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构建与探索

2018-04-04 09:28卢景值
魅力中国 2018年48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贫困学生立德树人

摘要: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应该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要求。为此本文从“立德树人”出发,分析了当前学校资助体系中,存在的资助与育人相脱节、学生滋生不劳而获思想、贫困生认定的标准存在漏洞标准等现象。提出坚持立德树人,提升资助育人质量体系建设思想。希望通过立德树人,让资助价值最大化,引导贫困生成长,从“资助”到自助,强化资助过程中的精神引领,培养感恩意识。并且从资助体系上,从“立德育人”为出发点,优化完善体系,规范资助程序,拓宽资助资金与岗位来源,构建激励体系,建立资助育人评估指标,提高资助金获得门槛,提升贫困学生资助管理工作。

关键词:立德树人;资助育人;贫困学生

引言

目前,我国在对贫困学生进行经济帮助的过程中,在方式上主要是采用可以量化的“资金或实物”。在资助的过程中政府、学校和社会组织是资助资金的主要提供者。学校在资助的过程中,承担着研究、宣传国家资助政策、积极落实各项资助措施的责任。学校在贯彻资助政策的同时也会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在新的社会形式下,面对资助育人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明确资助育人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进步空间。我们本次的课题研究主要是为了在资助育人方式上提出更好的建议,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完善资助育人体系。

一、当前资助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助与育人相脱节

贫困生资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家庭困难的学生,让他们上学的经济负担得以减轻,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综合素质培养等却缺乏足够的重视。 在具体工作中,很多机构认为资助工作仅仅是保证贫困生有书读、有饭吃、有衣穿、有车费能够保证回家,其他学生工作和此项工作无关。这种资助无疑是简单粗暴的,而由经济困难所导致的心理困扰、社交困难、学习困难、能力缺失等问题往往被资助工作者所忽视。如何加强对受助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行为引导,努力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注重对贫困生的精神关怀,帮助他们全面健康地成长成才是值得探索的重要问题。

(二)滋生不劳而获思想

当前,我国对贫困生的资助大多是无偿的,接受资助的学生只需要提供贫困证明,不需要承担任何义务,贫困学生容易滋生“等、靠、要”的思想,缺乏自立自强、诚信、感恩负责任等社会责任意识。不注重培养贫困生的美好品德,形成“吃补助、高消费”现象。贫困生的问题绝非是单纯的经济解困。解决贫困生问题,不仅要靠外界的资助,更离不开贫困生自身的艰苦奋斗,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资助工作要“扶贫又要扶志”。

(三)贫困生认定的标准存在漏洞

建立科学合理的贫困生认定体系是推动资助工作健康发展、提高育人效能的重要保障。贫困生的认定过程既复杂而又繁琐,对提出申请的学生身份难以鉴定是不是真的贫困,既有“真贫困生”提出申請,也有“假贫困生”提出申请,它的认定标准难度是全国贫困生资助工作者们共同面对的难题,即有人为方面的因素影响,也有其他方面的牵制,但最终还是认定制度方面的缺陷。并且贫困生的认定环节是考验学生思想素质的重要环节,在宣传之时,就应该加入育人导向,让学生做到诚实。

二、坚持立德树人,提升资助育人质量体系建设

(一)立德树人,让资助价值最大化

1.以爱为本,以德树人。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最终目的在于育人,围绕“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影响学业和身心健康”的目标,坚持以生为本、以爱为源、育人为先、以德树人。再好的资助模式、再多的资金帮扶,如果没有了爱,都会让资助体系成为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枯萎、出现坏死。而这种“以爱为本,以德树人”的思想首先体现为对待学生的平等思想。贫困生的家庭境况和贫困生的人格、品德是不对等的,在采取各项资助措施过程中,要情为学生系,善为学生谋,在学习、生活、感情、机会、发展等方面实现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同时要加强资助管理体系,在资助机会上给他们创设一个平等的竞争机制以促进公平。同时在学生资助工作中根据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的层次,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资助方式,让每一位受助学生更加自信、更有上进心。自信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感恩是学生资助工作的价值所在,让经济帮扶变为受助学生的理解、尊重、关心和激励,满足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资助需要、精神激励需要、情感抚慰需要和成长成才需要。

此外,在资助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让他们正确认识资助。让他们懂得“磨难本是财富”这句话的真正内涵和价值,培养他们对待财富的正确价值观。贫困不是一个简单的衡量物质经济多少的的概念,更是包括自尊、体面、精神,生活等要素的全面完整的社会概念。尊重学生的隐私,尽量不让他们公开亮相。

引导贫困生成长,从“资助”到自助。关爱学生成长,建立详细完备的贫困生档案体系,以便在资金资助之后记录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变化,合理引导学生的长远发展。资助工作在完成经济资助的同时,应当涵盖对困难生社会化技能提升的工作要求。通过对社会化技能包含的三个层次以及九种技能的研究,加强针对性的设计和平台搭建,能够根据困难生的特征逐步加强其社会化语言技能(表达技能、交流技能、沟通技能);社会化行为技能(组织技能、协调技能、合作技能);社会化思维技能(观察技能、适变技能、创新技能)。从而达到困难生社会技能的提升,加强资助在育人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提高贫困生的社会生存技能,从接受“资助”到自助,让他们能够独立地在社会上生存,隔断贫困的代际延续。

3.强化精神引领,培养感恩意识。要提升资助育人体系的质量,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由此,加强对受助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引领就显得非常重要。

