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2017年度十大流行语的生成机制

2018-04-03 05:42杨丽芬
宿州学院学报 2018年7期
关键词:油腻流行语词义

杨丽芬

滁州学院外国语学院,滁州,239000

1 问题的提出

流行语是指某个时期在某些人群中广泛流行的语言形式[1]。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流行语反映了人们在某个时期内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流行语,而不同的流行语则敏锐地反映出了社会在不同时期的变化。目前对流行语的研究多从模因论视角分析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机制[2-4],或透过网络流行语解读社会文化和语言文化[5-6]。以上对流行语的研究多数偏向于网络流行语,而对《咬文嚼字》杂志发布的年度十大流行语的研究略显单薄[7-8]。

《咬文嚼字》从2008年开始评选年度流行语,该杂志在国内有较大的影响力。文本以其2017年度发布的十大流行语为研究对象,探讨流行语的来源、基本类型与生成方式,以期为流行语的研究提供语料支持,便于人们了解现代汉语词汇的发展趋势及社会文化生态。

2 流行语的来源

《咬文嚼字》以 “流行、创新、文明”为标准评选出的2017年十大流行语有:“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共享”“有温度”“流量”“可能XXX假XXX”“油腻”“尬”“怼”“打call”。这些年度流行语来自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源于网络用语、方言、外语。

2.1 源于政治用语

不忘初心:即不忘记最初的心愿。2016年7月1日,习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号召全党同志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2017年10月18日,该词再次成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词。随着“不忘初心”在政治领域的频繁使用,该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被用在各行各业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鞭策人们做事情要踏实,不要忘记当初的信念。

砥砺奋进:为了迎接十九大的召开,自2017年6月起全国各地开展了主题为“砥砺奋进的五年”的宣传活动。“砥砺奋进”生动地描绘了中华民族的形象,迅速出现在各类新闻媒体上并得以广泛传播。

有温度:2017年5月8日,上海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指出,上海未来五年要建设成为一个有温度的城市。此后,“有温度”这个引起人们共鸣的词语逐渐流行开来。如新闻媒体标题:“嘉定南翔启迪之星欲打造有温度的孵化平台”(东方网), “一场有温度的比赛”(凤凰网),“华媒称赞中国经济政策更有温度”(中国新闻网),“精细化管理让城市有温度”(东方网)等。

2.2 源于经济领域

“共享”:是近几年互联网出现的一种新的商业模式用语。“共享汽车”“共享充电宝”“共享打印机”“共享雨伞”“共享纸巾”“共享阅读手抄报”等一系列共享事物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共享”一词变得流行起来。

2.3 源于行业语

“流量”:起初是工程领域的一个专有名词,如:流体流量;也用于交通领域,如:客流量、交通流量。在互联网时代,它还可以指在一定时间内网站的访问量,以及手机等移动终端上网所耗费的字节数。从2017年初开始,“流量”被频频用于娱乐圈。中青年群体对娱乐新闻的关注使得“流量”一词迅速传播开来。

“可能XX假XX”“油腻”:网络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影响着人们对语言的使用。2017年1月,调侃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的表情包在网上蹿红,之后“可能XX假XX”这个句式就快速传遍朋友圈和微博。“我可能复习了假书”“老师可能划了假重点”,人们用“假”来指责、埋怨一切违反常理、不合自己预期的事情。 2017年10月24日,一名网友在微博上发表了一篇“中年男性去油腻步骤”的博文,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随后,知名人士冯唐和高晓松等也在他们的微博上谈如何避免成为中年油腻男,“油腻”因此引爆网络。

2.4 源于方言词

“尬”:方言是通用语的地域变体,是某地域人们的交际工具。“尬”在普通话中一般不单用,常用在“尴尬”中。“尬”独立使用的用法源于台湾话,当台湾话中的“尬舞”等词传入大陆后,“尬”被广泛使用,如:尬唱、尬演、尬聊、尬笑。“尬”独立使用之所以会流行开来是人们追求语言简洁的一种表现。

