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直觉主义视角下道德绑架探析

2018-04-03 05:42琳,
宿州学院学报 2018年7期
关键词:采取行动行动者话语

过 琳, 云 祥

1.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南京,210013;2.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南京,210023

1 相关研究与问题提出

近年来,道德绑架事件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网络媒体频繁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热议。目前,学术界对于道德绑架的研究较少。可查阅文献涉及伦理学、传播学、法学和心理学等,研究内容集中在道德绑架的概念及现象的探析,对于道德绑架发生机制的探讨并不多。关于道德绑架的概念,覃青必通过日常使用的案例及对道德绑架的语义分析,认为道德绑架是人们以行善的名义,通过舆论压力胁迫他人履行一定行为或中止与道德相冲突的行为[1]。杜振吉将道德绑架的概念进一步延伸,认为道德绑架是一种“愿望的道德”,是人们根据个人认定的道德标准干涉他人道德行为选择的一种行为[2]。张立昕等以马云“逼捐”事件为案例,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究道德绑架行为出现的深层次原因,从需要层次满足、社会群体划分、偶像崇拜、投射等角度探讨了道德绑架的心理机制[3]。苏德超认为真正的道德绑架妨碍道德自由,应提倡道德担当精神[4]。关于道德绑架的现象,王雷雷等从传统的道德至上观念和社会转型给人们带来的道德焦虑及道德评价动机等角度解释道德绑架现象加剧的原因[5]。

上述研究对于了解道德绑架现象的发生提供了很好的视野和思考角度。本文认为,道德绑架现象之所以发生,其根源在于个体面临道德情境时所产生的道德认知,道德认知主导个体行为表现,继而导致道德绑架现象发生。这类道德认知如何主导个体盲目地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要求他人进行道德行为选择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2 社会直觉主义理论

社会直觉主义理论是当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提出的一种较为系统的道德心理学理论。道德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主要围绕道德信念和动机从何而来以及道德判断是如何工作两方面展开。为了探究这两方面问题,海特提出了“社会直觉主义”[6]概念,并用“社会直觉主义模型”来解释道德判断的工作模式。当个体进行道德判断时,会有以下几个连续的环节:(1)直觉判断环节;(2)事后追加的推理环节;(3)说理性的说服环节;(4)社会说服环节;(5)推理性的判断环节;(6)个人的反思环节。其中(5)(6)较少出现[7]。具体来说,海特认为个体的道德判断来源于道德直觉,是快速且自动化的;道德推理的作用不是为了帮助个体做出道德判断,而是对道德判断做事后的解释。

3 道德绑架的现象刻画及各环节分析

3.1 道德绑架的现象刻画

现象刻画如下:

第一回合:特定的道德情境中,道德事件发生,行动者A和B对情境产生各自的认知。

第二回合:A呼吁B采取行动x。行动x是在B的能力范围之内的,B也知道采取行动x是道德的。

第三回合:B没有采取行动x,A连同其他行动者对B进行劝说并形成舆论压力。

第四回合:B的选择可能是,迫于社会压力,为免受到舆论谴责,B采取行动x;也可能是,B未采取行动x,但B有其他行动选项y,两行动价值相当但不相容。无论最终B是否行动,由于其道德行为选择存在被迫性,做与不做都受到舆论的巨大压力,所以B会产生被绑架的感觉。

3.2 道德判断的直觉性和事后推理分析

传统的理性主义模型认为,人们对道德的判断和决策是理性的和深思熟虑的结果。与此相反,海特认为,当个体处于道德意义的情境之中时,通常会产生即刻的评价性直觉,即道德直觉[6],这一直觉很快转化为有意识的道德判断,帮助个体进行道德认知。

回到上述刻画的道德绑架事件第一回合:在面临特定的道德情境时,行动者A对情境产生自己的道德判断。由于受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A往往习惯于以某些既定的道德准则作为道德评价的标准。A所认为的道德准则是:个体要为国效力、要热情好客、要尽职尽责、要助人为乐、要孝顺父母、要扶老携幼等等,这些都是具体的道德要求,也是界定的道德绑架行为中的A希望B采取的行动x。行动x是有关人的行为准则和规范。这些道德准则和规范在A的观念中根深蒂固,所以当诱发情境出现时,A会直接用来作为道德评价的参照:B要为国效力、B要热情好客、B要尽职尽责、B要助人为乐、B要孝顺父母、B要扶老携幼。该过程我们称之为评价性的道德直觉转化为有意识的道德判断。在这一过程中,A的道德判断是快速的、先验的、直观的和缺乏理性的。

在道德绑架的初始阶段,A凭借个人的道德直觉判断并要求B要采取行动x,然后才是解释要求B这么做的原因。这个过程同样符合海特的模型环节。海特认为,个体是先有道德判断,后有道德推理[6]。当道德判断之后,个体需要对自己的判断提供足以支撑的理由,由此,事后的道德推理出现。因此,在道德绑架中我们常常会看到A在直觉性的道德判断后,紧接着会用各种所谓的道义责任等理由去支持自己之前的结论。糟糕的是,这些理由都是以A自身的道德认知为出发点,其中缺乏A对道德情境的全面了解,以及对B不采取行动x的原因分析,故而才导致后续的绑架行为。

3.3 道德话语营造的生产性力量

道德绑架事件的第二回合,A呼吁B采取行动x,实质是海特所说的“说理性的说服环节”过程。在这个环节中,A的呼吁是通过话语表达的,但问题在于,A使用道德话语的宗旨并不是对道德情境所蕴含的道德真理的探究,更多的是对B的观念施加影响,向B显示自己的道德正确性,以及A所期望的彼此之间达成的道德共识。很显然,A的劝说是直觉主导,而非逻辑推理。A通过诉诸语词的情感力量,将不一定合理的“社会期望”理解为具有合理性的“道德义务”,用自己的道德标准干涉B的行为选择,并试图说服B采取行动x。

