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文化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传播

2018-04-03 07:45陈桂花周东彪
宿州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黄山市徽州黄山

陈桂花,王 巧,周东彪

黄山学院外国语学院,黄山,245041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theConventionfortheSafeguarding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被各社区、群体或个人看作自身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社会实践、表现形式、表达方式、知识、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物件、工艺品与文化场所等。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代代传承的过程中有的被不断创新,为社区、群体和个人提供了身份认同感和延续感,并增强了人们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1]。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被誉为人类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在当前我国文化强国发展战略环境下,对外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确认民族身份,传播中华道德文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鉴于黄山市特殊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为依托的旅游经济模式,对地区的长远发展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传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黄山的讲话启动了黄山乃至中国旅游业的大发展。多年来,黄山市始终秉承“打好黄山牌,做好徽文章”的理念,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旅游业已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综合考察近年来黄山市旅游发展的历程和现状发现,一直以来,“黄山牌”受到了足够的重视,但针对“徽文章”的旅游开发却远远不足。事实上,“做好徽文章”更能突显黄山旅游的特色与内涵,对保证黄山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作为“徽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山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传播必须受到足够的重视。特别是今天的黄山市,从实际出发制定了“四级设计体系”的发展战略,以建设现代国际著名文化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坚持旅游兴市、文化惠市发展策略,旅游经济的市场定位也由以前的国内市场拓展到国际市场。在此情势下,推动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传播,实现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已势在必行。

1 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概况

黄山市现辖三区(屯溪区、黄山区、徽州区)、四县(歙县、休宁、祁门、黟县)和黄山风景区。黄山市旅游资源丰富,不仅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而且蕴藏大量展现中国古老传统文化的人文景观。1985年,黄山作为唯一的山岳风光,被评选为全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1990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名录[2]1。

古徽州文风昌盛,教育发达,形成了独特的徽州文化。徽商在明清时期盛极一时,影响深远。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在历史上颇负盛名,自成一派。徽派盆景、徽墨歙砚、徽派建筑、徽雕、徽刻、徽剧、徽菜等也独具特色,享誉全国,名扬海外。徽州文化是徽州本土文化与移民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研究徽州文化的徽学已成为与敦煌学和藏学相比相埒的三大地方显学之一。

繁盛的古徽州文化为黄山市留下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先后批准的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黄山市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1个,占安徽全省总数的29%;无论是非遗的数量还是种类均位列全省各地市的首位。其中,程大位珠算法、徽州民歌以及徽州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还跻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截至2015年底,黄山市共拥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1个,省级非遗传承人145人[3],涉及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传统戏剧、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等14大类。此外,竹艺轩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歙县老胡开文墨厂与歙县新安小学、屯溪区荷花池小学等27家单位入选安徽省非遗传习基地。

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使黄山市开发文化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安徽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袁华在黄山市黟县参加第11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安徽主场活动时充分肯定了这一点。他指出,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相对集中、工艺大师云集和展示交流频繁等特点[4],因此非常适合振兴传统工艺,开展非遗的对外传播工作。

2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的现状

1979年7月国家领导人邓小平视察黄山发表著名的《黄山谈话》以来,黄山市就致力于把黄山打造成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的工作。在此之后,每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十分重视黄山旅游业的发展与建设,并提出了殷切的期望。江泽民同志2001年来到黄山,他对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倍加赞赏,要求黄山市人民一定要把如此灿烂的文化“世世代代传下去,让它永远立于世界文化之林”[5]。2008年,胡锦涛同志在视察安徽时也强调“中国的文化,特别是徽州的文化要发扬光大”[6]。

近年来,黄山市顺应国际旅游业发展大势,实现了由传统的自然观光旅游到文化内涵旅游的重大转型。当前,黄山市正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和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为平台,不断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扩大对外文化贸易,从而弘扬徽州优秀的传统文化,力求把黄山市建设成为国际著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2014年的中国旅游国际舆情调查结果显示:黄山是国内最吸引海外游客的20个景区之一[7]。良好的旅游发展态势、健康的政策环境为黄山市以旅游业为依托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1 对外传播总体态势

黄山市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工作是十分重视的。从2007年开始,就由政府部门牵头组织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区域内的文化遗产,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普查、分类、立项和申报。由黄山市文化局编撰的《徽州记忆》,对黄山市辖区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记录和整理。截止2017年9月,黄山市政府分别于2012年、2015年和2017年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黄山市编制了县、市、省级以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选定了代表性传承人,并推荐代表性传承人参加文化部及安徽省文化厅举办的各类培训班,以保证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传承下去。此外,黄山市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增设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5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街6处,以及中国传统村落68个。