“怼”:河南方言中“怼”读作“duǐ”,表示打、撞击。某嘉宾在《真正男子汉》综艺节目中被教训了一顿,然后便和教官探讨了一番“什么叫怼”以及不同程度的“怼”带来哪些不同的效果。节目的热播和这番有趣的讨论让“怼”这个词逐渐火了起来。

2.5 源于外来词

“打call”: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国间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多。“打call”不是指打电话,而是出自日本的应援文化,即在演唱会上,台下的粉丝跟随音乐的节奏呼喊、挥动荧光棒与台上的表演者互动。这种方式与人们对某人某事的支持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该词借入汉语后受到人们的青睐。

3 流行语的基本类型

2017年度的十大流行语按照语言结构来划分,可分为语素、词、短语和句子。“尬”属于黏着语素,不能单独成词[9]252,与其他语素一起构成流行词,如:“尬聊”“尬戏”“尬酒”等。“怼”属于自由语素,可以单独成词,也能与其他语素组合成词[9]252,如:“怨怼”“反怼”。“流量、油腻”属于一般词汇,“共享”是缩略词或曰简缩词,是由“共同享有”或“共同享用”简缩而来的,这些简缩词是从形式较长的名称中选取有代表性的语素压缩而来的[9]255。 “打call”是直接用英文单词与汉字组合而成的外来词,形式与2011年的流行语“hold住”相同。“有温度、不忘初心”是动宾短语,“砥砺奋进”是状中短语,“可能xxx假xxx”是句子形式。

通过分析发现,流行词与流行短语共有7个,占2017年度流行语总量的70%,与2008到2012年流行语研究中的流行词语总量基本相同[10]。形式简洁、结构稳定、词义相对稳定、明确是流行语得以流行的主要原因。词和短语本身都具有一定的意义,既可单说、单用,也可造句,使其成为流行语的主要类型。

按照是否为新造语言形式划分,2017年度的流行语“共享”“尬”“打call”属于新造词,其余都属于曾经被人们使用过的词句,这些旧有的词语、句子,有的在特定背景与语境中流行起来,如:“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可能xxx假xxx”;有的在原词义的基础上衍生出新义,如:“流量”“油腻”“有温度”“怼”。综上所述,2017年的流行语中新造词占30%,原有词语衍生新义的占多数。

4 流行语的生成方式

4.1 沿用旧形旧义

社会在不断发展,新事物、新观念也在不断涌现。旧词语之所以能成为流行语,主要得益于公众人物和主流媒体的影响力。“不忘初心”最早出自《华严经》, 2016—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和第十九次党代会上用“不忘初心”号召全体党员不要忘记入党的初衷,努力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贡献。“不忘初心”的词形和词义在过去和今天都没有变化,意思是不忘本意、不忘初衷,该词的流行不仅与总书记的号召有关,也因为词语本身接地气,适用范围广。“砥砺”出自《山海经·西山经》,指磨刀石,引申为磨炼,“砥砺奋进”义为在磨炼中奋勇前行。该词语形象地描写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艰难前行、努力奋斗的情形,因此,当它出现在迎接十九大召开的宣传活动中时理所当然地成为流行词。

4.2 沿用旧形,引出新义

通过事物的相似性,由一事物激发对另一事物的联想,是思维和认知过程在语言中的体现[11]。“流量”原是工程领域和交通领域的专有名词,在互联网时代,也指一定时间内网站的访问量,现如今“流量女王、流量小生、流量花旦”频频出现在娱乐新闻中。如:赵丽颖凭借《楚乔传》的热播获奖无数,以465.7亿的播放量成为当之无愧的流量女王(快咨询网)。“流量”本是行业用语,现用来形容娱乐圈粉丝多、人气高的明星是因为某些当红明星出现的新闻网站的点击率高。新词义的产生正是对新事物与旧事物的特点进行联想的结果。

