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幡活动中培养大班幼儿自主性的策略研究

2018-04-03 11:29樊丽青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9期
关键词:建瓯手心同伴

樊丽青

(建瓯市实验幼儿园,福建 建瓯 353100)

挑幡是具有建瓯地方特色的一项民间体育活动,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挑幡对于表演者的力量、平衡能力、身体协调性等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在大班幼儿中进行挑幡活动具有一定的难度。如何让建瓯特色的挑幡绝活也能走进幼儿园,走进幼儿的活动,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动作发展特点大胆地进行了尝试。活动中,幼儿自己选“幡”、挑“幡”,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幼儿的自主。在一次次的探索与挑战中,幼儿的自主性不仅得到了充分发挥,同时也让幼儿体验到了成功与满足。

一、开放选材,释放空间,让幼儿愿意自主

运动材料是激发幼儿参与运动的基本条件。教师要提升幼儿的运动水平,让幼儿在运动中体验到快乐,就要提供或发动幼儿收集他们感兴趣的材料,让幼儿愿意去探索,从而激起幼儿运动的兴趣,调动幼儿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大班幼儿在观看完挑幡高手的表演后,对挑幡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们跃跃欲试。但建瓯挑幡对“幡”的选材相当讲究。对于刚开始接触挑幡的大班幼儿来说,专业的“幡”是他们可望而不可及的。所以,最初阶段教师对幼儿挑的“幡”并没有一定的要求,而是让他们回家找找,什么东西可以用来“挑幡”。他们从家里找来了各种貌似可以挑的“幡”,如:纸杯、玩具、书本、泡沫垫、棍子……他们模仿挑幡的各种动作,对自己带来的“幡”进行尝试:顶在头顶,咬在嘴巴、放在手心……一次次的失败之后,他们并不气馁。在探索中,他们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们懂得了要选择怎样的“幡”才不容易倒并达成共识:幡的底面一定要大,而且还要平;幡要有一定重量,轻的幡不容易成功……在接下来的活动中,他们又陆续找来了纸筒、矿泉水瓶、竹筒,甚至是1.5米长的竹竿等有点重量、底面比较粗大、顶在手心比较稳的材料做“幡”并进行尝试。

在一次次的探索活动中,教师并没有给幼儿规定用什么材料玩,应该怎么玩,而是营造自主、和谐的活动气氛,让幼儿主动探索。他们在一次次的尝试过程中,轻松自在、无拘无束、自由发挥。即使经历了失败,他们始终是以一种积极的状态面对。

二、尊重幼儿,有效指导,让幼儿能够自主

在体育活动中,“尽管没有成人的介入,幼儿也能在游戏中自我发展,但是有没有成人的介入与指导,幼儿的发展还是有区别的。成人的作用就在于是否能够用教育的眼光来关照幼儿的行为,在最适宜的时候推进幼儿的发展。”[1]因此,教师的指导要以幼儿的需要为前提的,观察和分析在先,介入和指导在后,这样才能充分让幼儿自主。

在挑幡活动中,教师观察到幼儿尝试着将“幡”顶在头顶,但屡试屡败。此时,教师并没有直接介入幼儿的活动,更没有终止幼儿的活动,而是分析并与幼儿共同讨论屡次失败的原因,最后鼓励他们用头顶幡没有成功,还可以用身体的其他部位来尝试。幼儿又进行了新一轮的挑战。他们把“幡”放在手心、手背、膝盖、脚面等部位。后来,又尝试将好几个“幡”同时放在手心、手臂、脚内侧面等不同的部位,有的还可以一个部位同时顶好几个幡,2个、3个……

因此,教师的指导充分体现了“以幼儿为本”的原则,幼儿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活动的主体。活动中,幼儿自主尝试和调整,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增强, 主观能动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有效地增强了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2]

三、积极探索,开拓创新,让幼儿体验自主

幼儿天生就具有探索精神,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幼儿爱探索,有创新意识,而且,他们的想法往往很奇妙,是成人所不能估量的。在探索过程中,他们不仅能体验到其中的乐趣,而且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教师要给幼儿的探索、创意留有足够的空间,让幼儿体验自主。

活动中,幼儿已经不满足于一些简单的挑“幡”动作。他们进行了更多有关身体控制及身体协调性动作的探索。大部分女孩学过舞蹈,她们身体的柔韧性、平衡能力都很好。于是,她们把舞蹈的基本功动作也融入到挑幡活动中来:劈叉时,将幡放在自己的手心、腿上、头上;单脚站,一只脚往后伸展,在手心上挑“幡”;在地上侧卧,一只脚翘起,用脚底挑“幡”……男孩看了也不甘示弱,他们虽不会劈叉,但他们手脚撑地,把幡放在腰上,为了保证“幡”不会倒下,他们坚持着,有的嘴里还不停地数数,与同伴比赛谁能坚持得久。他们有的还低下头,把“幡”放在脖子上挑,还能走动起来;还有的不但会一只手转圈,一只手挑幡,还加上单脚跳的动作……这种积极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正是新一代需要具备的,是我们无法用言语教给他们的,很值得教师给予鼓励和肯定。幼儿也正是在不断地探索与创新中,更加自信和自主。

四、同伴模仿,体验合作,让幼儿学会自主

同伴间的模仿是幼儿的一种主要学习方式。模仿可以让幼儿掌握一些技能、技巧,增强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有的幼儿已经能边转圈边挑幡了,其他幼儿很崇拜,纷纷模仿;最先学会挑长“幡”的幼儿,也乐意把自己的方法和经验与同伴分享。幼儿在互相模仿、互相学习的过程中成长。同时,幼儿间的合作也是自主学习的一种方式。教师应给幼儿提供尽可能多的自由活动时间和空间,给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权利,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地与同伴交流,让他们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

活动过程中,有的幼儿想同时在身体各部位挑战多个“幡”,但单靠个人力量无法进行。于是,幼儿通过同伴互助来完成。为了能记住更多的挑幡动作,幼儿想出用画画的办法来记录。于是,同伴间互相合作,一位幼儿当“模特”做各种挑“幡”动作,一位幼儿当“小画家”把他们表演的动作画下来。因此,幼儿就是在互相模仿学习、互相合作的状态下,自主地学习。他们不仅不会感觉挑幡活动枯燥乏味,反而觉得趣味十足,极具挑战。

总之,挑幡活动给幼儿提供了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教师应认识到只有让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其自主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幼儿好奇、冒险、自信等良好的学习品质才能得到很好体现。而且,这种主动性、积极性将会向其他领域延伸,使幼儿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猜你喜欢
建瓯手心同伴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食旅融合发展路径
手心拍脚心 健康益处多
建瓯警方成功规劝涉嫌跨境电信诈骗嫌疑人投案自首
寻找失散的同伴
福建:“建瓯锥栗”获中国驰名商标认定
晨起搓手强心肺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
福州、建瓯和武夷山大气氮/硫湿沉降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