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神像研究对当代现实的应用价值*

2018-04-03 20:20舒惠芳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神像古人民俗

舒惠芳,沈 泓

(1.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2. 深圳特区报,广东 深圳 518001)

代代相传的与神像相关的民间年画和民俗艺术造型,不仅是传统文化的结晶、古人精神世界的生动写照,也是民间信仰的缩影。如今,民间神像式微情势下呈现信仰沦丧之趋势,在这一时代特点下,回首重新研究植根于我们先人血脉中的神像信仰,探究代代相传的神像信仰的民俗文化底蕴,可以发现,尽管其中有封建糟粕的内容,但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也有精华部分,神像信仰引导人们求吉向善、驱鬼避邪、祈福纳祥、追求精神理想和美好人生。故此,民间神像研究对当代现实有一定应用价值。

1 民间神像信仰的特点研究

探究民间神像研究对当代现实的应用价值,离不开对民间神像信仰的特点的分析。把握这些特点,才能根据这些特点因势利导,洞悉并实现其应用价值。民间神像信仰具有如下特点:

1.1 原生性和自发性

民间神像信仰不是他人强加的,而是民众自觉自愿参与的。源头上看,它具有原生性,人们因为恐惧、担忧灾祸降临而祈求神灵保佑,萌生了神像信仰,这些神像信仰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沿习千年;从神像信仰的主体看,它具有自发性,没有任何人强迫,百姓自发地信仰这些神像,并虔诚跪拜[1]。

1.2 群众性和民俗性

民间神像信仰在古代是一种全民信仰,虽然地域不同,信仰的方式有所不同,但参与的人数众多,家家户户贴神像,拜观音,敬财神,尊关公,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各地请神拜神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民间仪式,包括刻画神像、张贴神像、使用神像都形成了一些不成文的规矩,这些仪式和规矩形成了民间神像信仰的民俗事项,具有民俗性的特点[2]。

1.3 融合性和民族性

民间神像信仰融合了儒道释等各种神像,儒家有孔子等,道家有太上老君、张天师等,佛教有观音、如来佛祖等,民间信仰将儒道释融为一体,共同为我所用,民间艺人刻绘的神像包容各种宗教学说、各个流派的神,神像的使用者也不分彼此,家里可以贴佛教的观音像,也可贴道教的天地全神,还可以鲁班等祖师神像,表现出民间神像信仰的融合性特点。

融合性的同时,民间神像信仰具有民族性,当从印度流传到中国的观音男相变女相的时候,外来的神像演变为中国化特征,这是民族性的典型体现;而所有本土的神像,都具有鲜明而独特的民族性特征[3]。

1.4 草根性和顽强性

尽管皇家也相信神和神像,但民间神像信仰更广泛地来自底层百姓,并在百姓间广泛流传、虔诚信仰,具有草根性特点。正因为草根性,民间神像信仰更具有顽强性,历史上皇家有打压某种神像信仰的情况,但打压之下或打压之后,该神像信仰并未消失,有时更加顽强和兴旺[4]。“文革”期间也曾将神像信仰批为封资修打翻在地,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今天民间神像信仰仍在中华大地流传,福禄寿三星、财神像等神像仍是很多家庭和店铺张贴的必备神像,被毁弃和废弃的庙宇寺观又重新建设起来,在全国各地城乡有增无减,全部是民间自发建设,民众自愿捐资兴建,各地庙宇香火旺盛。这说明了神像信仰的顽强性。

2 借鉴神像信仰特点开展信仰教育

信仰教育在新中国成立后始终是我们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其中走过弯路,包括偏离到新的造神运动和盲目的偶像崇拜。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当代信仰教育并驾齐驱,信仰教育力图逐步脱离假大空而走向务实方向,但始终未能完全避免和摆脱旧有古板模式。在这个商品经济时代,膜拜金钱与精神空虚导致信仰沦失的现象仍很严峻。因此借鉴具有悠久历史和传统的中国神像信仰特点开展信仰教育,成为一个富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的课题。

