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欲则刚:《西游记》对反腐教育的启示

2018-04-03 11:16徐绍华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10期
关键词:天庭唐僧西游记

徐绍华

(昆明理工大学 学报编辑部,云南 昆明 650500)

《西游记》是一部伟大的文学名著,同时,也可作为一部伟大的反腐经典来读。研究《西游记》的反腐教育经验,对于我们今天的反腐倡廉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腐败新解:内腐外败的本质分析

(一)腐败词解

何谓腐败?古今中外对腐败的定义争论很大,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把腐败定义为公职人员滥用公共权力侵犯公共利益以谋取个人私利的不合法、不合理行为[1]。《现代汉语词典》则把腐败释义为物品腐烂、思想陈旧、行为堕落、制度混乱、社会黑暗[2]等。其实,从文字学意义上说:“腐”的本意是上“府”(指宫廷)下“肉”(指身体),乃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宫刑;“败”是左“贝”(一指财富,二指宝鼎)右“攵”(指持械敲打),故“败”的本意是指破财毁尊;“腐败”一词即肉质溃烂,破财毁尊之意,后来才引申为滥用公权谋取私利,即以权谋私的腐败行为。不过,这些解释都可以归纳为腐败的词义学意义,或者说只是字面上的“腐败”,而非本质上的“腐败”。

(二)腐败本质

要揭示腐败的本质,首先应该从腐败的根源上探究。从哲学上的辩证原理来看,一切腐败都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外因只是腐败产生的诱因,而内因才是腐败发生的根本。换句话说,内因在于主观上的思想意识,外因在于客观上的制度约束,只有满足主客观条件,且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时才会发生腐败。如果借用佛教的“四谛”学说,即苦、集、灭、道的基本教义来揭示腐败的根源则可管窥其奥。佛教把人生的一切生死轮回和烦恼统称为“苦”,而造成痛苦和烦恼的原因在于“集”(亦称“业”),要解脱痛苦和烦恼需要通过“灭”(涅槃),而实现佛教理想的途径在于“道”。其中,佛教在“十二因缘”学说中把“贪”念产生的根源归结为“欲”,并把“贪欲”列为一切痛苦和烦恼的根本[3]。同样的道理,我们亦可把腐败的根源归结为“欲”,包括内欲(心欲)和外欲(诱惑)两大部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欲”乃“贪”之源,“腐”乃“败”之本,“败”乃“腐”之表。由此,我们可以从中推论出腐败的本质和根源:腐败是内腐和外败的结果,即内腐是根,外败是果;或者说,内腐是产生腐败的主观内因,外败是腐败的客观结果和外在的行为表现。追根溯源,产生腐败的一切根源则在于“欲望”,如果没有内心欲望的缘起和外在欲望的诱惑,也就无所谓“腐败”的诞生和延续;如果没有主观内腐的存在,也就无所谓客观外败的表现。

从上述腐败产生的本质和根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启示。第一,腐败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一切腐败都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第二,消除腐败需要内外结合,标本兼治。其中治本需要从内因入手,即从思想上反腐;治标需要从外因着手,即从制度上约束。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内欲”乃“内腐”的根源,相对于外在的制“欲”而言,“内欲”的“灭”除要困难得多,由此也决定了反腐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二、反腐经典:《西游记》的反腐解读

(一)现实鉴戒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评价中国古典小说时曾指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4]《西游记》被称之为魔幻现实主义作品,所谓“魔幻”乃指其故事情节和塑造的人物充满了神奇幻想,而“现实主义”则是指其反映现实、揭露黑暗、寄托理想的创作方法。作者将自身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悟,对社会现实的贪腐丑态与憎恶情绪,以及反抗邪恶的斗争精神和美好向往倾注于取经故事,演绎了一出降妖伏魔、反腐济世的史歌。因此,作品所描述的“天上人间,看上去似乎十分神圣威严, 实际隐藏着腐败和丑恶”[5]89。吴承恩自己也说:“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 时纪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5]89由于受当时社会形势的影响,作者只能巧妙地借魔喻人、借虚写实、借古喻今,按照“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实”的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以隐喻的创作手法揭露腐朽的社会,探究腐败的根源,揭示反腐败斗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所以,我们在解读《西游记》的现实意义时,应该透过其表面现象,挖掘其中的本质内涵,理解《西游记》反腐倡廉的深刻意蕴。