在政策、资金和传播平台等方面,黄山市也推出了一系列举措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例如,出台了《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专项资金使用暂行办法》,设立总规模7500万元的徽文化基金;与中国银行合作开办了“手艺保”“徽艺贷”“非物质文化遗产贷”等个人循环贷款项目;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引导传统技艺类徽文化企业和产业入驻园区集群发展等[4]。为了很好地传承地方传统技艺,黄山市还创办了歙县徽雕艺术学校和德胜木工学校,由政府部门出面聘请国家级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在这里实地传授技艺。黄山市文化委员会还与黄山学院、黄山职业技术学院等地方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以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传统工艺的品质,打造品牌,进而使黄山市的“非遗”真正地“活”起来。

在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同时,黄山市在“非遗”的对外传播方面也逐渐加大了力度: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城市展示馆和以徽派古民居为依托的“非遗一条街”——屯溪黎阳老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传播平台。2016年6月,屯溪老街、黎阳老街正式挂牌为国家级非遗展示、展销基地的试点街区;2018年元月,又新创徽菜博物馆。黄山市还将投资约13亿元,着力打造一个面积近45万平方米,内设非遗传习基地、特色民宿、非遗交流会所、非遗产品交易中心等以保护和传承非遗技艺为核心的非遗创意产业园,意在“把非遗群体力量凝聚起来,把非遗产业和旅游业态更完美的融合。”[8]

2.2 存在的问题

虽然黄山市各部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传播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传播依然存在诸多突出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该市国际著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目标的推进,因此亟待解决。

2.2.1 宣传的深度与广度不够

改革开放以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政府部门将工作中心放在了传统产业方面,追求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从而忽略了地方的文化建设。政府决策多以政绩考量为标准,对提升政绩有明显效果的项目就加大支持,反之则淡然处之。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百年大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从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的深度而言,当地政府对于非遗的整合与地区主导文化概念的确立尚无明确的定位。有关政府部门应在集中、全面清查整理的同时,对涉及人类文化生活方方面面的宝贵资源做出合理的整合,以便在宏观的审视之下确定本地区鲜明的文化特色与对外传播的统一口径。这无疑可以使黄山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和黄山市的文化旅游建设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的宣传广度也不够,影响范围有限。其一表现是普通民众对当地文化的认同感还不够强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理解不够深入,因此对外传播的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其二,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的国际视野不开阔,传播手段严重不足,难以在更为广阔的世界范围内有效地做好“徽文章”。

2.2.2 职能部门缺乏统筹协调

目前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传播单位是黄山市外宣办、旅游局和文化局。然而,各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以及各方资源的整合利用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市旅游局的中心工作是旅游项目的开发。由市文化局组织成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科虽由政府统筹指导,其工作的重点在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保护和传承,对于非遗的对外传播并不负有直接的责任。至于黄山市外宣办,它是宣传部下设的一个科室,主要负责党委和政府的对外新闻发布以及本地突发事件与重大问题的外宣策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传播也并非其重要职责,受职级所限,外宣办本身也无法统筹协调其它的职能部门。[9]黄山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工作仍然缺少一个具有权威性的专门机构加以统一的领导和规划,这明显影响了非遗对外传播的效率。

2.2.3 对外传播翻译文本严重缺失

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缺乏系统的翻译文本。多年来,出于开展国际性旅游活动和政府部门外事接待的需要,黄山市外宣办、旅游局和文化局等职能部门也曾组织过相关文化资料的对外译介工作,但是翻译资料大多流失。至今,每有新的外宾接待任务或外宣活动时,仍需重新组织人力编撰和翻译相关文本。

目前,常见的徽州文化对外传播资料主要有:黄山各地旅游景点的宣传画册、电视台拍摄的风光片以及人文景观展示等。这些资料多用汉语撰写,缺少配套的外语翻译文本,甚至连外语字幕或配音资料都较为少见。因此,只能充当针对国内游客的宣传资料,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对外传播。即使数量颇为有限的外文宣传文本也突出地表现出两点不足:一是出版的年代较为久远,信息更新不够及时,因此无法反映出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内容、新特点与新发展。当前较有代表性的对外宣传资料是2006 年出版的英语版《全景中国:安徽、黄山与徽文化》和2007年出版的中英文对照版《国际旅游城市—黄山》。就连“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http://www.hsfyg.com/)”这样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网络宣传的媒体,也存在着内容简单、疏于更新的问题。该网页对其内容最近一次的更新与完善是在2012年10月,至今已有近6年之久。二是现有的外文宣传资料大都侧重黄山市各个旅游景点自然风光的译介,而对区域文化的介绍只占极小的篇幅[9]。