“神像已死,我即大神”,在物质至上、精神苍白、道德沦丧、诚信危机趋向日益严峻的当下,偶像信仰的造神运动已绝无可取,但与时俱进建构新时代的理想信念和精神信仰迫在眉睫。在假大虚空的信仰教育陷入困境的当下,借鉴中华传统神像信仰的特点开展信仰教育,正确引导民间宗教信仰的发展,已然成为必要。

神像信仰并非当今意识形态所提倡的主流信仰,但根据民间神像信仰原生性、自发性、群众性、民俗性、融合性、民族性、草根性和顽强性等特点,神像信仰的模式可以借鉴为我所用,神像信仰研究在当代具有现实的应用价值。

民间神像信仰的原生性和自发性说明一种信仰可以倡导,但不能强加于民,强加的东西不仅容易引起人们反感,而且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民间神像信仰的群众性和民俗性说明一种信仰的形成需要有群众基础,没有群众基础的信仰只能是空中楼阁。同时,民俗性表明一种信仰的建立是漫长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在这一漫长过程中形成一些约定俗成的民俗事项和规仪,遵循和尊重其民俗性特点,是建立信仰的基础。

民间神像信仰的融合性和民族性说明信仰不仅是一种精神信念,还是一种文化现象,信仰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也需要有海纳百川的包容。世界上一切优秀的精神文明都能为我所用,如基督教教堂在中国各地的普及,基督教教徒在中国日益增加,西方基督教信仰也能本土化,融入民族性内容,也说明了其和民间神像信仰一样可能成为融合性和民族性的案例。

民间神像信仰的草根性和顽强性说明只有获得广大民众认可,在底层有广泛的基础,这样的信仰才具有顽强性,生长和成长才能富有生命力。

有效利用民间神像信仰的原生性、自发性、群众性、民俗性、融合性、民族性、草根性和顽强性,还需要深刻认识民间神像信仰作为文化遗产的传统性、伦理性和濒危性,将民间神像信仰的这些特点借鉴和融入到当代信仰教育中,这一学术探索可为宣传文化部门在意识形态宣传决策方面提供新思路新启迪,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当代信仰教育提供学术指引,为中小学和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和信仰教育提供学术参考。

3 神像文化给现代人的启示

在神像的演变历史上,民间信仰是神像产生的基础,神像丰富了民间信仰。同时,神像也成为民间信仰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字是苍白的,而图像是多彩的;文字是速朽的,而图像是永恒的——这是神像得以在中国文化史和中国民间美术史上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基础和根本。

神像信仰是中国古人的精神映照,也是中国人的精神之源。民间信仰中神的数量是惊人的,仅仅《封神榜》和《西游记》中包罗的神就有约千个。即使是一个普通的山乡小村庄,村民信仰的各种神也可能达数十个之多。正如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所说:中国古代民间信仰鬼神的风气很盛,人们“于圣贤神仙各种偶像,不分彼此,一例崇拜”[5]。

中国民间的神像信仰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带有很强的功利色彩,或求财,或求子,或求福,或求官,或求长寿,或求快乐,大多带着明确的功利目的和物质欲望。既有功利主义精神,又有浪漫主义精神和理想主义精神,这是中国古人精神信仰特点。

或许有人认为民间神像信仰和民间宗教是麻木人的精神鸦片,带给人的是盲目的偶像崇拜,是幻觉和美梦。然而,无论幻觉也罢,美梦也罢,麻木也罢,偶像也罢,我们谈中国人的精神和信仰,特别是谈古代中国人的精神和信仰,是不能回避神像的。从先民造字组词的心理可以看出古人对“精神”二字的微妙取向,精是形容词,神是名词,两者不是延伸关系,也不是并列关系,精是修饰神和描绘神的,神是落脚点,神是主体。不研究神,就不能理解神采、神韵、神话、神化、神乎其神等汉语言中这些代表高评价高品位的常用语。