(二)腐败群像

《西游记》所描绘的世界,涉及“天上”“人间”两大“境界”,包括佛界、天界、魔界、冥界、水界、人界六个领域。在这些所有的领域都充斥着腐败,可谓无处不腐败,无“界”是“净土”。

1.佛界——纵容腐败。例如,如来佛虽贵为佛界领袖,却包庇身边公然受贿的“贴身秘书”兼“图书管理员”阿傩、伽叶,致使唐僧师徒不得不割爱献出吃饭的家什——唐朝文物紫金钵盂来换取传经。当孙悟空借此质问如来佛时,他却大言不惭地说:“你且休嚷,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6]这说明如来佛不仅包庇自己的“秘书”贪污受贿,而且也非常“贪财”。另外,当因暗恋披香殿侍香玉女(下凡的宝象国公主)而摇身变成黄袍怪下界“嫖娼作恶”的“天庭高级公务员”——奎木狼被押回天庭受审时,因他是如来佛的舅舅而被处以从轻发落,不仅不追究其擅离职守之罪,反而判其异地任职——帮助太上老君烧火炼丹,戴罪立功,且“带俸差操”(待遇不变),后又官复原职。如来佛尚且如此,其他佛界领导也就依葫芦画瓢,纵容部下横行不法。譬如:弥勒佛在掌管西方琉璃世界的工作中,对部下关心不够,管教不严,致使小雷音寺敲馨童子携带法器棒槌(化作狼牙棒)下界(羡慕下凡同事发财致富)化生黄眉大王兴妖作怪;观音菩萨常年手持柳叶瓶子在佛界、天界与人界中来回穿越,传递佛界法旨,因“外交事务”繁忙而对部下疏于管教,致使普陀山莲池金鱼混入通天河化身金鱼精——灵感大王而作恶;等等。由此说明:理想中的佛界梵境并非“佛门净地”,同样腐败弊生。

2.天界——反腐不力。天庭掌门——道貌岸然的玉皇大帝,整天只会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既不体察民情,更不愿“接地气”;貌似庄严神圣,实则碌碌无为,对一切事务(哪怕是“高大上”的奏事)均不做调查研究和独立思考,只会按口头禅“依卿所奏”办事;虽然家庭作风方面没听说闹过什么“绯闻”,但他支持老婆王母娘娘大搞蟠桃盛会,劳民伤财,以致荒废天庭朝事,且对天庭人员管教不严,可谓昏庸无为,典型的“居高位,不作为”。上君尚且如此,其他天臣亦不是什么“好鸟”。例如:身居天庭宰辅高位的太上老君,不去钻研天庭大事,反而不务正业,专搞炼丹研究;因管教不严,致使守炉炼丹的金银童子携带法宝下界平顶山莲花洞,化作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为非作歹。托塔天王身为天庭灵霄宝殿武装部队总指挥,统帅十万天兵天将的正规军围攻花果山,反被孙悟空领着一群乌合之众的猴子猴孙打得丢盔弃甲,大败而归,足见托塔天王的指挥无能和天兵天将的不堪一击;尤其“老不正经”的是,他居然私自乱收作奸犯科(因偷吃如来佛祖香花宝烛被驱逐下界)的陷空山无底洞洞主玉鼠精作“干女儿”,然而自己却教女无方,致使其逼婚唐僧,败坏社会风气。由此说明:令人心驰神往的“天界”,其实并非王道乐土,官员昏庸无为,反腐不力;天庭藏污纳垢,道德败坏。