2.2.4 对外传播的专业人才匮乏

面对黄山市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对外传播工作自然需要大量专门人才的投入。相关政府部门现有的工作人员中,专门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保护和对外传播的专业人才颇为匮乏。目前奋战在黄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一线的大多是一些老艺人、老教师和返聘的老干部。他们大多对于现代科技和信息网络技术不够熟悉,难以胜任诸如摄录、照相、记谱、文字撰写以及音像资料制作等方面的工作[2]17,更不用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所需文字资料的翻译或外文阐释。

而另一方面,依托地方高校和本地旅游事业的发展,黄山市虽然拥有数量可观的外语人才,但这些年轻的外语人才又普遍缺乏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入了解,因而难以准确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历史和深刻内涵。

3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的措施

正如温家宝总理在参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展时所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智慧的象征,是民族精神的结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合理利用,不仅有利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还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2]3。国家主席习近平也多次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我们要实现文化复兴,实现文化自信。2017年1月份国家颁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充分利用文化节、博览会、体育活动、旅游推介等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10]。毫无疑问,对外传播当地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发展当地旅游、推动地方经济建设的有效手段,也符合我国当前着力进行的文化强国战略。

针对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设立专业的职能部门,做好统筹规划。无论是通过新设岗位,还是在现有机构的基础上赋予新的职能,都需要一个专业、权威的专门机构来有效整合各项资源,从而全面提升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宣传力度。

其次,加大对外宣传资料的翻译与编撰力度。改善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的现状,提高传播的成效,必须借助于高质量的宣传媒介。对此,可以黄山市“十三五规划”所提出的“高水平打造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区”这一发展目标为契机,通过政府的主导力量,综合区域多种资源(包括高校学术资源和民间文化资源),有计划性地积极完善对外宣传资料的译介与编撰。

第三,更新理念、创新思路,打造多样化的对外传播平台。结合黄山市文化旅游建设的宏伟目标,积极调整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宣传营销的策略。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在对外传播中强调“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概念的同时,深入挖掘徽州文化的内涵,确立鲜明体现徽文化特点的品牌概念。围绕这一核心概念,开展多样化的徽文化体验旅游项目。如依托“黄山国际旅游节”等重大活动,建立对区域民俗、徽菜美食和传统手工技艺的模块化展示。此外,像《徽韵》《阿菊》这类以传播地方文化历史、民风民俗为目标的文艺节目也是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但需要改进的是,可根据到场观众的组成特点,在这类节目演出过程中按照观众审美习惯和欣赏的期待视域,配以相应语种的介绍说明。当然,网络媒体也是当今对外宣传的重要平台,应当结合对外传播资料的编译予以充分利用。

第四,加强与地方高校和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机构的合作,充分利用它们的智力资源和人才储备加快“非遗”对外传播专业人才的培养。根据黄山市外宣人才的现状,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注意两方面的结合。一方面,要做到新老结合,即充分发挥“非遗”知识储备丰富的老同志对于青年人才的传授与帮扶作用,加快后备力量的成长。另一方面,要做到“非遗”人才与外语人才的结合。只有同时具备丰富的“非遗”知识和扎实的外语技能,才能出色地胜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传播任务。

4 结 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传播是中国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我国的国家利益和人类的共同利益为最高原则,对于提升国家形象、增强国家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11]。而对于黄山来说,地区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传播,对实现该市文化旅游发展战略、促进地方旅游经济繁荣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当前,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传播依然存在诸如宣传力度不够、缺少政府统筹、翻译文本不足,以及对外传播专业人才匮乏等突出的问题。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非遗”资源充分发挥其在地区经济增长方面的积极作用。因此,为了切实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全面推进黄山市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战略目标的早日实现,当地相关政府部门必须要进一步高度重视,明确职责,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传播主动纳入自己的工作范畴。在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职能部门的规划与统筹下,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文本资料的整理与翻译,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的手段。与此同时,尤其要重视该领域专门人才的培养,以使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推广后继有人,越办越好。

猜你喜欢
黄山市徽州黄山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黄山日落
《登江阴黄山要塞》
徽州绿荫
黄山冬之恋
黄山市屯溪区城市道路系统的空间布局
传统村落民宿发展研究——以黄山市西溪南镇为例
黄山市养老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