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3~6岁幼儿绘画表现能力的探析

2018-04-10 17:57彭瑜杨柳
早期教育(美术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小班线条绘画

彭瑜 杨柳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喜欢艺术教育活动,能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大胆地表现自己内心的感受和体验;给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地想象创造,运用各种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心得和体验。”[1]除此之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提出:“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因此,在绘画活动中应为幼儿创造萌发美的体验和感受,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本文中,幼儿绘画表现能力是指幼儿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外在美术形式,构图、色彩、线条、对主题的描绘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幼儿的发展水平。本文通过对3~6岁幼儿绘画作品的分析,了解幼儿的绘画特征及其心理活动,旨在帮助幼儿表达内心世界,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提供有效的绘画指导技巧。

一、 3~6岁幼儿绘画表现能力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幼儿情感的表达和情绪的宣泄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有些孩子喜欢在家里的墙壁上画画,家长怕弄脏墙壁,便制止这一行为,但这样的举措会降低孩子对绘画的兴趣。绘画是孩子的另一种语言,一种单纯表达情感的工具,正如苏珊·朗格曾说,艺术是感情的音符,美术是儿童的写意。[2]幼儿通过不同的场景和人物造型来叙说自己的故事,他们奇思妙想能夠把大人不敢想象的东西结合起来,创造出一个多姿多彩的的世界。除此之外,对于表达能力较弱的幼儿,他们不愿表达自己的快乐与愤怒,就会通过绘画来宣泄,比如在线条、色彩、空间结构方面表现这种情绪。[3]

(二)促进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幼儿的想象力在2岁左右就开始萌芽,随着经验的丰富,他们能够凭借想象勾勒出不在眼前的实物,把一些非生命的事物泛灵化,即认为它们是有生命的,而且想象自己能听懂它们的语言。[4]美国的罗恩菲尔德指出,创造性是人类先天所具有的本能,它能够帮我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儿童尚未学习如何去使用它以前,就懂得使用。[5]德国的第斯多惠也曾这样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给孩子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孩子的智慧。[6]儿童美术教育即是培养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最佳途径之一,幼儿创造力的空间是无限的,他会通过绘画作品表现出来。

(三)帮助成人了解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状态

幼儿的心理状态是我们最难以观察到的,由于幼儿天生的纯真,受外界干扰性小,可塑性、创造性强,因此,他们会在绘画作品中表现出自己愉悦欢乐、不满愤怒的情绪。快乐的情绪通常在作品里呈现的是自然流畅的线条和鲜艳亮丽的色彩,消极的情绪则表现为暗淡的色彩和紊乱粗犷的线条。不同阶段幼儿的心理状态虽然呈现不同的水平,但是在同一阶段也会参差不齐,因此,通过绘画作品的分析,可以了解幼儿认知发展的迟缓或是早熟,从而改进教学方案以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提高。[7]

二、3~6岁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绘画作品分析

(一)小班幼儿绘画作品分析

如图1,这四幅图画是选自小班第二学期美术活动的作品,由此可见小班幼儿的绘画是由简单的线条勾勒出来,表现为线条错乱,绘画题意不清。经过幼儿解释说明,他们画的主题是蒲公英,从左到右,从上至下第一幅是正在飞的蒲公英,第二幅、第三幅是风筝一样的蒲公英,最后一幅是长在地上的蒲公英。以上图画的主题表现符合陈鹤琴所说的涂鸦期呈现的错乱线条,这一时期的幼儿比较随意,根据自己的直觉经验去随意绘画。第一幅和第三幅图画是使用水彩笔,第二幅是既有水彩笔,也有铅笔绘画,最后一幅是用铅笔绘画,水彩笔涂色。可以看出,小班幼儿在绘画工具和色彩选择方面比较随意,在第一幅、第三幅和第四幅画中使用的颜色比较单一。

