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家长关于孩子表现的询问

2018-04-03 15:54
山西教育·幼教 2018年1期
关键词:情况交流班级

这天离园时间,家长们都来接孩子。当白嘉美妈妈看到我时,就走上前问道:“老师,我家孩子开学到现在表现怎么样?”我微笑着说:“孩子的性格活泼开朗,能很快融入到了班级体中,很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而且交到了许多好朋友,但孩子在活动中,倾听能力比较弱,喜欢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话。”白嘉美妈妈听了以后,继续追问:“那有什么好办法吗?我也发现我家女儿特别好动。”

不知不觉,幼儿园开学已经几个月了,家长们非常渴望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于是,他们会来园询问孩子的表现。当教师被家长问到这样的问题时,该怎么回答呢?

一、不适宜回答的几个表现

家长之所以爱询问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无非有以下三种目的:

第一,家长希望可以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真实情况。

第二,从与教师的沟通中发现孩子的不足,配合幼儿园对孩子进行教育。

第三,在与教师的交流中,感受教师对孩子的了解和喜欢程度。

因此,我们要学会掌握家长的心理,在此基础上才能给予家长最适宜的回应。但是,在家园沟通的过程中,不免会出现因为教师的回答造成双方产生误会的情况,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教师回答的不适宜呢?

1.时间紧迫,教师没有时间详细介绍孩子的情况

大部分的家长都喜欢在接送孩子的时候向教师询问孩子的表现情况,但其实在这段时间里,教师们都比较忙碌,他们要接待及招呼所有接送孩子的家长,所以抽不出过多的时间和家长详细交流孩子的情况。这时,家长应给予理解,不是教师不愿意跟家长沟通。如果时间允许,家长可以在一边等一会儿,待教师安顿好离园工作后再进行详细的沟通。

2.教师对孩子关注度不够,专业能力不足

作为一名新教师,在与家长交流时,出现一些小插曲是很正常的现象,经验的缺失、专业知识的不足等都是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如当家长询问时,教师仅仅用“挺好的”回应,而没有结合具体的事例展开说明,不但不能满足家长的询问要求,反而让家长产生教师不关爱孩子的感觉。

3.教师与家长交流时真诚有余,但技巧不足

讲述的过程中,如果不注重方式、方法,反而会让家长觉得不舒服,不易理解和接受。沟通技巧掌握,是一门需要每一位教师潜心钻研的学问。

4.班级教师配合度不高,步调不一致

一个班级里,有3个教师共同管理,如果教师之间沟通配合不好,就会出现话语矛盾的情况,也会造成家长对教师能力的不信任。

二、如何巧妙地回答此类问题

1.报喜讯要先行

当家长询问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时,教师首先要告诉家长孩子的优点和点滴进步,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赞美和期望,要先表明自己对孩子的喜爱。然后,教师要耐心地指出孩子存在的问题,能提醒的就不批评。有些家长会试探性地说“我们这孩子太笨了”等话语,此时,教师要明白家长说这句话背后的真正意图,千万不要随声附和,要多给予孩子表扬。毕竟,没有哪个家长愿意听到别人说自己孩子的缺点。

2.讲事例要具体

家长询问孩子的表现时,不会满足于“好”“不错”这些概括性的词语,他们更想知道孩子在幼儿园的具体表现。笼统或过短的回答在家长看来,是一种敷衍。教师可以用说故事的方式说说孩子这段时间在幼儿园发生的趣事、好事等。在整个过程中,家长不但能感受到教师对自己孩子的关注,也能看到教师的细心和爱心。

3.说批评重方式

当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不尽理想时,教师要考虑如何说才能让家长舒服地接受。教师如果当着孩子或其他家长的面反馈孩子的不良表现,不管教师的语气是多么温和,都会伤害家长的自尊心和情感。有的家长可能因此迁怒于孩子。因此,教师应单独找一个时间和空间与家长交流,且在交流的过程中,不要以专家自居,不要用命令的口吻,把找出问题的主动权留给家长,耐心听取家长的意见。比如,可以对家长说“您能和我谈谈孩子在家的情况吗?”“这种情况确实是这个年龄段孩子比较容易出现的,您看我们采取这样的措施可以吗?”等商量的口吻。

4.提意见要可行

在回应家长的过程中,当需要指出孩子存在的问题时,教师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具体行为和表现上,要就事论事,而不是对孩子进行贬损,要描述孩子“做了什么”而不是“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教师反馈的目的是希望孩子获得进步和提高,因此,重点应放在如何改进上,要多分析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提出具体的改进方法。

5.教师齐心,步调一致

所谓“教师齐心”是指,在一个班级中的各位教师要齐心协力,步调一致,这样班级工作才会发挥积极的效果。教师们要多多交流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以便在家长询问时言行一致。

家园沟通在幼儿园工作中非常重要,需要教师有耐心,对孩子的表现要观察入微。面对家长提出的“孩子表现怎么样”等细小问题,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唯有关注细节,才能真正发挥家园共育的作用。

猜你喜欢
情况交流班级
如此交流,太暖!
班级“四小怪”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班级英雄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主谓一致”的十种情况
新情况新举措
新情况新举措
特殊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