A的道德劝说又间接隐射出A的话语权力问题。话语是权力运作的结果,权力通过话语的载体加以实现。道德绑架事件中,A借着道德的名义表达言论并制造舆论,通过话语权来满足自我的权力欲望,完全忽略B的话语体系。A对B的做法近似话语权的争夺。从某种角度而言其实是展现了转型期的社会权力关系的重构[8]。有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在道德绑架过程中,以话语权强迫B的A,既不是处于社会上较高地位的个体,也非实际拥有较大权力者,而是在社会阶层中属于弱势的一类。对于A而言,他们的权力,显然和所处的地位、拥有的实权无关。在道德绑架中,A的权力体现在对自己和他人资源的影响和控制能力方面。从社会认知角度而言,A的话语权,更多的是内隐层面的、无意识的权力感作祟,并且这种权力感会减少A对他人观点的采择和换位思考能力[9]。这点也进一步验证了个体道德绑架时直觉多于理性的论断。

3.4 道德情境产生的“当局者”困境

道德绑架事件的第三回合:B没有采取行动x,A连同其他行动者对B进行说服并形成舆论压力。这是海特社会直觉模型中的“社会说服环节”的体现。有别于“说理性说服环节”的语言优势,“社会说服环节”中A借助了群体的力量,A通过包含其在内的诸多行动者所形成的社会舆论及压力来对B进行说服。

在道德绑架事件中,A的话语富有道德意味的特征,集评价性、判断性和影响力于一体[10]。A通过话语影响了其他人,建构对B的道德舆论。这种舆论不仅压制了B的话语,反过来还强化了A道德话语的“真理性”,从而让B在这样的舆论下会不自觉地审视自己的行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的道德心理很容易受到外在各类因素的影响,其中,个体所处的情境就是影响因素之一。对于B来说,处于话语权力高涨的场域中,发现大多数人所持的道德认知与自己的观点不相符时,B就会考虑自己的观点和行为是否会受到攻击和谴责。基于少数服从多数的群体原则,B为了避免这种群体压力对自身的伤害,自然很容易改变初衷。虽然B最终可能做出A期待的行为x,但因为并非真心实意,所以会产生道德被绑架的感觉。

道德绑架现象表明:在诱发道德意义的社会情境中,个体以道德卫士自居,直觉性地做出道德判断,并且强人所难,利用舆论去干涉或影响他人的道德行为选择,从而导致他人有被绑架的感觉。

4 杜绝道德绑架的若干建议

4.1 加强对道德的理性认识

道德绑架行为折射出部分公众对道德功效的过分夸大,对道德认知的过度扭曲所呈现出的“泛道德主义”。他们无视个体道德行为选择的多样性,剥夺个体道德行为选择的权利,要求道德逾越法律,动辄对公共事件进行道德渲染,对他人行为乱扣帽子。尽管从初衷的角度来看,这类泛道德主义者以正义为出发点,带有利他倾向,然而正如安·兰德在《自私的德性》一书中批评利他主义的变质所言,“对利他主义及其所带来的奉献之美无可非议,但是利他主义对个体权利的贱斥应当反对。”道德绑架者对他人道德行为选择的剥夺和强迫也是不可取的。诚然,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它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维持社会的安定和谐。个体也是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断习得和掌握这种伦理观念,并将其纳入自己的认知范畴,以此作为个体行动和评价事物的参照依据。但个体需理性了解道德在个体认知、社会矛盾调解、教育、评价及平衡等方面的功能。相对于法治的刚性约束来说,道德更多时候是一种软约束,是自律与他律的结合,它主张以尊重权利为前提。

4.2 移情能力的培养

事物与个体之间的心理距离可以影响解释水平,并最终影响个体对行为的道德判断[11]。道德绑架事件有网络事件,也有现实生活事件。无论是哪种类型,普遍能够发现行动者A与被绑架者B之间存在较大的心理距离。因为距离的疏远,行动者A将个人的意愿迫切地强加于B,却没有以己度人,充分考虑自己的建议是否对他人造成伤害。这是距离感导致个体缺乏移情能力的体现。因此,为了降低道德绑架发生的概率,个体移情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教育工作者而言,可以从情感识别和情感分享两处着手:首先引导个体观察并识别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然后通过开展情绪追忆、情感换位、角色扮演等形式分享情感体验,从而唤起个体的同理心,与他人产生情感共鸣。

4.3 正视内隐权力感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权力的分配在进行调整。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实现不了的权力,借用新媒体等满足了话语权这一隐形社会权力的实施。法国资产阶级思想家、法学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过:“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权力意味着支配和控制。很多个体在自己没有察觉的情况下肆意使用自身的话语权,对他人单一的身份认同和直觉性的道德评价,才会导致道德绑架的发生。因此,为了避免道德绑架事件的再发生,从国家层面,需要建立健全公民话语权的制度保障,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引领公民话语权的发挥,提升公民的话语地位;从个人层面,个体要加强自我约束,以辩证的话语范式表达民意,同时要严格自律,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正确行使话语权,发挥其应有的正能量,为弘扬和营造积极向上的道德环境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采取行动行动者话语
与异质性行动者共生演进: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政策执行研究新路径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不是所有进步都这么明显
不是所有进步都这么明显
观摩小学主题式课程观察小学生“全球胜任力”①
敬仰中国大地上的绿色行动者
村里的井
网络行动者的新媒体使用特征、影响及媒介民主化
做“互联网+”的积极行动者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