首先是励志教育。坚持“资今日所需,助明日起航”的工作思路,把解决学生实际困难与思想教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评选“校园自强之星”等活动,宣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的优秀群体和先进个人,营造自强自立、积极进取的校园氛围。此外,学校通过积极开辟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成立自强类社团等方式鼓励同学积极实践、做到自立自强。

第二是感恩教育。围绕不同主题,采取多项措施,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感恩文化,营造感恩氛围,把感恩教育渗透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学生知恩、感恩、报恩,引导获奖受助学生从事公益活动,传递爱心、帮助他人、回报社会。

第三是诚信教育。无偿资助要引导学生以诚为本,修身正己;以信立身,泽己及人,不骗取国家助学金。助学贷款要积极构建以“诚信做人、诚信贷款、诚信还贷、诚信交费”等为主要内容的诚信教育体系,将贫困生的诚信教育纳入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采取多种形式开展诚信教育活动。

(二)完善体系,让资助更加规范化

1.拓宽资助资金与岗位来源。促进资助育人体系的长效发展,首要任务还是要做好挖掘各方资源,加大经济资助力度。学校要在国家、省、学校资助的基础上,还要拓宽资助资金来源,争取社会、企业、爱心人士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充足的资助资金能够有效解决困难学生的经济问题,打消他们在学习中的顾虑,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家庭贫困学生的资助,不能仅仅停留在金钱支持上,还要培养他们的社会技能,因此要积极拓展能力资助途径,重视岗位实践。学校可以积极探索,为贫困学生提供校内校外的勤工俭学岗位,培养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在组织学生勤工助学活动时要将德育和现实生活的相结合,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知社会。将勤工助学平台和德育教育的相结合,促进学生提前感知工作,从而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优化资助体系,规范资助程序。优化资助体系的第一步就是要优化管理体系,简化工作流程。学校应根据国家资助政策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完善各项相关规章制度,明确学生资助工作的具体操作流程,简化贫困生资助管理体系,让学生在明确的规章程序指导下,实现“一站式”完成助学金的申请以及国家对贫困生设立的各种支持与优惠政策。

简化工作流程不是删减,资助管理工作应该有着健全完备的工作制度,使学生资助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增加了资助管理工作的透明度,提高了资助管理工作效率。为提高资助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水平,结合实际,修订、制定规章制度。

一套规范的体系,必须有相应的、合理的监督制度,以保证健康的工作机制。首先是信息公开。向学生公开资助信息反馈渠道,广大学生或社会资助人可以及时、便捷地对资助管理工作进行咨询、提出意见和建议,并确定专人负责及时回复、解答、处理反馈信息。第二对贫困生的认定要有完善的方法。要根据申请学生在校的日常消费情况,结合老师对学生的了解,经班级民主评议等做出比较科学判断和评价。第三,学校要有科学、规范、合理审核评定体系,保证贫困生认定工作公开、公平、公正。最后要监督助学金的发放。奖助学金项目管理和资金发放应由学生处和财务处分工协作,必须做到国家奖助学金专款专用,不克扣,不挪用。

3.构建激励体系,提高资助金获得门槛。我国对贫困生有着多种资助措施,这些惠“生”政策的设立应适当提高获得“门槛”,以困难生的需求作为激励需求,通过奖励措施的条件制定与激励条件挂钩,形成一种激励效应。促使困难生在内心中拥有强烈的学习和生活动机,使其成为一种积极向上的内心状态和精神状态,对困难生的行动产生激发、推进、加强的作用,调动困难生的积极性,激发困难生的创造力。通过“需要→行为→满意”的激励连锁过程使困难生充分发挥出其潜在的能力。在物质奖励的过程中,注重个体的需求,学校要通过开展奖助学金、標兵宣讲会等辅助活动把激励内化,形成持续性的激励效果,真正实现资助育人的目的。

4.建立资助育人评估体系。资助体系的目标是育人,根据这一目标,应该建立相应的资助育人评估体系。首先是以困难学生的经济帮扶、思想教育、心理辅导、能力培养、励志教育为评价标准,结合定量和定性分析,全面了解资助育人工作的总体成效。其次要评价资助工作者的工作绩效,这可以实现对资助管理体系、管理制度等实际操作的监督。第三是要贫困生成长档案体系,通过困难学生的资助满意度、心理发展、自强成长等方面的评估,对学生资助政策制定和执行、育人主体的工作绩效给予反馈、评估和监督,使得资助工作不断得到改进与完善。

三、结束语

此次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构建与探索,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并且本次探索主要注重对受助学生的精神“资助”,提倡他们自立自强,获得独立生存于社会的技能。并且注重受助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从他们的性格、心理、思想品德、社会价值观等到他们的就业能力、回报社会的意识与能力,都做了研究。希望在这样的思想引领下,让学校的贫困生资助工作得到社会的好评,由此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社会资助,形成良性循环系统,真正实现资助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月琴,张雪华.标签理论视域下高职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和帮扶[J].教育与职业,2017(23)

[2]白华,徐英.高校贫困生资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06)

[3]李辉.社会工作在贫困生资助中的角色需求与功能定位[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6(01)

[4]费萍.试论辅导员贫困生资助育人能力的提升[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02)

作者简介:卢景值(1984—),男,汉族,广东省阳江市人,硕士,广东工商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贫困学生立德树人
陕西全省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学生
南明区离休干部党支部慰问嘉润学校贫困学生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澳门爱心人士吴少芬、释会明等赴兴仁县看望贫困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