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胃饮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阴亏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8-04-12 08:20贾晓玮郭立中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8年7期
关键词:萎缩性胃炎证候

贾晓玮, 闫 良, 郭立中

(陕西省延安市中医医院, 1. 内二科; 2. 急诊科, 陕西 延安, 716000; 3. 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大师周仲瑛传承工作室, 江苏 南京, 210046)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或伴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1-2]。西医治疗本病主要采用抑制胃酸、促进胃肠动力、根除幽门螺杆菌等方法,但症状容易反复,治疗效果不理想。CAG属中医“胃痛”、“胃痞”、“痞满”等范畴,研究[3-4]认为CAG的核心病机为滞、瘀、虚,治疗需以辨证施治、补虚祛瘀为准则。滋胃饮为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的自拟方,临床主要用于中医胃阴亏虚证的治疗。本研究探讨滋胃饮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阴亏虚证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CAG西医诊断符合《内科学》[5]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标准,幽门螺杆菌检查呈阳性,胃镜检查为非化生性萎缩。CAG胃阴亏虚证的中医诊断参照《中西医结合内科学》[6]中的相关标准: 主症: ① 胃脘隐隐灼痛; ② 似饥而不欲食; ③ 胃脘嘈杂; ④ 口燥咽干; ⑤ 五心烦热; ⑥ 舌黯红少津,脉细数; 次症: ① 干呕、呃逆; ② 大便干结; ③ 小便短少; ④ 痞胀不舒; ⑤ 嗳气。纳入标准: ① 年龄18~50岁,性别不限; ② 胃部无其他器质性的病变; ③ 能配合完成6周的治疗方案; ④ 纳入研究前2周未采用其他影响本研究结果的药物。排除标准[7]: ① 不符合CAG中医及西医的诊断标准者; ② 有严重的基础疾病者; ③ 胃镜及病理检查显示胃黏膜伴有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者; ④对本研究所有药物过敏者; ⑤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⑥ 不能配合完成本研究者。选取2016年3月—2017年11月延安市中医院内科门诊确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阴亏虚证患者72例,其中4例患者因无法完成治疗而终止研究,最终共纳入研究者68例。

将68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3例和治疗组35例。治疗组中女17例,男18例,平均年龄(44.22±5.09)岁,平均病程(3.02±1.54)年。对照组中女16例,男17例,平均年龄(43.13±5.55)岁,平均病程(3.33±1.46)年。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所有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内容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给予西药治疗,其中阿莫西林胶囊[生产厂家: 中诺药业(石家庄)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 H13023964; 规格: 0.25 g×24粒; 生产批号: 254160360] 1 g/次, 2次/d; 克拉霉素缓释片(生产厂家: 莱阳市江波制药有限责任公司; 国药准字: H20052746; 规格: 0.5 g×4片; 生产批号1703221) 0.5 g/次, 2次/d; 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生产厂家: 山东罗欣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 H20033444; 规格: 20 mg×21粒; 生产批号: 617025027) 20 mg/次, 2次/d; 枸橼酸铋钾胶囊(生产厂家: 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 国药准字: H10920098; 规格: 0.3 g×40粒; 生产批号: 160501) 1粒/次, 4次/d。上述药物服用14 d后给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维持治疗, 20 mg/次, 1次/d, 总疗程为6周。

治疗组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中药滋胃饮。组方为: 乌梅肉6 g, 炒白芍10 g, 炙甘草3 g, 北沙参10 g, 大麦冬10 g, 金钗石斛10 g, 丹参10 g, 炙鸡内金5 g, 生麦芽10 g, 玫瑰花3 g。将上述诸药放入容器内,加冷水浸过药面,静置15 min后煎煮,煮沸后改用微火再煎20 min。滤取药液约300 mL, 每日分2次于饭后服用, 150 mL/次,疗程为6周。

1.3 评价指标

1.3.1临床疗效评价: 临床疗效评定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8]中相关标准制定,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痊愈: 症状、体征消失,胃镜复查胃黏膜慢性炎症好转达轻度,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腺体萎缩恢复正常或消失; 显效: 症状、体征消失,胃镜复查胃黏膜慢性炎症好转,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腺体萎缩减轻2个等级; 有效: 症状、体征减轻,胃镜复查黏膜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慢性炎症减轻1个等级以上; 无效: 治疗后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以痊愈+显效+有效计算总有效率。