3.魔界——群魔乱舞。魔界的妖魔鬼怪主要分为两大流派:一派是有势妖怪,即有来头、有势力、有靠山、有手段的妖怪,如狮驼岭狮王(文殊菩萨坐骑)、象王(普贤菩萨坐骑)、大鹏(如来佛娘舅)。这些有势妖怪的结局都因主人干预大圣除妖而被主人收伏管教,无一牺牲。例如,赛太岁金毛犼原系观音坐骑,正当孙悟空准备棒杀时,观音菩萨不知哪来的消息,竟然及时赶来阻止,一句“泼猴休得无礼”就让其免于死刑。另一派是无势妖怪,即来头小、无靠山、无势力,缺乏保护伞,结局不是被棒杀就是被收编。例如:职业杀手白骨精(白虎岭白虎洞洞主),没背景,被直接打死;蝎子精(西梁女国琵琶洞洞主),曾蛰伤得罪如来,没有关系网,单独作案,被直接打死;豹子精(隐雾山大王),自修成精,法力有限,死于猪八戒耙下;玉兔精原系广寒宫女神嫦娥身旁负责捣药的小秘书,私自下凡间假扮天竺国公主色诱唐僧,正当悟空准备棒杀时被主人求情带走;老鼠精因系托塔李天王的干女儿,被拖回天庭管教。由此观之:魔界妖孽竟敢在人间胆大妄为,全在于仗势欺人,狐假虎威;如果天庭实行责任追究,这些妖魔鬼怪的后台自然脱不了干系,可惜天庭尚未建立“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制度”,人间恐怕还要继续遭受天界和魔界腐败分子的折磨。

4.冥界——胆大妄为。《西游记》第十回在描写唐太宗魂游地府时,判官崔珏因为生前是先帝驾前之臣,更因收到当朝宰相魏征的求情信(他与魏征是“八拜之交,相知甚厚”),竟然敢私改生死薄,让唐太宗延寿20年,还魂阳世。这说明:冥界其实也讲“人情世故”,只要关系到位,交情够铁,同样可以无妄不为。

5.水界——兴风作浪。《西游记》第四十三回描写鼋龙“挂职”黑水河后,不仅不发挥自身特长为人民服务,反而还想强娶黑水河公主,更欲强吃唐僧肉以求长生不老。河神见状“欲启奏上天”,西海龙王敖顺因鼋龙乃其外甥而横阻河神上访。可见,即使拥有上访告状权力的河神,“奈何神微职小,不能得见玉帝”,告状且不成,更遑论上访言事。

6.人界——贪得无厌。《西游记》第三十七回道尽了人间官官相护、徇情枉法、贪赃行贿的黑暗腐败现象:乌鸡国的狮猁怪霸占王位、害死国王,然而因他与官吏精熟,“与神佛阎王有亲”,致使乌鸡国王落得个投告无门、有冤难伸的下场;公门人员尚且贪赃枉法,市井人员亦皆贪财势利,甚至连佛门中人也会见财忘义,如观音庙的金池长老见到唐僧袈裟起了贼心,最后寺庙被烧光,老和尚只好自杀谢罪。

综上所论,吴承恩以如椽巨笔,塑造了形形色色的腐败分子,折射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三)反腐典型

1.唐三藏——率先垂范,绝不腐败。唐三藏原系如来佛二弟子金蝉长老,因如来佛上课传法时未专心听讲而被贬下凡;作为职业取经师和“西天取经工程”的项目负责人,因其率队历经81难取经成功,获封旃檀功德佛,可谓修成正果,功成名就。在反腐倡廉建设中,唐三藏尽管过于优柔寡断,惟命是从,但毕竟信念坚定,清廉自守;虽是肉体凡胎,却坚拒金钱美色,可谓率先垂范,绝不腐败,堪称反腐倡廉的道德模范。

2.孙悟空——无欲则刚,绝缘腐败。孙悟空乃石猴化生,因大闹天宫被如来佛压于五指山(五行山)(由死刑改为500年有期徒刑);作为职业保镖,因保唐僧取经成功,获封斗战胜佛,亦修成正果,功成名就。在反腐倡廉建设中,孙悟空虽然猴性难改,委屈招安,但毕竟一路降妖除魔,立下汗马功劳,可谓恪尽职守,兢兢业业,且无七情六欲烦扰,不食人间烟火,视金钱美色、高官厚禄为草芥,既使有能力、有条件也不愿腐败,堪称反腐倡廉的优秀标兵。