通过图1的绘画作品,可以分析出小班幼儿这一时期感知觉的发展现状。在视觉发展方面,小班幼儿能够学会分清各种基本颜色,如红色、蓝色、黄色、黑色等。对于色调相近的颜色,如红色和粉红,黄色和橘黄则容易混淆。除此之外,由于这一时期的幼儿心理发展还不健全,在感知、想象方面还没有发展完善,他们的想象没有预定目的,容易受当时周围环境和事物的影响,所以想象处于被动期,主题不稳定,而且喜欢夸大想象。如第一和第三幅画构图明显夸张,尤其第一幅画,幼儿用蓝色的水彩笔作画,整个空间几乎被填满,说明该幼儿的内心世界充满着有趣的事物。第二幅和第四幅画,是两个女孩画的,在轮廓构图方面比较接近,而且圆形的绘画比较完整。第一和第三幅画是两个男孩的作品,通过男女幼儿作品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小班女孩的小肌肉发展比男孩更好一些,在构图方面,女孩的绘画表现普遍比男孩更完善。

(二) 中班幼儿绘画作品分析

中班幼儿的认知发展比小班有所进步,开始认识到事物的空间排列,并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想象,排列事物之间关系。如图2,图中有太阳和花朵,花朵在太阳的照耀下才能绽放,因此,他画的太阳是在花朵的上面。其中,花朵的花瓣画得特别夸张,幼儿解释作品时说是因为天气太好了,花都笑开了。图中的两个蓝色圈圈是白云,虽然我们知道白云是白色的,可在该幼儿心里却是蓝色的,他说因为他看到的是蓝色的天空,从而看出幼儿思维是很直观的,图画也表现出幼儿愉悦的心情。这也符合象征期和定型期幼儿绘画发展的阶段特点,这一时期的幼儿添加了自己的想象,也有了空间构图的概念。随着幼儿小肌肉的发展,中班幼儿在线条画方面表现得比较自然流畅。图中,幼儿的线条开始有点复杂,但可以清晰地看出来线条的流畅性,整个作品完整而饱满,虽然空间排列不太合理,但整个图画的氛围是比较生动活泼的。

中班幼儿的精细动作得到增强,基本能将颜色涂在轮廓线以内。他们对色彩的敏感度更高,由于视觉和触觉的发展,颜色的选择也更为丰富,约有72%的中班幼儿会采用6~7种颜色,而且一般孩子喜欢暖色调,比如红、橙、黄等比较鲜艳的颜色。这也表明,孩子的内心是温暖且充满生气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班幼儿对人物造型的表现开始分化,如图2中人物出现躯干分化的造型,头、四肢、肚子、手足都完整的表现出来,五官表现较完整,呈现游戏的动态意图。据该幼儿讲述,这幅画是他与伙伴一起游戏的场景,由此可以看出中班幼儿的绘画结合了生活经验,不像小班幼儿的绘画作品夸张的想象体现得更多。总言之,中班幼儿心理发展更加成熟,直觉思维向形象思维发展,想象能力也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比较贴合生活实际。

(三)大班幼儿绘画作品分析

图3为大班幼儿的绘画作品,主要从人物表现、场景表现、空间构图、色彩表现等方面来分析大班幼儿绘画作品。首先,随着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大班幼儿对人物的特征都有一定的了解。他们表现的场景较中班幼儿更为丰富,通常以表现自己的生活场景为主,并多以花草树木、蓝天白云为背景。在大班幼儿儿眼中,太阳成为场景表现的必需品,因为这是幼儿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户外事物。随着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的发展,大班幼儿的空间构图能力也有所增强,图3表现了幼儿的一家:爸爸、妈妈和两个孩子,从图中可以看出爸爸在家庭中地位较高,他把爸爸画在前面,而且比例协调、构图合理,一家四口和谐地呈现在同一幅图中,營造出一种温馨的感觉。整幅图画的色彩比较亮丽鲜艳,幼儿直接用水彩笔作画,将人物的衣服涂成明亮的金黄色,该衣服的轮廓线用红色勾勒,表明该幼儿对色彩的应用不仅比较自如,而且涂色也比较均匀,细腻。这一时期的幼儿有一定的空间结构概念,图中空间排列比较合理,场景氛围比较柔和。图中幼儿一家的手都是扬起向上,脸上露着微笑。经幼儿解说是一家人户外游玩的场景,表现了幼儿的家庭和谐幸福。

