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安徽凤阳明代古迹文物的保护途径

2018-04-03 05:42郑艺鸿
宿州学院学报 2018年7期
关键词:凤阳古迹遗址

郑艺鸿

安徽科技学院建筑学院,凤阳,233100

安徽凤阳地区明代古迹众多,如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明中都皇故城和明皇陵,省重点保护文物古代名刹大龙兴寺等。这些古迹具有规模大、装饰豪华的特点。如:明中都古城建筑规模位于我国明代都城建筑之首,都城周长为“五十里又四百四十三步”[1]116,“经踏测为30.365公里,面积约50平方公里”[2]117,仅仅是作为中都内城的宫城,其面积就达到“84万平方米,比北京故宫要多出12万平方米”[2]121,可见其规模之大;据实地测量,仅宫城南城门大门口装饰用的连绵不绝的白玉石雕刻就“长达700多米”[2]195,包括“龙、凤、云朵、海水、麒麟、狮子、鹿、牡丹、芍药、荷花、西番莲、方胜、万字”[1]43等,雕刻精美、数量惊人,至今保存较好的仍有350多件(项目组2017年实地统计数据),且多数是长1米左右、高0.3米以上的白玉石石刻,可见其装饰之豪华。再如,明皇陵的神道石刻数量及种类居于我国历代帝陵之最,其大型石雕每件都重达数吨,每件作品都由一块完整的巨石雕刻而成,其种类包括独角兽、石狮、石柱、马官、石马、石虎、石羊、文官、武将、宦官等,多达十余种,数量也达到了32对、64件,多于之后明清帝陵比较统一的“18对规格”[3],由此也体现出其规模之大。除去这些规模较大的古迹之外,凤阳地区还有一些零散的古迹文物,如:明代鼓楼、白衣庵、明代桥梁、石碑石刻、陶瓷琉璃等。

1 凤阳古迹文物保护现状

凤阳地区虽然明代古迹众多、规模较大,但对明代古迹保护却不尽人意,主要体现在文物收集不彻底、保护设施不专业、保存场所不固定、保护政策不到位、管理不及时、维护不充分等方面。如从古迹文物的收集情况来说,出台的文件力度不大,多数收集是靠持有者自觉提供,没有从有偿征集、估价奖励等途径来开展,致使某些珍贵的文物遗失、损毁。再如对某些中小型文物的保存,没有修建合适的固定场所,前几年明中都古城内发掘的大量珍贵的雕刻、石碑、城砖、琉璃、古木、宫殿构件等文物,先是无序、杂乱地堆放在一所民房的院子里,后被转移到新建的县城博物馆院子里及院外空地处存放,不仅有效维护难以保证,而且违背了“原址保护”的原则,极大地破坏了“原物原状的历史信息”[4],其现状堪忧。

为切实提高凤阳明代古迹文物的保护效果,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本文结合当地实际,建议从以下途径开展保护工作。

2 加强对古迹文化内涵的深层挖掘,形成品牌效应

只有深刻挖掘出古迹文物的文化内涵,体现其独特价值,才能进行更好的保护。例如“明中都城考古遗址公园”项目的启动及建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明中都在1982年被确立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国家已经有相应的政策出台,可是保存效果依然不够理想:明中都城老城墙损毁日益严重、多年失修,存有极大隐患。凤阳当地针对出现的问题多次召开论证会,商讨保护举措,并向上级相关部门提出修缮方案,但均收效甚微。直到当地认识到明中都作为“明代第一都城”的重要意义及其承载的历史价值,将保护重心转移到文化内涵方向,保护修缮工作才取得明显效果。在深刻挖掘中都城墙的石刻艺术、建筑材料、建筑设计、构造技法等多方价值后,明中都城老城墙修缮方案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批准。随后,国家及地方政府将明中都城遗址保护开发、考古勘察科研、艺术文化展示、生态旅游休闲等文化内涵与当地发展充分结合,集中修建文化与功能融于一体的大遗址展示园区,以充分体现中都城的文化内涵,明中都皇城因此入选国家“十二五”大遗址保护库,列入第二批国家考古大遗址公园立项名单。由此,开启了明中都大遗址公园建设、老城墙修缮的新篇章,标志着中都古城的保护步入一个新阶段。

随着“明中都城考古遗址公园”这一大型文化项目的启动和建设,中都古迹的保护取得一定的效果,并形成较有影响力的品牌效应。目前,中都大遗址公园西、南外围区域的建设已经基本竣工,尤其是最为宏大的南门外围区域的地面铺装、硬化、绿化等都已结束,老城墙及门洞保护也初见效果,这与之前老城墙荒草淹没、南门建筑失修及古砖地面凌乱的面貌迥然不同。此外,对皇城南门石刻采用“编码和围栏”的保护措施,可以提升古迹文物的形象,之前的石刻淹没在杂草之中,无人管理,即使想要去查看都极不容易,无法让人感觉出这些文物的重要性。而现在的新面貌及相关部门的重视使百姓认识到它们的珍贵性,并广泛宣传,无形中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这自然利于对古迹文物的保护。