要洞悉中国人的精神信仰,必须走进中国古人的精神;要走进中国古人的精神,必须研究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诸神,而研究古代诸神的焦点就是神像。在没有纯粹意义上的宗教的国度,神不仅是古人组词“精神”的灵魂,还是古人的宗教,是古人如何活的精神指南,也是古人活着的精神支柱。

民间神像信仰让中国传统文化变得多彩,由此形成的民俗文化成为装饰世界的红花和绿叶。古人活得有声有色,不是因为古人铁马金戈干了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因为文化、民俗和图像让古人活得有声有色,传统民俗文化中的神像信仰让古人活得精神充实而从容。古人暇伴诗书通世晓,闲看花鸟会天机;古人逍遥山水,天人合一,植物寄情,动物寓意;古人节庆狂欢,讲吉祥的话儿,许飘渺的愿望;古人拜神祈祷,烧纸马贴年画,皆为无益之事;古人“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无益之事演化目不暇接的缤纷民俗和神像信仰,汇集成为民俗文化,好玩多趣,让古人活得潇洒适意,风姿绰约。

现代人与古人的区别就在于,现代人皆为有益之事,没有价值的事情不屑与为。所以,越是现代化,我们离传统越远;离传统文化越远,我们离好玩也就越远,离有信仰的精神生活也有越远。从这个角度看,人类的创造和物质财富,对人生都毫无意义,因为社会越是进步,离人的本性就越远,高科技越发达,人间温馨、民俗意向、精神信仰就越是递减。所谓程序化,就是让一切都变得冷冰冰,只剩下枯燥乏味的数字。当一切都数字化的时候,就是人类精神自陷囹圄的时候。

古代神像、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的逐渐消逝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不可避免。现代化是开拓进取的,是竞争的,是外向的;而古典文化和民俗文化是固守传统的,是合和的,是内向的。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冲突中,如果在两条背离线间找不到适度融合点,精神和物欲的撕扯导致的将不仅是古典文化和民俗的毁灭,也将是信仰的灭失和人类精神的崩溃。

所以,古典文化的固守和发展流变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当代尤其重要。对古典文化和民俗文化中神像的解读离不开古代民俗图案,对民间年画、纸马、剪纸、水陆画等载体中的民间神像寻找的过程,就是探访中华古典文化的过程,是考证中国神像信仰的过程,也是破解中国文化密码的过程。民间信仰是民间神像的起源,民间神像又丰富了民间信仰,让民间信仰以可视化的形象,变得具体而生动,因此更加富有传播力和穿透力,不仅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而且形成了家家贴挂神像的蔚成风气的壮观景象。

神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如果不研究神像文化,就不可能进入中国民俗文化之门。神仙文化除了以文字传播,更重要的是以图像传达,民间艺人在民间绘画中,为我们留下了神仙的面貌情态。从民间年画、剪纸、雕刻等民间艺术品中,我们从这些代代相传的民间神像图中,观赏神仙形象的同时,可以观察古人的心理和情感走向,研究到我们民族的深层性格,洞悉中国古人精神世界的面貌,感受中国古人精神信仰跃动的脉搏,走进古人深邃、幽秘、玄远而奇妙的精神信仰世界。

4 神像信仰是古代社会稳定的润滑剂

当代民间神像式微与信仰沦丧似乎同步发生,两者有一定关联原因,但并非因果关系。

首先,民间神像式微与信仰沦丧都是受到现代化大潮和现代生活方式转变的冲击,但民间神像在现代化大潮漫涌之前,就已经受到破四旧反封资修运动的冲击,在“文革”之前和“文革”期间就已几近销声匿迹,反而是新时期劫后重生,伴随现代化大潮茁壮成长,只是有些学者论及木版年画时说门神等民间神像濒危,为非遗造势。