三、提高3~6岁幼儿绘画表现能力的建议

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绘画表现形式在各个方面存在差异,年龄越大的幼儿,绘画表现形式越趋向复杂,这也符合幼儿认知水平发展的规律。尽管幼儿绘画发展阶段的划分在标准上有所不同,但幼儿绘画发展阶段呈现一致的顺序性。

(一)针对小班幼儿,教师应引导其提高观察能力

因为小班幼儿小肌肉发展不成熟及对事物的认知有限,所以在他们的绘画中线条错乱,让幼儿学会观察、认识事物是提高绘画表现能力的关键。美国艺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曾指出,幼儿的美术能力在十岁以前是随着认知的发展逐渐提高的。为了提高幼儿对事物的感知阈限,首先要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在绘画活动中,教师为幼儿创造观察的机会,使其掌握有效的观察方法,在游戏、娱乐中引导幼儿去探索、体会、感受,以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

(二)针对中班幼儿,教师应丰富教学方法

随着小肌肉和精细动作的发展,中班幼儿的绘画表现出线条自然流畅。在人物造型上,中班幼儿能够在作品中表现出完整躯干的人物造型,并能区分出男女性别特征。因此对中班幼儿的绘画指导,教师不仅要锻炼幼儿的动作发展能力,也需要引导幼儿对人物结构的认知。从绘画作品分析中发现,中班幼儿对色彩的应用比较灵活,教师需要对幼儿绘画色彩的应用更能符合所绘画作品特征。除此之外,提高幼儿绘画表现能力不仅要注重技能的训练,也要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有所创新,幼儿的发展具有差异性,一种教学方法并不适合所有孩子,教师需要根据每个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为提高他们的绘画技巧制定教学计划。教师在幼儿绘画教学中,应该理解幼儿创造的兴趣和表达的意图。体验创造的喜悦并不是艺术家的专利,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充满情趣,享受创造过程的美感。

(三)针对大班幼儿,教师应给予引导性的评价

随着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大班幼儿在绘画表现上更为成熟,比如在人物塑造上,不仅能够表现完整的人物形象,而且还能给人物外形增加不同的装饰,表现出更多的性别特征。在绘画场景上,由于幼儿积累的生活经验较丰富,所以在作品中也会布置不同的生活场景。虽然大班幼儿在绘画技能上得到一定的锻炼,但是为了进一步激发幼儿绘画创作的能力,教师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评价和引导。教师对幼儿的态度和评价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若评价有失偏颇,就会挫伤幼儿绘画的积极性。故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欣赏与评价:绘画作品是否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联系;绘画的颜料工具及绘画的技巧掌握的如何;作品表现是否具有想象性和创造性;作品是否反映了幼儿的认知水平。除了绘画活动之后对作品的赏析,教师也可以在绘画过程中给予引导性的评价,比如对幼儿的构图、主动性、创造性等方面给予及时的反馈。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全纳背景下中美残疾人教育的比较研究”(SWU1709242)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68.

[2] (美)苏珊·朗格著.情感与形式[M].刘大基等,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3] 王大根.儿童绘画—言语发展相关论[J].上海教育科研,1996,(4):45.

[4] Gardner H. Art Education and Human Development. Occasional Paper 3[J]. Art Education. 1989:73.

[5] (美)罗恩菲尔德著,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王育德,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236-240.

[6] 杨景芝.中国当代儿童绘画解析与教程[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6:93-97.

[7] 王大根.如何教授幼儿阶段的绘画[J].美术观察,2013,(6):58.

猜你喜欢
小班线条绘画
小班教学 有效交流
线条之美
如何在幼儿园小班开展区域活动
大可:把线条玩到极致
烧脑的线条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舞出线条之美
护理专业英语小班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