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粘度联合夯实技术在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8-04-12 08:20杭海峰汤新兵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8年7期
关键词:压缩性成形术椎体

杭海峰, 汤新兵, 于 健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 骨科, 江苏 扬州, 225200)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 常发生于胸腰椎,保守治疗需要长时间卧床,易致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褥疮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患者死亡。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1]是通过小切口将特制的手术器械放置在患者压缩骨折的部位,通过球囊扩张将脊柱压缩部位撑开而达到部分复位或完全复位,然后注入骨水泥,使被压缩的椎体得以加固,从而达到迅速止痛的效果。PKP对患者身体条件要求低,操作简单、创伤小,且止痛见效快,可早期下床,但其相应的并发症如骨水泥渗漏、脊髓直接损伤等[2-3]也对疗效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学者[4-5]通过改良手术方式和手术器械来减少这些不良情况的发生。本研究比较传统的PKP技术和高粘度骨水泥联合夯实技术应用于PKP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8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且满足以下条件: ① 患者年龄均大于55岁; ② 确诊均为胸段单椎压缩性骨折,且无脊髓或神经根受损或受压的症状和体征, CT检查示压缩椎体后壁无明显破损,椎体塌陷程度均不低过45%; ③ 患者骨密度检查均提示骨质疏松; ④ 持续腰背部疼痛、活动受限; ⑤ 经其他治疗(药物、物理治疗等)疼痛无明显改善; ⑥ 无感染、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等手术禁忌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将采用高粘度骨水泥联合夯实技术应用于PKP患者设为改良PKP组,采用传统PKP术者设为传统PKP组。传统PKP组40例,其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68.2±5.7)岁,椎体塌陷程度(52.3±7.8)%; 改良PKP组40例,其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70.9±7.2)岁,椎体塌陷程度(48.3±9.3)%。2组患者性别、年龄、椎体塌陷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手术方法

传统PKP组: 患者取俯卧位,胸部及髂部垫枕使腹部悬空,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单,麻醉方式均采用局部浸润麻醉,使用双台C形臂X线机定位骨折椎体节段的正侧位,进行穿刺时进针点位于椎弓根投影“眼睛”的外侧缘,左侧约10点位置,右侧约2点位置,穿刺轴与矢状面角度为10~15, 当正位X线透视显示针尖抵达椎弓根内侧缘时,必须行侧位X线透视确认针尖已超过椎体后缘,穿刺深度达椎体前1/4处透视示位置良好后,沿导针打入工作套管,再沿工作套管置入球囊扩张系统,透视下扩张球囊,撑开压缩的椎体,在骨水泥处于“稀薄期”刚转为“黏稠期”时开始推注,根据骨水泥在椎体内扩散速度,不断调整推注速度。当骨水泥到达椎体后方或椎体外(椎间盘或椎旁静脉)时,停止推注。

改良PKP组: 穿刺途径和操作方法与PKP组相同。当PKP操作完成后,在骨水泥尚未硬化前(面团期)开始推注,推注前半部分骨水泥后,用推杆推压夯实前方骨水泥,使骨水泥进一步充分填充前方腔隙,然后再将后半部分骨水泥推注入内,骨水泥靠近椎体后壁时即停止注入,用推杆再次推压夯实骨水泥,使后方腔隙充分填充,至凝固化。患者术后平卧,监测生命体征,术后1~2 d后下床活动,腰围保护6周,术后继续抗骨质疏松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 2组患者术中手术时间、骨水泥灌注量、骨水泥渗漏发生率、相邻椎体再骨折、术后伤椎高度增加(术后1周摄片1∶1比例,术后1周恢复的伤椎前缘高度-术前伤椎前缘高度)、术后12个月伤椎高度丢失(术后12个月摄片1∶1, 术后1周伤椎恢复的前缘高度-术后12个月伤椎前缘高度)、手术前后伤椎椎体楔变角度、VAS疼痛评分[6-7]、ODI脊柱评分[8](VAS及ODI评分均于术后3个月时评分)等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年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术后伤椎高度增加、术后12个月伤椎高度丢失、手术前后伤椎矢状面椎体楔变角度、VAS及ODI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均数的t检验; 两组性别分布、骨水泥渗漏率和末次随访相邻椎体再骨折比较采用校正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患者术后均获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改良PKP组注入的骨水泥量显著多于传统PKP组(P<0.05), 而2组手术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改良PKP组发生骨水泥渗漏2例,显著少于传统PKP组的8例(P<0.05)。改良PKP组相邻椎体再骨折10例,与传统PKP组的7例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2组手术前VAS、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手术后, 2组VAS、ODI均较手术前显著改善(P<0.05), 但2组手术后VAS、ODI比较仍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改良PKP组术后伤椎高度增加显著高于传统PKP组(P<0.05), 术后12个月伤椎高度丢失显著低于传统PKP组(P<0.05), 而2组术前伤椎前缘高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组椎体楔变角度比较,术前椎体楔变角度无显著差异(P>0.05), 2组术后椎体楔变角度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 且改良PKP组显著低于传统PKP组(P<0.05)。见表3。