1.3.2中医证候积分评价: 评价分为主要中医症状和次要中医症状2个方面。主要的中医症状: 胃脘隐痛、反酸烧心、食后脘闷、纳呆少食4个方面; 次要的中医症状: 恶心呕吐、身倦乏力、便溏腹泻3个方面。主要的中医症状分为4个等级,计分依次为无症状0分、症状较轻2分、症状为中度4分、症状较重6分。次要的中医症状也分为4个等级,计分依次为无症状0分、症状较轻1分、症状为中度2分、症状较重3分。

1.3.3胃黏膜组织病理评分: 参照新悉尼系统评分法[9]中评分标准,评价内容包括胃黏膜炎症、炎症活动度、腺体减少或萎缩3个方面,分为4个等级,计分依次为无0分、轻度1分、中度2分和重度3分。

1.3.4胃黏膜炎症指标及免疫功能指标评价: 胃黏膜炎症指标包括白介素-11(IL-11)、白介素-12(IL-12)、C反应蛋白(CRP)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1、IL-12、TNF-α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CRP检测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胃黏膜免疫功能指标包括CD4+、CD8+和CD4+/CD8+。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如中医证候积分、胃黏膜组织病理评分、胃黏膜炎症指标及免疫功能指标等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 计数资料如临床疗效采用[n(%)]表示,行χ2检验。设定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2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76%(P<0.05)。同时,治疗组治愈率、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无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 2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治疗6周, 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 且治疗组主要中医症状积分如胃脘隐痛、食后脘闷、纳呆少食和次要中医症状积分如恶心呕吐及总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

与治疗前比较,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2组治疗前后胃黏膜组织病理评分

治疗前, 2组患者胃黏膜组织病理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治疗6周, 2组胃黏膜组织病理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 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胃黏膜组织病理评分比较 分

与治疗前比较,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4 2组治疗前后胃黏膜炎症指标及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 2组胃黏膜炎症指标IL-11、IL-12、CRP及TNF-α水平和免疫功能指标CD4+、CD8+、CD4+/CD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6周, 2组上述各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 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2组治疗前后胃黏膜炎症指标及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 论

胃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炎症,研究[10-11]显示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可能与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腺癌以及原发性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胃B细胞淋巴瘤有因果关系。临床上常将萎缩性胃炎称为慢性萎缩性胃炎(CAG), 该病主要是因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全胃炎逐渐破坏了胃的泌酸功能和胃窦腺体,最终导致萎缩。该病的功能变化首先表现为胃酸过少,部分患者可表现为无胃酸,这种胃环境打破了幽门螺旋杆菌的独特生态地位,导致其他细菌的过度繁殖,幽门螺旋杆菌最终从萎缩、肠化和胃酸过少的胃中消失。

