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古诗歌教学探究

2018-04-09 11:46龚翡翡
考试周刊 2018年34期
关键词:观沧海生动想象

摘 要:古诗歌传承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了丰富的民族情感,是文学的源头。感受并描述诗歌的画面,便于学生更好地鉴赏诗歌,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诗歌的主旨。

关键词:理解;创造;感知;描述

2015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新课改的方向和目标。语文是一门研究性、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必须结合学科特性,渗透学科意识,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目标承担起相应的学科责任,其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

一、 理解大意、感受画面

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以唐朝为界限,以前诗歌均为古体诗,其后,古体诗渐渐式微,逐渐消亡。唐代以前的古诗体是一种不讲究格律,也没有字数句数限制的诗体。近体诗讲求严格的格律。对于学生而言,古诗歌言简意赅,贵在含蓄,理解它的大体意思,是一切学习的基础。学生可借助文下注释、查阅工具书、与同学讨论交流,或向教师提问等方法,初步把握诗歌的大体意思。

比如,曹操的《观沧海》一诗,从体裁上看,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上看,是一首四言写景诗。其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观沧海所见所感。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澹澹”、“竦峙”、“洪波”、“若出其中”、“若出其里”等关键词,借助文下注释,与同学合作交流,对这几句产生初步的理解: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在此基础之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大海雄伟壮阔的画面,便于进一步理解诗歌内涵。

二、 加工创造、描述画面

初读诗歌,学生可借助工具、凭借语感,把握诗歌的大体意思,并通过字面所提供的物象在头脑中初步形成表象。但这一表象是单调的。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联想及想象,在简单的画面上添加,从单线条到多线条,从黑白到彩色,从简到繁,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使之成为波澜壮阔的画卷,诗词的境界无形之中就被扩大了。

然而,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画面是课堂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在这一环节之中,普遍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不知道如何才能让语言生动形象;二是描述的画面不合理。我们可运用以下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一) 巧妙运用修辞手法

修辞,即文辞或修饰文辞。“修”是修饰的意思,“辞”的本来意思是辩论的言词,后引申为一切的言词。修辞本义就是修饰言论,也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

在描述画面时,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生动形象。比如,《次北固山下》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一句,同学描述道:春潮上涌,江水好似和两岸合为一体,江中有岸,岸上有江,十分开阔。这时候风向是正的,一叶扁舟行驶在江面上,船帆高高扬起,如同一位将军,傲视群雄。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江面的开阔壮丽跃然纸上。

再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有同学这样描述:夜还没舍得离开,一轮红日不知何时已从东方跃出,仿佛一个调皮的孩童。江上的春姑娘似乎听见了谁的热切呼唤,旧年还未离开,便已悄然而至。运用比喻和擬人的修辞手法,将海日、江春人格化,给人积极向上的感觉。

(二) 合理加入联想和想象

钱正权老师在《诗情行走在意境中》一文中,特别强调“古诗词教学要让学生走进古诗词的意境”。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画面,是学生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

然后,联想和想象的合理性,却经常被同学们忽视,这种忽视往往会带来较为严重的后果,甚至直接影响学生对诗歌主旨的把握。

比如,《观沧海》一诗中,有同学描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时,这样说道:日月星辰都仿佛于海中升起、落下,华灯初上,灯火辉煌,好一派繁华的海上夜景。这种想象,完全忽视了诗人的朝代,失去了真实性,给人一种穿越的错觉,自然是不合理的。

再如,《次北固山下》中“客路青山外,行中绿水前”一句,有同学这样描述:旅人前行的路上,已看不到游人,一帆孤舟停在绿水之前,潮水汹涌而来,拍打着两岸,微风轻拂人面,不知道和船儿讲了什么笑话,船儿乐得前仰后合。这描述看似生动形象,极富想象力,但细细读来,却自相矛盾,微风竟然能让潮水“汹涌而来,拍打着两岸”,而实际教学中,这种笑话却屡见不鲜。

那真正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应当是什么样的呢?

仍以《观沧海》一诗为例,屠同学这样描述:一片凄冽的秋风中,高耸的山岛显现出“高处不胜寒”的凉意。俯视着大地上、大海边、山脚处,草木展现出一派不属于秋风中该有的模样,茂盛地、更蓬勃向上地努力着、生长着。欣赏着此情此景,心中凄意顿扫。远处的沧海仿佛注意到旁人的窥视,青绿色的海水不复往日般水波荡漾的样子,汹涌澎湃地展示着自己强大的、令人神往的力量,与秋风的一篇萧瑟应和着。

这样生动形象的描述,仿佛自己就变成了诗人,欣赏着沧海独特的壮阔景色,诗人如大海般开阔的胸襟、博大的胸怀表露无遗,再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曹操的人格特质,诗歌想要抒发的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也就不难理解了。

古代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与人文性,能陶冶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古代诗歌教学无疑是一种审美鉴赏活动,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的本质,即对人完整性与全面性的培养。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即诗有感染、启迪、观察并认识社会,相互砥砺,凝聚人心,批判腐败政治的作用。

画面感的培养作为古代诗歌鉴赏的基础,是理解诗人情感、把握诗歌主旨的基石,因此,切实提高学生感知画面、描述画面的能力,由品诗而悟道,把审美与育人结合起来,才能最终实现“文学使人变得更加美好”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力著.诗词格律概要[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2] 胡吉成.修辞与言语艺术[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龚翡翡,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市吴江区北厍中学。

猜你喜欢
观沧海生动想象
观沧海
快乐的想象
生动的冬天
如何让文章更加生动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陶瓷绘画《观沧海》
生动深刻 同享共进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此“海”非海对《观沧海》的重新解读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