表1 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骨水泥灌注量、水泥渗漏率、相邻椎体再骨折的比较

与传统PKP组比较, *P<0.05。

表2 2组患者手术前后VAS、ODI评分比较

与手术前比较,*P<0.05。

表3 2组手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变化及椎体楔变角度的比较

与传统PKP组比较, *P<0.05; 与术前椎体楔变角度比较, #P<0.05。

3 讨 论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是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常见并发症,以往多采用卧硬板床休息、止痛、手法复位等保守治疗,但易导致诸多并发症。1987年Glibert等[9]首次报道了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椎体血管瘤取得满意疗效,之后PVP逐渐应用于OVCF的治疗,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是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改良与发展。杨占辉等[5]通过改良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将骨水泥留置至椎弓根内,尾端至椎弓根后1/3或外皮层,可恢复椎体高度,缓解患者疼痛和提高活动功能,使远期椎体高度再丢失率较小,椎体再骨折发生率低,且未增加手术时间、手术难度和风险。王静成等[10]通过改良亦得到了较好的结果。本科采用高粘度联合夯实技术应用于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临床分析中发现,本科改良后的PKP对减少后期病椎高度丢失有一定作用,同时也降低了术中骨水泥渗漏,不增加手术时间,不增加相邻椎体再骨折发生率。

运用高粘度联合夯实技术应用于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压缩的病椎通过球囊扩张,恢复病椎高度,高粘度骨水泥减少了其流动性,同时在高清C臂机透视下,故有效降低了骨水泥的渗漏率,术中通过前半部分通过推杆夯实作用,使骨水泥更能充分填充球囊扩张后的腔隙

及骨折间隙,后半部分第二次推杆夯作用,使骨水泥在病椎中央间隙中更能充分填充,术后CT检查不存在未填充间隙,充分的骨水泥填充加强其坚固的支撑作用,对恢复伤椎高度、改善椎体楔变角度以及后期病椎高度丢失有一定作用。通过对比传统PKP, 高粘度联合夯实技术应用于PKP组中骨水泥的渗漏率低,椎体高度恢复增加、后期椎体高度丢失率下降,与传统PKP有显著差异,在手术时间,相邻椎体再骨折发生, VAS和ODI评分方面无明显差异。

综上所述,运用高粘度联合夯实技术应用于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均可恢复椎体高度,缓解患者疼痛和提高活动功能。但运用高粘度联合夯实技术的骨水泥渗漏率更低,术后远期椎体高度再丢失率较小,且未增加手术时间、手术难度和风险,不增加费用,是治疗OVCF患者的有效方法。

[1] Lieberman I H, Dudeney S. Initial outcome and efficacy of "kyphoplasty" in the treatment of painful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J]. Spine (Phila Pa 1976), 2001, 26(14): 1631-1638.

[2] 杨惠林, 李茂, 王根林, 等.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骨水泥渗漏相关问题[J]. 中华创伤杂志, 2015, 20(5): 377-378.

[3] 李庆龙, 吴爱悯, 倪文飞, 等.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常见并发症分析[J]. 中国正骨, 2014, 26(3): 40-43.

[4] 王德鑫, 孙方贵, 王毅, 等. 改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工作通道控制球囊扩张方向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5, 25(4): 338-343.

[5] 杨占辉, 沈惠良, 史宏伟, 等. 改良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疗效[J]. 中华创伤杂志, 2016, 32(4): 313-319.

[6] 严广斌. 视觉模拟评分法[J].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 电子版, 2014, 8(2): 34-34.

[7] Chang X, Lv Y F. Vertebroplasty versus kyphoplasty in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a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comparative studies[J]. Int Orthop, 2015, 39(3): 491-500.

[8] Omidi-Kashani F, Hasankhani E G.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in symptomatic hemangioma versus osteoporotic compression fracture[J]. Indian J Orthop, 2013, 47(3): 234-237.

[9] Galibert P, Deramond H. Preliminary note on the treatment of vertebral angioma by percutaneous acrylic vertebroplasty[J]. Neurochirurgie, 1987, 33(2): 166-178.

[10]王静成, 刘振东, 杨建东, 等. 改良经皮椎体成形术在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中的应用[J].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2, 14(3): 216-219.

猜你喜欢
压缩性成形术椎体
核素骨显像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诊断价值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提防痛性瘫痪——椎体压缩性骨折
PKP在老年人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CT引导下椎体成形术骨水泥渗漏的控制策略探讨
椎体内裂隙样变对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骨折疗效的影响
Snodgrass尿道成形术治疗尿道下裂效果探讨
改良导尿管在尿道成形术患儿中的应用
复方骨肽注射液配合仙灵骨葆治疗老年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40例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并发症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