“油腻”原指含油量多,多用在“油腻食物、头发油腻、满身油腻”等词语中。2017年,“油腻中年男”突然火爆网络,油腻本是形容物体的,现移用到中年人身上,是人们通过事物的相似性,把一个熟悉的概念投射到另一要表达的概念上的结果。男性到了中年,大多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状态,早出晚归,赚钱养家使他们无暇顾及自身形象,有时顶着油腻的头发就去上班。其次,这个阶段的男士闯荡社会多年,也大多变得肥胖、油滑。因此,中年男士无论外表还是内在都非常贴合油腻的特点,之后该词就被引申出:“油腔滑调、世故圆滑、不修边幅”等新义。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有温度”通常指物体有一定的热量,现也表示让人感到温暖、暖意,词义从物理层面引申到了人文层面。河南方言中,“怼”表示“打、撞击”,随着该词的频繁使用,其词义现引申为“批评、指责、责怪、故意找碴、反抗、反对”等意思。如:滴滴怼美团:畸形补贴将巨创行业(东方财富网)。马伊琍上任考官,连文眉都算整容,考生不满怒怼(今日头条)。

“可能xx假xx”这个句式中,“假”原本指不真实的、伪造的,表述的是一个客观事实。如:我可能喝了假酒,我可能买了假药。随着一组调侃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的表情包在网络的走红,“假”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我可能复习了假书”“老师可能划了假重点”,表达的是学生在认真复习之后,考试仍然不会做题,考得不理想的一种吐槽。特定语境使得句子产生新的意思,“假”之后被人们用来指使用效果不佳、违反常理、不合预期等,变成了一种主观感受的判断。

4.3 沿用旧义,出现新形

“尬”常用在“尴尬”中,指处境困难或行为、态度不自然。“尬舞”在台湾话的意思是斗舞、比舞。该词传入大陆后,人们接受了这种词形,却没有将“比、斗”这个意思接收过来,大家还是把“尬”理解成“尴尬”。在“尬笑”“尬聊”“尬唱”“尬黑”“尬点”这些词语中,“尬”均是“尴尬”的意思。随着该类词在网络的流行,“尬X”成为新的流行语。“共享”是“共同享有、共同享用”缩略而成的,也属于出现新形、词义未变。

4.4 采用新形新义

“打call”是一个中英混搭词,call 有呼喊、喊叫的意思。由于日系文化中粉丝呼喊、挥舞着荧光棒与台上偶像互动的行为与英文call的意思接近,所以流传到国内后,就采用了英文单词call,并在前面加了“打”字。粉丝现场的呼喊其实是对偶像的一种支持,所以随着使用范围的扩大,该词已不再局限于指粉丝们的行为,而是表达一种支持、赞成的态度。为xx(疯狂)打call,意思就是“为xxx加油”,“支持xxx”,如:助力经济腾飞,为西部高铁打call(新华网),惠若琪退役仪式,球迷现场举标语打call(新浪网)。

5 结 语

年度流行语不仅反映了语言文化生态,也承载着社会时代信息。本文以2017年度《咬文嚼字》评出的十大流行语为语料,分析了流行语的来源、基本类型及生成机制。2017年度的流行语来源广泛,包括政经领域、网络、方言、行业、外来词等。“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共享、有温度”折射出了该年度的重大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充分体现了“流行”的特点;而来自网络、行业、方言等领域的流行语“可能xx假xx、流量、油腻、尬、怼、打call”则显示了“创新”的特点。流行语70%是由词和短语构成的,少数是由语素和句子构成的,说明词汇仍然是语言系统中最活跃的成分。从生成方式来看,旧形新义流行语占50%,新形新义的词语占10%,新形旧义的词语占20%,说明词义新或者词形新是流行语生成的主要路径。旧形旧义的词语之所以能成为流行语,是权威人士、主流媒体影响力所致。

猜你喜欢
油腻流行语词义
流行语大盘点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大学流行语考察
拒做中年油腻男
巧借 流行语
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大妈?
油腻也不错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油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