3.猪八戒——监督到位,难以腐败。猪八戒原系天界天蓬元帅,因醉酒调戏嫦娥女神被贬下界,错投猪胎成精;作为职业保镖,因其保护唐僧取经成功,获封净坛使者,最终修成正果,功成名就。猪八戒的优点是头脑灵活、痴情幽默,缺点是好吃懒做、贪财好色,是唐僧师徒中最容易发生腐败的一个。尽管犯有调戏妇女的流氓前科,但在长达14年的取经路上,巡山时会贪睡一会儿觉,偷吃一块西瓜,见了漂亮女子多瞅几眼,毕竟没有犯原则性错误。这既得力于作为领导师傅的唐僧一路上苦口婆心教育开导,帮他驱除邪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虔诚向佛,更得力于作为师兄的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严密监督这个懒馋好色的猪师弟,稍有腐败苗头,就拎住耳朵,一顿教训,闹得猪八戒一有干坏事的念头,就怀疑猴哥是不是又变只苍蝇或蜜蜂在身边转,最终没有踏上腐败的不归路[7];鉴于其反腐事例比较典型,可以申报迷途知返的反腐典型。

4.沙和尚——遵纪守法,不敢腐败。沙和尚原系天宫卷帘大将,因在蟠桃会上打碎琉璃盏,惹怒王母娘娘,被贬入流沙河成妖;作为职业保镖,因其保护唐僧取经成功,获封金身罗汉,同样修成正果,功成名就。他的优点是忠厚老实、任劳任怨,缺点是毫无主见、循规蹈矩,因其胆小而不敢四下伸手、乱沾女色,既使有权也会小心翼翼,不敢作非份之想,也不敢行非份之事,可谓安分守己,洁身自好,不敢腐败,可获评遵纪守法的优秀员工。

三、无欲则刚:《西游记》的反腐启示

(一)成功经验

在贪腐盛行的西游世界中,唐僧师徒可谓清廉自守的“另类”。他们之所以能够廉洁自律,取经成功,主要依靠的就是信仰精神、实践精神和团队精神三大法宝。

1.信念坚定——信仰精神。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历经磨难,终成正果,其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信念坚定。佛家修行讲究“戒定慧”和“八正道”,其中的核心思想就是信念。信念又与信仰密切相关,信念是价值实践的经验总结,信仰是高级形态的价值信念。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过程,不仅仅只是一种工作任务的完成,实则已经超越了实践层面的基本范畴,上升到了精神层面的价值追求。其坚定的取经信念已经演化成了一种信仰精神,具有了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价值功能。因此,信念坚定及其信仰精神是唐僧师徒西天取经成功的三大法宝之一。

2.百折不挠——实践精神。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历时14年,既是一种求佛的长征,也是一种精神的磨砺;尽管中途波折不断,甚至团队成员有过退缩,但最终依旧走上正轨,功德圆满。这充分体现了一种百折不挠的实践精神,即只要瞅准目标,既使遭遇千难万险,依然痴心不改,一心向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这也是唐僧师徒西天取经成功的三大法宝之一。

3.精诚团结——团队精神。唐僧师徒四人尽管出身不同,秉性各异,既使偶尔闹点小矛盾,也会以大局为重,团结一心,持之以恒。这就是精诚团结的团队精神。尤其是作为团队负责人的唐三藏,武功、经验、能力等硬实力方面均不及三个徒弟,但他能够引领三个妖怪级的队友取经成功,靠的不是血统出身、吹啦弹唱和颜值爆表,而是他内心坚毅的理想信念。这既是他与众不同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他们团队必须具备的超级凝聚力。因此,精诚团结的团队精神亦是其取经成功的三大法宝之一。

(二)教育启迪

1.坚定信念——学习唐僧。唐僧虽然有许多性格弱点,但他有两项“绝世武功”令其徒弟们不得不尊其为师,听其差遣。其一是“信念功”,即坚定的理想信念。这种信念一旦发挥到极致就会变成一种信仰的力量、榜样的力量、无形的力量。毫无疑问,在唐僧师徒中唯有唐僧的信念最坚定,立场最坚决,而这也正是唐僧被佛界领导选为取经负责人和其徒弟尊服他为师傅的原因。其二是“念咒功”,即唤作“定心真言”的“紧箍咒”。因来自观音菩萨的亲口秘传,具体内容不详。只要他一念咒,纵使武艺高强的孙悟空也要跪地求饶,可见该咒语的厉害程度。在反腐教育中,一要学习唐僧的“信念功”,坚定理想信念,对事业赤胆忠心,不为权力所迷,不为名利所动,不为女色所诱,才能练就一身拒腐防变的真功夫;二要学习唐僧的“念咒功”,时常对身边的亲信和家属们念念咒、敲敲钟、上上课,引导他们自觉抵制各种“糖衣炮弹”的诱惑,避免陷入万劫不复的“腐败深渊”。

