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诗经·卫风·硕人》注疏中的训诂术语和训诂内容

2018-04-03 16:45许鑫桐
关键词:毛传训诂术语

许鑫桐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训诂”又作“故训”,始于汉代《毛诗诂训传》。对于“训诂”,有许多的解释,《说文·言部》:“训,说教也。从言,川声。”段玉裁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引申之,凡顺皆曰训。”《说文·言部》:“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段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训者,说教也。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唐代的孔颖达给训诂下的定义为:“训诂者,通古今之异词,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黄侃也曾说“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根据以上的说法,可以得出总的认识,训诂就是对语言,主要是对古代语言作解释。具体说就是用当代的语言去解释古代的语言,用通行的语言来解释方言,说明事物的形貌让人了解。

了解了训诂的含义,从而可以明白训诂的大致内容,在古代的典籍当中,《毛诗正义》以汉代毛亨作传,郑玄作笺,唐代孔颖达作疏,陆德明注音,具有极高的训诂学价值,下面将以《毛诗正义·卫风·硕人》为例,对训诂的术语和内容进行分析。

一、包含的训诂术语

训诂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也有其专门的术语。古人对古书进行注疏,都有自己独特的术语特色,下面,通过对《硕人》一篇的分析,来了解《毛诗正义》的训诂术语。

(一)曰、为

在训诂术语中,“曰”并不是表示“说”的意思,是表示“叫作、称为”的意思,有给事物下定义或解释某种情况的意味,被释词总是放在“曰”的后面。“为”在先秦的时候一般是作为动词“做”来使用,用于训诂术语时,则是表示“叫作、称为”的意思,被释词也是放在“为”的后面。二者都有用来分别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细微差别的作用。如:

1.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毛传:“女子后生曰妹,妻之姊妹曰姨,姊妹之夫曰私。”

2.硕人敖敖,说于农郊。毛传:“说当作襚。”孔疏:“《公羊传》曰:‘衣被曰襚。’《谷梁传》曰:‘衣衾曰·襚。’”

3.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孔疏:“《释亲》云‘:男子谓女子先生为姊,后生为妹,妻之姊妹同出为姨,女子谓姊妹之夫为·私。’”

4.四牡有骄,朱幩镳镳。孔疏:“以言朱幩,朱为饰之物,故幩为饰。

(二)谓

“谓”在训诂术语中,是“指、指的是”的意思,使用时被解释的词语放在“谓”的前面,“谓”前面的话往往是用来说明前面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喻影射的事物。①如:

1.硕人,闵庄姜也,庄公惑于嬖妾,使骄上僭,庄姜贤而不答,终以无子,国人闵而忧之。孔疏:“嬖妾谓州吁之母,惑者谓心所嬖爱,使情迷惑,故夫人虽贤不被答偶。”

2.硕人其颀,衣锦褧衣。孔疏:“经言衣锦褧衣,上衣谓衣著,下衣为衣服。”

3.螓首蛾眉。郑笺:“螓,谓·蜻蜻也。”

4.庶姜孽孽,庶士有朅。郑笺:“庶姜谓姪娣也。”

(三)言

作为训诂术语,“言”有“意思是、就是说”的意思,可以用来解释词、句子、篇章,与现代汉语的意思不同,此处的“言”主要用来说明言外之意,有推衍、阐发其意的作用。如:

1.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郑笺:“硕,大也。言庄姜仪表长丽俊好颀颀然。”

2.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郑笺:“陈此者言庄姜容貌既美,兄弟皆正大。”孔疏:“言庄姜仪容表状乃长大而佳丽,又佼壮美好颀颀然也。”

3.硕人敖敖,说于农郊。毛传:“此言庄姜始来,更正衣服于近郊。”郑笺:“此又言庄姜自近郊既正衣服,乘是车马,以入君之朝。”

4.大夫夙退,无使君劳。孔疏:“此言庄姜容貌之美,皆用嫡夫人之正礼。”

5.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郑笺:“此章言齐地广饶,士女姣好,礼仪之备,而君何为不答夫人。”

(四)貌、然

“貌”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样子”,一般是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来说明被解释词语的动态或性质。“然”与“貌”的用法相似,也表示“……的样子“。如:

1.硕人其颀,衣锦褧衣。毛传:“颀,长貌。”郑笺:“硕,大也。言庄姜仪表长丽俊好颀颀然。”孔疏:“毛以为有大德之人,其貌颀颀然·长美。”

2.硕人敖敖,说于农郊。毛传:“敖敖,长貌。”孔疏:“毛以为有大德之人敖敖然长美。”

3.四牡有骄,朱幩镳镳。毛传:“骄,壮貌·。幩,饰也,人君以朱缠镳扇汗,且以为饰。镳镳,盛貌·。”孔疏:“则乘四牡之马,骄骄然壮健。以朱饰其镳,则镳镳然而盛美。”

4.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毛传:“发发,盛貌。朅,武壮貌。”