准确地说,民间神像与古代相比确已式微,但并未消失,更未绝迹。而信仰沦失则与现代化大潮激起的物欲和金钱至上有关,一些人紧盯着钱寡廉鲜耻,商人不顾商业道德制造毒奶粉毒食品,媒体报道的各行各业一些失德的案例比比皆是。

在古代,中国民间崇拜信仰整体上呈一种“万灵崇拜”、“多神崇拜”的状况,神像无处不在:进门有门神,床头有床神,灶房有灶神,水井里有井神,马棚牛棚里有牛马神,粮仓粮缸有仓神,就是厕所里也有厕神……中国民间俗神的数量是惊人的。

当然,古代的神像信仰是一种泛神崇拜,信仰不一定是虔诚的。所以,古代民间宗教并非纯粹的宗教,民间信仰也不是彻底的信仰,更多地表现出民俗特征。从这个角度看,民间神像的繁盛不一定带来信仰的坚定,信仰的沦丧也不一定与民间神像式微有必然联系。然而,当代民间神像式微与信仰沦丧几乎是同时发生,并驾齐驱,是偶然还是必然,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这为我们学术研究提供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也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不能简单地将神像信仰等同于封建迷信,神像信仰具有引人向善的正能量。古人对神像的信仰不可谓不虔诚,是因为人们害怕灶神在腊月二十三日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他做的坏事,因此不敢做坏事,以免被惩罚,他们在灶神的神像两旁刻上“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所以一心多做好事,不做坏事。《天地全神》神像画上端刻印有“天地正气”四个大字;《驱邪逐魔》神像画本身就是一首邪不压正的正气歌;《上关下财》年画的上部是关公像、下面是财神像,关公代表诚信而居于上,昭示了诚信比金钱更重要……因为虔信各种神像的威力,古人争相心怀善念。古代没有严格的法制,也没有警察,更没有投入巨资的庞大的天眼系统(摄像头监视网络),神像就是“天眼”,家家户户贴神像是因为民众虔信头上三尺有神灵,神像信仰超越了法制和警察,为农耕社会带来了恒久的秩序和安宁。

可见,神像信仰是古代社会稳定的润滑剂,古代社会长期的超稳定发展,民间神像信仰功不可没。润滑剂是滋养精神的,它不是钳制心灵的教条;润滑剂是柔性的抚慰,它不是刚性的监控和束缚;润滑剂是因势利导的疏通,它不是硬性的禁止和堵塞;润滑剂孵化的是善良正义诚信的种子,是正能量的源头活水。

神像信仰作为社会稳定润滑剂的这一功能,是通过其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得以实现的。内容上,它具有原生性、自发性、群众性、民俗性、融合性、民族性、草根性和顽强性特点,广大民众自发自愿地相信神像能消灾避祸、驱邪诛魔,也能招财纳福、四季平安,这些都说到民众的心坎上了,满足了民众的迫切需要和美好的生活愿望。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当今的信仰教育脱离实际,完全不接地气,某些方面不是假大空虚,就是不着边际,远离现实,也远离人心人性,与民众的真实需要和心中所想相距甚远。

更重要的是形式,古代神像信仰是通过可视性的绘画和雕刻,艺术化地描绘神像的威仪或慈祥,使神像喜闻乐见,赏心悦目,人见人爱,人看人敬。总之,令人看来眼睛一亮,至今仍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和深邃的人文意蕴。今天的信仰教育基本上是枯燥的文字,或令人昏昏欲睡的说教,所以,如何让信仰教育入目入耳入心,古代神像在形式上,在宣传传播方式上,为我们今天的信仰教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考,具有现实的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神像古人民俗
冬季民俗节
印度失窃神像在美国现身
民俗中的“牛”
李真 为神像赋新韵
好玩的古人
古人怎么洗澡?
神像与游走:文昌出巡非遗口述史系列之十一
古人到底姓什么?
民俗节
古人如何睡眠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