3 加强对现存古迹文物的整理及资料编撰,数字化及物质性的资料更易于保存

现今的凤阳古迹文物及资料散落于各处,不利于统筹管理、保护,步伐也难以持续跟进。笔者作为专家组成员,曾应邀参加2017年11月召开的“凤阳县政协文史工作座谈会”,会议的议题之一就是如何加强对古迹文物的保护。临淮关文化站站长特别强调说:安徽省四大历史古镇之一临淮关的一所古建筑,如果再不加强管理,再不予以及时保护,可能今年年底就会彻底损毁,古建筑及其附属文物也将不复存在。古迹文物历经百年千年留存至今实属不易,如果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因为相关部门的疏忽或者不作为而损毁遗失,则相关部门可谓是历史的“罪人”。鉴于此,有关部门就要充分利用各种高新技术对古迹文物进行全方位的整理,形成全介质的资料:或电子文档、录音、录像等电子资料,或文字、图片、书籍等纸质资料,或实物、档案、访谈等记录资料,将这些不同形式的资料整理归纳、分类编撰,形成数码类、物质类或实物类的资料。这样更利于长久保存,也便于查阅研究及宣传传播。如王剑英先生的学术巨著《明中都研究》就是今人了解明中都、宣传明中都的重要资料。刘思祥(当时正从事安徽地区文化局及文物行政管理工作)对王剑英先生整理中都古迹文物的工作充满敬佩之情,说:“王老师(王剑英)的功劳还在于,没有他在遗址遭受破坏最严重的那段时间里保存下来的资料,我们今天获得的资料是不完整的、不全面的、不系统的,无论中都遗址将来如何整理、保护,王老师留下的这份资料都将是十分珍贵的”[1]731。这充分说明对古迹文物资料及时地收集整理是多么的重要,同时,各种介质的资料对于之后大数据库的建立也做了必需的前期准备工作,起到了一举多得的积极作用。

4 充分利用教育的持久影响力,进行持续的旅游开发以及文物、遗址的保护和利用

凤阳当地教育资源丰富、结构合理,包括本科教育、高职教育、中职教育、干部教育、高中小学教育等,师生数量大、影响力也大,应充分利用教育的持久影响力,进行持续的旅游开发和文物遗址的保护。2017年“凤阳县政协文史工作座谈会”也提出了文史工作“进教育、进校园”的意见建议,并拟将其作为开展古迹文物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

对于古迹文物的保护,虽然现阶段的教育内容中还没有相应的教材作为硬性要求,但应积极进行特色教育、特色课程及特色活动的开展。如安徽小岗干部学院的特色廉政教育,就可以与凤阳古迹结合起来。作为新时期安徽省三大干部学院之一的小岗干部学院地位特殊,是安徽特色党性教育基地,该院开设的廉政教育课程中的一个板块就是明代治国治吏警示教育。为了增加课程的吸引力,专家组经过研究决定,采用现场教学的方式,将课堂“搬到”中都古城、明皇陵及明鼓楼等几处古迹进行授课,以实地古迹现场说“法”,将古迹的时代背景、营建过程、历代经历、今时今貌结合现阶段国家依法治党治国的具体案例开展教学,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突出强调廉政法制教育。这一教学方式的改革,不仅极大提升了教学效果,也充分体现出以古迹明历史,以史为鉴的积极意义。

5 国家地方合理修订政策文件,为古迹保护指明方向

政策是方向、是导向。对凤阳古迹保护政策的制定不能过于理论化、宽泛化,而应该强调针对性与可行性。首先要理清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问题制定具体政策。如20世纪80年代“针对明中都受到严重破坏,特别是中都皇城破坏情况十分严重、破坏活动持续不断的情况”[5]30,王剑英先生就撰写了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对〈凤阳明中都皇城及皇陵石刻保护规划〉的意见》,可惜未获当地采纳。国家、地方也先后制定了“《关于明中都遗址保护的意见》《关于要求县委对继续扒拆明皇城城墙、破坏国家文物的事件进行严肃处理的报告》《关于要求对扒拆明中都皇城城砖、破坏国家文物首要分子应依法惩处的报告》”[5]31等文件,也未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甚至“凤阳县破坏中都皇城的行动仍在继续”[5]31。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古迹文物的保护已经不适合继续使用之前的文件了,必须要制定出台措施更为具体、责任更为明确的新文件,如着手制定“关于古迹现存文物如何征集的办法或意见”,要明确征集的方案、方式、形式、责任人等内容,包括有偿征集与无偿捐献、原件与拓件、部分与全部、文物的保存场所、持有者捐献后的参观政策等,这些方面都要做出详细的说明,使相关部门和持有者依据规定按条款,进行征集工作。再如,出台“古迹及周边如何规划与保护的意见”,要明确古迹保护的确切范围,划分好重点保护区及一般保护区,针对古迹实际情况明确区分红线,强调红线之内坚决不能触动,同时要将古迹的“日常维护状况、环境管理、开放、展示陈列、游客的管理和服务、学术研究、基础设施”[6]及保护措施等交代清楚。

6 结 语

明史专家王剑英先生在《对〈凤阳明中都皇城及皇陵石刻保护规划〉的意见》中说:“明中都建成以后,虽未正式启用,现已仅存遗址,但地层清楚,基础尚全,上无覆盖,是全国唯一的一个完整的都城遗址,应从宏观上予以完整的整体保护”[1]673,能够称得上“全国唯一”,可见明中都的地位之高。凤阳其它的明代古迹即使没有中都的地位高,但是从古代遗产的角度和意义来说具有同样的重要性,都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历史遗产,因此应该及时保护,并积极探索相应的开发利用途径。只有将保护与发展相结合,在地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保护,以保护促发展,才能使古迹文物体现出新的价值,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凤阳古迹遗址
古迹“开发”之忧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INDUSTRIAL EVOLUTION
辽上京遗址
敦煌古迹旅游景点与《周易》
凤阳歌体系中基本曲调特征研究
不同地域文化对凤阳歌民族唱腔的影响
旧凤阳花鼓
刘家庄遗址的跌宕发掘
探秘吴哥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