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生物核心素养中社会责任的培养策略

2018-04-04 09:28张晓旭
魅力中国 2018年48期
关键词:生物学科社会责任实践能力

张晓旭

摘要:现阶段,生物教育需要承担起普及科学知识的社会责任,以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为抓手开展人才培养和社会实践,生物学科教育需要广泛汲取各类教育资源,及时破除谣言、主动参与现实事务、尝试生物问题生活化、传播生物学知识,具有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关键词:核心素养;社会责任;生物学科;实践能力

随着我国生物科技的进步,生物科学技术逐步进入了人们的生活。试管婴儿、转基因、胚胎分割、胚胎移植等技术给普通百姓带来了好处,在服务于民的同时也引起了一些质疑和争论。因此,学习生物学,就应该具有学科社会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主动参与讨论和评判,对生活中的生物学领域问题及时做出理性的分析,为生命科学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核心素养这一名词听起来给人以高大上的感觉,容易让人敬而远之。实质上,核心素养体现在生活中、工作中的每个细微之处,我们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修正人们对生物领域的错误认知,都体现出核心素养的运用,素养关乎人的阅历,生物学科素养较高的人更容易对生活中似是而非的问题明察秋毫。核心素养,是在特定情境分析解决问题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集中体现了生物学科的社会价值和社会职责[1]。

一、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

在教学中,生物教师应充分发掘教学资源,教学中渗透学科核心素养,教研组课下应坚持定期研究交流,各抒己见,用生活化的视角理解和认识生物学知识。将生物帮、果壳等网站上的参考知识适当引申,将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融入基本教学内容中加以通俗解释,举一反三,在教学中处处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影子。教师要清楚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涵义,继而明确教学实践的方向。高中生物知识与生活关联度并不高,需要独具慧眼细心发现,教师只有将内化后的学科素养运用于生活,融会贯通,才能唤起学生的强烈学习欲望。

二、日常及时普及生物知识破除谣言

素养由实践不断总结而来,核心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预期的过程[2]。在网络化时代,全民手机阶段,个人发布信息变得简单,有关保健、食品安全、科学养生等谣言大批泛滥,大量的信息不经检验就充斥在手机微信朋友圈、QQ群、论坛等媒体平台,不断进入公众的视野。比如,多吃绿豆可以防癌、艾滋病人的一滴血可感染艾滋、紫菜是用塑料做的、面条是用胶做的、多腿鸡是商家用激素催生的,种种爆料让公众分不清真假,意大利的面条树、贵州占里侗寨的换花草、印尼爪哇岛毒树、对于每一个新名词的出现,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查找原因,认清真相。谣言如同传染病,认知肤浅的人就是易感人群,极易二次传染。学习生物学,要用眼看世界,用心去思忖,用知识去辨析、用所学去解释,传播真相。

真相如枯枝平素无奇,而假相却像毒蘑菇,有着艳丽的外观诱人食用。为了公众的身体健康,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挺身而出,以科学的态度去探究事实的真相,不做商家的帮凶,击碎谣言,辨别真伪。例如,面条用水泡后的“胶”状物实质上是面筋,是安全的可以食用的。说多腿鸡和多翅鸡的产生是基因变异催化的也毫无根据,技术上难度大,成本又高,不值得商家去做的。这样考虑,很多关于转基因食品的谎言便不攻自破。

三、通俗易懂地解释生物学现象

学校教育要给学生准备好必要的工具,更新知识观念。学生要关注社会上涉及生物学的各项议题,主动向他人宣传生物科学,有担当精神。生物与生活密不可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会通透一些生活现象,作出理性解释,对一些生活现象给出科学的判断。例如,擀面条要用凉水和面,蒸馒头不能用滚烫的水发面,上锅蒸馒头时也要用凉水,打皮的土豆放一段时间表面会变黑,土豆汤放久后易变酸,晒得很黑的黄种人的后代小孩却不可能是黑皮肤的,这些生活常识蕴含着大量的生物学知识,需要学生运用所学去解释现象。

四、引导学生关爱健康保护乡土环境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结合本地资源,合理利用现有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尝试解决日常生物学问题。例如,学生通过生物知识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免疫调节机能,了解艾滋病的危害和传播途径,通过洁身自好远离传染病,向身边亲友传播防病知识;认识免疫系统的作用,自觉锻炼身体,提高防病去病的能力;通过生态稳定系统知识的掌握,让学生从自身做起,从生物学角度进行稀有物种的保护、灭绝物种的恢复、植被的养护、实现人与生物和谐共生,做好动物的回归工作促进本地区生物的多样性,发挥生物学在保护环境中的积极作用。

五、生物学与传统文化结合传授相得益彰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探寻生物学知识,唐诗、成语典故、俗语、歇后语中都寓含着丰富的生物学常识,两者巧妙结合可以增加学科之间的联系,成语典故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更好地解释生物学原理,无形中渗透了人文素养教育。另外,适当引申,学生记得牢,促进了发散思维的发展,教师讲课也变得生动,课堂教学效率会成倍提高。

几个成语、一行小诗,便将国学与生物学的魅力释放出来。比如,成语典故“飞蛾扑火”反映了昆虫的趋光性,从一个侧面体现了生物适应周围的生活环境,类似的成语还有南橘北枳、红杏出墙、根深叶茂等等;成语“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说明了螟蛉和蜾蠃并不是真正的寄生关系,因为真正的寄生者不会将宿主杀死;成语“唇齿相依”反映了两种生物体的一种互利共生关系;“画饼充饥”、“惊弓之鸟”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则体现了生物的条件反射;唐代诗人贾岛的诗《送贺兰上人》中有一句:“无师禅自解,有格句堪夸。”即无师自通,在生物学范畴中,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包括趋性、非条件反射和本能都是与生俱来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了生物圈的物质在不断地循环,“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都体现了环境对生物体成长的直接影响。

综上所述,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中社会责任的培养需要各方面齐心合力,共同完成统一的目标。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產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同时,只有具备了该学科的核心素养,学生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1] 田树青,王新.基于核心素养的生物学教学方式的思考[J].生物学通报,2018(3):26-29

[2] 戴本鑫.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8(14):68-69

猜你喜欢
生物学科社会责任实践能力
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情境体验教学
论社会责任和企业发展的关系
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研究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新闻晨报》:如何不跟着某些“网红”玩“反转”
对生物学科复习的反思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