(五)犹

“犹”作为训诂术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如同、等于说、跟……一样”,被解释词语与注释的词往往是近义词,但这两个词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近似。如: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郑笺:“敖敖犹颀颀也。”

(六)当作

“当作”作为训诂术语,有指明通假的作用,与“读曰、读为”的用法基本是一致的。如: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郑笺:“‘说’当作‘禭’。《礼》《春秋》之禭,读皆宜同,衣服曰禭,今俗语然,此言庄姜始来,更正衣服于卫近郊。”

在这个例子中,郑玄指出“‘说’当作‘禭’”,说明“说”和“禭”在这里是一组通假字。

(七)之状

“之状”作为训诂用语是表示“……的样子”的意思,与“貌、之貌、然”相似,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如:

巧笑倩兮。孔疏:“以言巧笑之状,故知好口辅也。”

(八)重言、互言

“重言、互言”作为训诂术语,是为了点明句中的语言现象。“重言”是点明重叠现象;“互言”又称“互文”,点明句中的省略现象。如:

1.硕人其颀,衣锦褧衣。孔疏:“下笺云:‘敖敖犹颀颀也。’与此相类,故亦为长貌,以类宜重言。

2.邢侯之姨,谭公维私。孔疏:“孙炎曰:‘同出,俱已嫁也,私无正亲之言,然则谓吾姨者,我谓之私,邢侯、谭公皆庄姜姊妹之夫,互言之耳。’”

二、包含的训诂内容

(一)解释字词

解释字词是训诂学的核心内容,例如:

1.硕人其颀,衣锦褧衣。毛传:“颀,长貌;锦,文衣也。”郑笺:“硕,大也;褧,禅也。”

2.领如蝤蛴。毛传:“领,颈也;蝤蛴,蝎虫也。”

3.硕人敖敖,说于农郊。毛传:“敖敖,长貌;农郊,近郊。”

4.四牡有骄,朱幩镳镳。毛传:“骄,壮貌;幩,饰也,人君以朱缠镳扇汗,且以为饰;镳镳,盛貌。”

从上面的几个例句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文献正文中的训诂对象,包括了单音词和复音词,有名词,也有形容词。通过对文章中字词的解释,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只有把字词的意义解释得清楚明白,才能更好地进行训诂的其他内容。

(二)解释文句

解释文句包括疏通句意、阐明语法这些内容。下面分别说明。

1.疏通句意。训诂中,除了解释字词意义外,还有大部分不属于解释字词意义的范围,而是串通诗句含义的,例如:

(1)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郑笺:“硕,大也,言庄姜仪表长丽俊好颀颀然。褧,禅也,国君夫人衣翟而嫁,今衣锦者,在涂之所服也,尚之以褧衣,为其文之大著。”

(2)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毛传:“东宫,齐太子也。女子后生曰妹,妻之姊妹曰姨,姊妹之夫曰私。”郑笺:“陈此者言庄姜容貌既美,兄弟皆正大。”

(3)美目盼兮。郑笺:“此章说庄姜容貌之美,所宜亲幸。”

(4)大夫夙退,无使君劳。郑笺:“庄姜始来时,卫诸大夫潮夕者,皆早退,无使君之劳倦者,以君夫人新为妃耦,宜亲亲之故也。”

在例(1)中,这一段解释可以分为两部分,先解释了“硕”“褧”的词义,后面一部分解释了庄姜的容貌和她穿的衣服。在例(2)中,解释此句是讲庄姜身世的显赫。在例(3)中,解释此句是讲庄姜的容貌之美。在例(4)中,解释此句为庄姜到来,大臣们的表现。

2.阐明语法

(1)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陆德明《经典释文》:“衣,于既反。”

(2)肤如凝脂。毛传:“如脂之凝。”孔疏:传:“如脂之凝。”正义曰:“以脂有凝有释,散文则膏脂皆总名,对例则《内则》注所云:‘脂,肥凝者,释者曰膏。’《释器》云:‘冰,脂也。’孙炎曰:‘膏凝曰脂。’是也。”

在例(1)中,根据陆德明的注音可以看出,“衣”读作去声,是名词用作动词,所以在这里,“衣锦”为动宾结构。在例(2)中,孔疏解释了“散文”这一现象,即脂、膏本是一种物体,没有溶解的称为脂,溶解的称为膏,脂和膏在没有相对使用而仅用其一或单说时,意义是一样的。当这两个词处在同一语法地位或有同样语法作用时,意义就有区别,所以在这个语境中,“膏”和“脂”是没有区别的。

(三)分析表达方式

分析表达方式可以包括说明修辞手段和说明文章的特殊表达方式,下面将分别进行说明。

1.说明修辞手段。在训诂中,有时不是训释词义,而是把作品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段指出来。所以说,说明修辞手段也是训诂的主要内容,例如:

(1)东宫之妹。孔疏:正义曰:“太子居东宫,因以东宫表太子。”