目前,西医治疗CAG的主要方法包括弱酸治疗、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抑制胆汁反流和改善胃动力、增加胃黏膜营养等对症疗法,但疗效尚不满意,患者易复发。中医将CAG纳入“胃脘痛”、“嘈杂”、“呃逆”、“痞满”等范畴,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重在辨证施治,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表现及特点进行分型,目前常见的类型有脾胃虚寒夹瘀型、肝胃不和致气滞血瘀型、脾胃湿热夹瘀型和胃阴亏虚夹瘀型[12-13]。中医理论认为,胃的生理特性为喜润恶燥,胃得滋养、润泽才能维持正常的通降。《临证指南医案》[14]曰: “太阴湿土,得阳始运; 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胃阴亏虚型CAG患者常表现为胃脘隐痛或灼痛,不思饮食,舌红少津,或有裂纹,甚者舌如镜面[15-17]。本研究所选滋胃饮乃是周仲瑛教授在中医辨证胃阴耗伤重症基础上的自拟方,常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中晚期的治疗。本方虽为胃阴亏虚而设,但本方并不是甘寒滋阴药物的简单堆积,而是巧妙地运用了“酸甘化阴”的中医理论,达到滋阴而不伤阳的效果。本方中乌梅肉、炒白芍均味酸,甘草甘平,酸甘化阴; 北沙参、石斛、大麦冬均为甘寒之品,归胃经,益胃滋阴; 生麦芽、炙鸡金消食健胃; 久病入络且虚营血滞,取丹参养营活血; 玫瑰花疏肝解郁,醒脾和胃,在众多的理气药中,周老独选玫瑰花3 g, 用量轻灵,其原因在于玫瑰花芳香行气,温而不燥,理气而不伤胃阴。这点与《本草正义》中“玫瑰花,香气最浓,清而不浊,和而不猛,柔肝醒胃,流气活血,宣通窒滞而绝无辛温刚燥之弊”有异曲同工之妙。全方配伍动静结合,滋阴而不壅滞,理气而不伤阴,用药精当。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29%,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76%(P<0.05)。同时,治疗组治愈率、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无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 2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治疗6周, 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 且治疗组主要中医症状积分如胃脘隐痛、食后脘闷、纳呆少食和次要中医症状积分如恶心呕吐及总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 2组患者胃黏膜组织病理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治疗6周, 2组胃黏膜组织病理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 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 2组胃黏膜炎症指标IL-11、IL-12、CRP及TNF-α水平和免疫功能指标CD4+、CD8+、CD4+/CD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6周, 2组上述各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 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滋胃饮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阴亏虚证患者疗效显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胃黏膜炎症反应程度,增强胃黏膜免疫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陆再英, 钟南山. 内科学[M]. 7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1.

[2] 凌锡森, 王行宽, 陈大舜.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5: 321.

[3] 邱志洁, 伊春锦, 李新民, 等. 一贯煎加减对慢性萎缩性胃炎IL-12和TNF-α的影响[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2, 18(11): 248-250.

[4] 刘跃平, 柳茂森, 朱临江, 等.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免疫相关指标变化研究[J].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17, 18(1): 39-43.

[5] 李学军, 吴婧, 陈亮亮, 等. 脾胃培源方对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理化指标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16, 24(6): 541-544.

[6]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J]. 胃肠病学, 2013, 18(1): 24-31.

[7] 杨沈秋, 张禹, 潘祥宾, 等. 养胃散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阴不足证疗效观察[J]. 中医药学报, 2012, 40(3): 164-165.

[8] 王华龙. 香砂养胃丸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 IL-8、IL-11及TNF-α水平的影响[J]. 北方药学, 2017, 14(7): 33-34.

[9] Hwang Y J, Kim N, Lee H S, et al. Reversibility of atrophic gastritis and intestinal metaplasia after Helicobacter pylori eradication - a prospective study for up to 10 years[J]. 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17: Epub ahead of print.

[10]魏玮, 杨洋. 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治现状及中医药治疗优势[J]. 中医杂志, 2016, 57(1): 36-40.

[11]Gan D, Xu A, Du H, et al. Chinese Classical Formula Sijunzi Decoction and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Evidence for Treatment Approach[J]. 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 2017(2017): 9012929.

[12]董兵轮, 杜明. 养胃配方颗粒组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炎症指标及中医症状积分影响[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 19(5): 183-185.

[13]李明. 慢性胃炎和胃癌患者血清CRP、IL-32水平及其意义[D]. 青海大学, 2014.

[14]石磊. 《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治法特点探讨[J]. 中医学报, 2010, 25(146): 167-168.

[15]周萍, 周滢. 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分型论治的研究[J]. 辽宁中医杂志, 2012, 39(9): 1739-1740.

[16]吕涛, 刘皓, 魏睦新. 益生菌联合化痰消瘀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及对脂质过氧化损伤指标的影响[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 26(21): 2281-2283, 2297.

[17]金菲.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C反应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J]. 医药前沿, 2013(19): 182-182.

猜你喜欢
萎缩性胃炎证候
肥胖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容易导致慢性胃炎的六件事要知道
猪萎缩性鼻炎的防治
60例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昆明地区儿童OSAHS中医证候聚类分析
慢性胃炎中医临床治疗之我见
基底节区出血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
辨证治疗慢性胃炎65例
萎胃汤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6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