塑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为乡村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只有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乡村社会的魅力才能不断提升,才能重塑农村青少年乡村文化认同,吸引农村外流劳动力与智力回流。

(一)加速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发展

乡愁很美,但乡村并不美,美好的乡村记忆不能代替乡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困境,与城市生活享受到现代文明带来的便利相比,农村生活依然存在着较大差距,这造成了农村缺乏吸引力,农村人口大量流失,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劳动力与智力流向城市。因此,重构农村青少年文化认同,再塑乡村文化,首先是如何分享现代文明所带来的舒适与便利,消除城乡二元对立体制,实现城乡一体化,不断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强农村社会服务功能,建设美丽乡村,让乡愁变得更美,让乡村社会更富魅力,更具有吸引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农村青少年乡村文化认同,培养他们爱土爱家的精神情怀,为乡村梦想留守农村,吸引出走城市的青年才俊回流,投身于农村建设的事业之中。

(二)拓展乡村文化的发展空间

乡村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滋养着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居民,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我们永远无法抹去的“乡愁”与“记忆”。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与急剧扩张,严重挤压了乡村社会文化的发展空间,这与我国历史上乡村社会文化的繁荣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乡村文化风采不再,日渐凋敝。我国乡村文化内容丰富,影响深远,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借助我国当前文化复兴思潮的历史机遇,大力拓展乡村文化发展空间,修复断裂的乡村文化脉络,必将使我国乡村文化重新复苏,再现光彩。这将为农村青少年营造良好的乡村社会文化环境与氛围,使农村青少年乡村文化认同感大大提升,使乡村文化成为农村青少年热爱农村,建设家园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乡村文化的自洽与自觉发展

乡村文化的自洽与自觉发展是指农村社会本身的文化自足状态和自我调适功能,文化生活更加注重其自身精神的满足,并期望通过文化赋意来获得自身文化价值的实现,乡村社会文化自洽发展的基础是文化自觉。乡村文化发展的危机与文化认同的弱化,主要是因为农村居民缺乏文化传承的自觉意识,只有自觉认识到自身文化的意义与价值,才能积极地去保护与弘扬。[9]文化自洽与自觉源于农村居民对自身文化的由衷热爱,可以使乡村文化摆脱功利性,减少城市文化带来的冲击,只有不断培养与增强农村青少年乡村文化的自觉意识,使农村青少年熟悉、了解并对自身文化的本质有深刻认识,明确自己的文化身份,能够以文化主人的心态,带着责任感与使命感去传承与维系乡村文化,以乡村文化为骄傲,杜绝一味的跟风和盲从,才能够使农村青少年的乡村文化认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与强化,才能够真正实现乡村文化的复兴。

(四)强化乡村文化认同教育

农村学校教育作为农村地区科学文化知识传播的重要阵地,教授与传播乡村文化是其重要职责,根据青少年文化认同的内在结构及其发展特点,为他们提供切实的阅读资源,培养他们乡村文化认知能力,培育他们客观的人生观、价值观与文化观,进行积极的精神引领,从而培养起他们对于自身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依赖感。另外,还要充分利用各种农村社会教育功能,进行多渠道的乡村文化宣传,在农村社会中建立一种爱土爱家的文化新风尚,以及乡村社会精英的示范效应,言传身教,为农村青少年营造一种乡村文化氛围,在耳濡目染的不断熏陶中强化与提升农村青少年的乡村文化认同感。

(五)乡村文化的时代性与多元化

文化的发展具有时代性,任何文化脱离了时代背景,固步自封,都将无法生存,乡村文化只有迎合当代农村居民精神文化需求,与时俱进,乡村文化才具有生命力。同时,乡村文化也需要加强多元文化互动,汲取多元文化的养分,实现文化创新,在与其它文化交流中发展进步。因此,只有重视发挥乡村文化的时代性发展以及与外部文化的广泛交流,促进新时代乡村社会的文化精神的建设,才能在当代多元文化共生中重构乡村文化生态。[10]农村青少年是我国乡村文化复兴的希望,通过培养他们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时代精神,以及广博的文化知识,才能不断提高农村青少年的文化素养与能力,进而提高他们对自身乡村文化的自豪感与认同感,重新建构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型乡村文化体系。

猜你喜欢
城市化青少年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青少年发明家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