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以学习为中心的课程分级评价制度

2018-04-09 06:45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二中心小学校长
教育家 2018年12期
关键词:分级课程设计维度

陈 瑾/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二中心小学校长

一线校长在现代学校课程变革中必然要关注制度建设,在课程制度的设计和实践研究中充分体现价值引领,将理念转化为教师行为,同时通过课程制度建设来规范与固化教师的正确课程执行力,保障课程的深度变革。

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二中心小学十多年来,从课程整体方案设计、课程整体架构、课程优化实施到课程评价,致力于课程制度的研究与探索,尤其在“L-ADDER”课程分级评估工具的开发研究上,取得一定成效。

“L-ADDER”课程评估工具是以学习为中心的课程分级评估工具群,它包含六个评估维度:学生学习(Learning)、课程管理与领导(Administration)、课程设计与开发(Design)、课程实施与发展(Development)、课程情感与认知(Emotion)、课程反思与调整(Reflection)。这六个维度的英文首个字母组合为“L-ADDER”,意即梯子、阶梯。对于每一个维度的评价,我们结合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选取若干个评价的观测点,将其细化为若干等级的分级评价标准,并赋予一定的分值,从而实现学校课程的等第制评价。在这六个维度中,“学生学习”是核心,其他几个维度都是以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们认为学校要逐步形成课程评估自主更新的机制,实现课程评价改革的核心价值,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价制度。课程评估制度建设是课程评价发展与实践的基本任务,应该成为学校上下共同遵守的、落实课程评价计划和方案、促进评价实施与课程开发、管理与评价有效性的一系列规程和行为准则。同时,课程评价制度也应该是整个课程系统运行的规则之一,应当将课程评价实施的“共同价值”与普遍目标导引具体化、校本化,为学校课程行为提供价值、程序、技术合理性的基础和依据,形成本校课程评价制度的特色。这些可研究的问题,在课程实施环节之前,要建立必要的课程审议、课程选择、课程实施和课程再开发的机制,形成学校发展的课程专业自主权,也是对学校课程建设的个性化意义和价值创造的追求。

鉴于上述认识,我校从“L-ADDER”课程分级评估工具的开发研究的六个维度来搭建课程评估制度的框架,并根据课程评价的六个维度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标准。

学生学习过程与成效的分级评估制度

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是确保学习质量的有效方法。目前,关于学习评价的研究对学习结果的关注较多,对学习过程的关注较少;从“量”的方面评价学习结果的研究较成熟,从“质”的方面评价学习结果的研究较薄弱。结合我校学生特点,我们重点明确了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学习评估制度,构建完整学习过程的学习评估制度和注重学习评估的实战操作规则,关注学生学习能动性与信心、学习习惯、学习策略与方法、问题意识与探究精神、反思与调节的能力的评估。

课程管理与领导的分级评估制度

一个健全、有力的管理机构和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学校进行课程建设的前提与保障。我们强调人人都可以成为课程领导者,强有力的课程领导不是指挥和支配,而是激发和点燃,让每一个人都成为课程的自我领导者,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像专家一样”专业地思考课程、教学与评价,并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做出正确的课程决策。当然,它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段在路上的旅程,并以整体运营的课程领导与管理评估理念为指导。

据此,我们制定了课程领导实验室的下属课程文本审核部的审核制度,教学评估部和学生成长评价部分别对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的度身定制的评估制度,以及以评促优的现场评估制度。

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分级评估制度

课程设计与开发是保证课程质量的重要环节。学校课程设计的着眼点不在于一个人在数理逻辑上有多聪明,而在于充分发展儿童的优势智能领域,彰显学生的个性差异,让不同天资和禀赋的孩子能够得到适合的发展。让学校课程变革承载起个性发展的使命,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不仅要教学生“适应”,更要教学生“改变”;不仅要着眼“当下”,更要迎接“未来”。分级评估,让学校课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据此,我们制定了满足学习需求的课程设计与开发调查研究制度、基于目标模式的课程设计与开发评估制度,以及运用分级评估工具有效提升学校课程品质制度。我们在学校层面课程设计的框架下,对校本课程进行设计与开发时,特别注重它在课程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方面的内容。

课程实施与发展的分级评估制度

课程实施与发展是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一个发展、变化、生成的环节。意在强调课程实施之后还要发展,更好地发展。因此,课程开发者在课程实施前后,不仅要关注课程文本在“课程实施现场”的效果,还要关注,甚至更要关注它们在实施以后的发展。这个“发展”,从表面上看,是课程本身的不断发展与优化,其实,归根结底还是聚焦学生的“内在生长”。与此同时,教师的课程素养也在“评估实践脉络”中得以提升。

基于此,我们制定了聚焦内在生长的课程实施与发展评估制度、关注完整过程的课程实施与发展评估制度和促进真实提升的课程实施与发展评估制度。我们强调用发展的眼光对教师的课程实施与发展进行评价,其评价结果可用于对教师课程教学工作的考核。

课程情感与认知的分级评估制度

课程情感并不像课程设计与实施那样,看得见、摸得着,但它却是教师优化课程的动力。有了动力,我们才有勇气去克服一个个深入课程内部的“疑难杂症”;有了执著,我们才可能让学校课程变革的道路越走越宽。实践证明,只有让教师体验到课程开发的“价值感”,才能真实捕捉课程变革的美丽风景;只有教师有了正确的认知和积极的情感,认可了学校的课程目标和价值判断,教师才愿意、才可能高效地设计与实施课程。

据此,我们制定了着眼于“价值实现”的课程情感与认知评估制度、立足于积极能动的课程情感与认知评估制度和驾驭“赢在执行”的课程情感与认知评估策略规则。从关注教师的能动性、专业性出发,设置评价标准。

课程反思与调整的分级评估制度

教师是学校课程变革的真正研究者、思考者、实践者。对教师来说,有了一次次的反思,课程意识才得以觉醒,课程素养才会有进步;有了一次次的调整,课程表征才会得以优化,才会有越来越优质的课程。运用课程反思与调整评估工具,可以促进教师对课程实践进行考察,对自身的课程行为表现进行回顾、诊断、监控和调适,对不恰当的行为、策略和方法进行优化和改善,以优化课程产品,提升课程能力,适应不断变化着的课程变革诉求。

据此,我们制定了具有“审视作用”的课程反思与调整的评估制度、基于“优化再生”的课程反思与调整的评估制度和具有“诊断调适”作用的课程反思与调整的评估操作规则。以此关注教师对课程设计的反思与调整、对课程实施的反思与调整能力的评价。

当然,我们在设计“L—ADDER”课程分级评估工具的开发研究中,针对课程评价的六个维度,还有相对统一的评估框架规则,即明确课程分级评估的理念、设置课程分级评估框架和优化课程分级评估的操作方式,从而规范课程评估制度。

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二中心小学的绘画课程

猜你喜欢
分级课程设计维度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沉睡数千年 一醒惊天下——三星堆考古启示下的儿童美术项目化课程设计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Task—based Approach to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2016年年末净值规模低于5000万元的分级基金
完形填空分级演练
完形填空分级演练
人生三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