(2)邢侯之姨,谭公维私。孔疏:正义曰:“《释亲》云:‘男子谓女子先生为姊,后生为妹,妻之姊妹同出为姨,女子谓姊妹之夫为私。’孙炎曰:‘同出,俱已嫁也,私无正亲之言,然则谓吾姨者,我谓之私。’邢侯、谭公皆庄姜姊妹之夫,互言之耳。”

(3)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孔疏:正义曰:“此经手、肤、领、齿举全物以比之,故言‘如’,‘螓首蛾眉’则指其体之所似,故不言‘如’也。”

在例(1)中,孔颖达指出这个句子是用“东宫表太子”,这在修辞上属于借代,是以所居住的地方代人。在例(2)中,孔颖达指出这个句子运用了互言,即互文的修辞手法,这个句子表达的意思是庄姜是邢侯的姨,邢侯是庄姜的私,谭公是庄姜的私,庄姜是谭公的姨,但是这样表达过于繁琐,所以各自省去一半,形成互文的修辞手法。在例③中,孔颖达指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这四个句子是用的比喻中明喻的修辞手法,因为这四个句子都含有本体、喻体和喻词(如),而“螓首蛾眉”用的则是比喻中借喻的修辞手法,在这个句子中只有喻体,没有本体和喻词。

2.说明文章的特殊表达方式。阐明文章中特殊的表达方式,也是训诂的重要内容之一,例如:

(1)硕人其颀,衣锦褧衣。毛传:“颀,长貌;锦,文衣也。夫人德盛而尊,嫁则锦衣加褧襜。”郑笺:“硕,大也,言庄姜仪表长丽俊好颀颀然。”孔疏:传:“颀长至褧襜。”正义曰:“《猗差》云:‘颀而长兮。’《孔子世家》云:‘颀然而长故为长貌。’下笺云敖敖犹颀颀也,与此相类,故亦为长貌,以类宜重言。”

(2)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郑笺:“陈此者言庄姜容貌既美,兄弟皆正大。”孔疏:正义曰:“故笺云:‘兄弟皆正大。’经无弟而言弟者,协句也。”

(3)齿如瓠犀。毛传:瓠犀,瓠瓣。孔疏:传:“瓠犀,瓠瓣。”正义曰:“《释草》云:‘瓠,棲瓣也。’今定本亦然。孙炎曰:‘棲,瓠中瓣也。’犀与棲字异音同。”

(4)河水洋洋,北流活活。陆德明《经典释文》:“洋,音羊,徐又音祥,活,古阔反,又如字。”

在例(1)中,孔颖达指出郑玄的注解“颀颀”为重言,即叠字。在例(2)中,这个句子说的是庄姜谓太子为兄也,而郑笺注解为“兄弟皆正大”,此处多了一个“弟”字,孔颖达又对郑笺作注解,说明加一“弟”字是协句,即为了押韵而加。在例(3)中,孔颖达指出“犀与棲字异音同”,“犀”与“棲”字虽不同,但读音一样,在这里表达的意思也是一样的。在例(4)中,陆德明指出了“活”的两种读音,一种为“古阔反”,一种为“如字”,“如字”即“活”的本音。

(四)补充说明和正文相关的内容

在训诂中,注解家会常常引用与理解正文相关的内容,例如:

(1)邢侯之姨,谭公维私。孔疏:正义曰:“《释亲》云:‘男子谓女子先生为姊,后生为妹,妻之姊妹同出为姨,女子谓姊妹之夫为私。’”

(2)领如蝤蛴。孔疏:正义曰:“领,一名颈,故《礼记》曰:‘其颈五寸。’又名项,《士冠礼》云:‘缁布冠,頍项是也。’”

(3)硕人其颀,衣锦褧衣。孔疏:正义曰:“《猗差》云:‘颀而长兮。’《孔子世家》云:‘颀然而长故为长貌。’”

在上面的三个例句中,都是引用了其他文献中的话来帮助解释原句。

以上则是以《诗经·卫风·硕人》的注疏为例,对训诂的术语和内容进行的分析。由上文我们可以看出,训诂的术语包括“曰、为、谓、貌、犹、当作”等,然而训诂中的术语远不止以上这些,比如:谓之、之貌、读若、读如、读曰、读为等,由于没有在此篇中出现,本文不再赘述。在此篇中,还出现了大量的判断句式,如“褧,禅也。”笔者认为判断句式可以作为一种训诂用语,但却不是训诂术语,所以没有单列条目。训诂的内容大致包括解释字词,解释文句,分析表达方式、补充说明和正文相关的内容等。但是训诂的内容博大精深,远不仅限于此,由于例文篇幅相对短小,所以只进行以上的分析。希望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加深对训诂的了解,对以后的训诂工作提供帮助。

注释

①郭锡良.古代汉语(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猜你喜欢
毛传训诂术语
《毛诗故训传》的修辞观研究
论字词训诂与文本阐释的互动关系
“兴”的话语和《诗经》
《说文》形义匹配思想与训诂价值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
训诂思维与编辑工作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
郑玄《毛诗笺》之“兴”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