2.无欲则刚——牢记“八戒”。“无欲则刚”原出自《论语》,佛教经典中也有类似的话语,意指没有世俗的欲望,便可达到刚毅坚强的境界。一般而言,凡是正常人均有欲望,即七情六欲。这里的“欲望”包括肉体之欲(生理欲望)和精神之欲(精神欲望),也包括合理之欲与不合理之欲。显然,我们要消除的是不合理之欲,尤其是以权谋私之欲。腐败乃心之所想,欲望所生,即内腐外败。作为领导干部而言,不是要节制其合理之欲,而是要排除其非理和非法之欲。这既是对领导干部的反腐倡廉要求,也是其为人处世的“欲望底线”。佛教中的“八戒”是指:一戒杀生;二戒偷盗;三戒淫;四戒妄语;五戒饮酒;六戒着香华;七戒坐卧高广大床;八戒非时食[8]。这些内容相当于佛教界的“八项规定”,是对所有佛教僧众的基本修行要求。按理来说,一个普通僧人都要求做到“八戒”要求,而许多以“特殊材料制成”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却无法遵守“八项规定”和反腐倡廉的纪律要求。由此,我们不得不反思:是佛教界的“八戒”要求比“中央八项规定”严格呢,还是我们领导干部的思想境界比佛教僧众还低?

3.打虎拍蝇——重用悟空。“打虎拍蝇”是党中央铁腕反腐的重要举措。不可否认的是,自中央实施“打虎拍蝇”以来,已经取得了举世瞻目的成就。但是,同样不可否认的是,有时老虎也会把自己伪装成“病猫”以迷惑人民;有时苍蝇也会乘势装死,一旦有机可乘就会“满血复活”。“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9]为此,在反腐倡廉新形势下,打虎尚需自身硬,拍蝇也需出重拳。尤其是专司“打虎拍蝇”的纪检监察干部,更应该加强自身建设,像孙悟空一样练就一身神通广大的过硬本领和查贪识腐的“火眼金睛”,既能准确识别各类形形色色的腐败分子,更敢于揭“盖子”、破“围子”, 查“红人”、执“法纪”、施“双规”, 端“窝案”、揪“串案”、追查“案中案”[5]90,坚持深挖彻查让腐败分子真正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4.编制天网——制度反腐。天上有天网,人间有人网。天网与人网的差别在于:天网是法网、制度网,人网是人情网、关系网;天网用来惩治不法分子,人网常常用来营私舞弊。在《西游记》中,人网无处不在,而天网却形同虚设,致使腐败盛行,乱象丛生;从上到下,既缺乏内部监督,更遑论问责追究;既彰显纪律松弛,更凸显制度缺失。在浑浊黑暗的世界里,全凭孙悟空一个人激浊扬清,荡涤污垢。但是,在降妖除魔中,当他遇到各路上仙的干预和各种人网的杯葛时却显得十分的尴尬。纵观古今中外的反腐败历程,曾经不断出现过英雄反腐、严刑反腐、运动反腐、高薪反腐等各种尝试,虽然一时也能取得成效,但最终都因无法持续而走向死胡同。事实证明,制度反腐才是最行之有效的反腐方式[10]。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为了有效遏制腐败,堵住各种走后门、人情网、潜规则,立法机构需要密织“天罗地网”,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将法规纪律制定得密不透风,有效发挥以法遏腐的作用,真正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同时,通过发挥舆论媒体及网络反腐的作用,大力营造全民反腐的环境氛围,让广大群众行动起来,群策群力,合力反腐,才能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漏网之鱼无处可逃,让腐败分子销声匿迹。

猜你喜欢
天庭唐僧西游记
唐僧师徒再就业
云的天庭,从不惧火
——电影《邱少云》观后
我的“唐僧”表弟
The Watcher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惹人喜爱
守望中的妈妈
打扫“天庭”有高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