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变量思维:学生代数思维的符号启蒙

2018-04-12 09:20许旭红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数学教学

许旭红

摘 要:作为“算术思维”和“代数思维”的中介,“准变量思维”能够对学生进行积极的符号启蒙。教学中,教师要展开符号孕育、符号播种、符号创造,激活学生准变量思维的生发点、生长点和生成点。

关键词:数学教学;准变量思维;代数素养

作为算术思维和代数思维的中介,“准变量思维”是学生跨越“算术思维”与“代数思维”的桥梁和纽带。“算术思维”是一种程序性思维;“代数思维”是一种关系性思维。小学数学更倾向于算术思维,初中数学更倾向于代数思维。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培育学生的“准变量思维”,促进学生从“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的有效联结与过渡。教师应充分发掘小学数学中的代数特性,激活符号的生长因子,精心呵护、扶植学生的“准变量思维”。

一、符号孕育,激活“准变量思维”的生发点

“准变量思维”是学生代数思维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它的对象是“准变量表达式”“准代数关系或结构”和“准符号化表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发掘培育学生“准变量思维”的载体,可以从教材中发掘,可以从生活中发掘。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运用 “代数的耳朵与眼睛”来思考算术及其问题,积极挖掘蕴含其中的“代数思维的萌芽”。

例如,教学“十几减9”(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在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探究了“算法”(如“破十法”“平十法”“算减想加法”等)后,笔者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重点引导学生进行算法优化。学生体验到“破十法”易于理解、“平十法”非常巧妙、“算减想加法”非常快捷。如在教学“平十法”(计算:13-9)时,引导学生感知数字、分析数字,关注数字之间的关系。“9可以分成几和几呢?”学生很快说出了“9的分与合”。“为什么9可以进行这么多的分与合,但我们偏偏将9分成‘3+6呢?”此时,学生已经开始从结构上、关系上关注数字之间的关系。有学生说,因为13个位上的数字是3,所以要将9分成3+6。笔者适时追问:“14减9呢?15减9呢?16减9呢?”“平十是什么意思?”由此,学生深度理解了“13-9=13-3-6=10-6=4”。在这种关系启蒙中,有学生生发出了这样的算法:老师,我想是不是还可以这样算,13减9相当于14减10;14减9相当于15减10;15减9相当于16减10;……在深度交流中,有学生发现,减数加几,被减数就加几,差就不变;有学生发现,减少要凑成10,只有这样才方便计算;有学生说,被减数加几,减数就加几,前面加的数和后面加的数相减等于0,所以差不变;……应该说,学生在探究、交流的过程中形成了对减法运算的本质理解,同时发展了他们的准变量思维。

所谓“符号意识”,是指一种主动使用符号的心理倾向。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研究符号形成的发生机制,让学生理解符号。从“等于号”开始,渗透符号的使用规则和结构特点。为学生理解符号、科学地运用符号做好积极的准备。要积极发掘教学资源,激活学生“准变量思维”的生发因子,捕捉学生数学思考过程中的“代数思维的萌芽”。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是由低级向高级逐步演变的过程,尽管不存在绝对的“线性关系”,但教师既可以展现数学中的“算术程序或步骤”,又可以展现“代数关系或结构”。

二、符号播种,培育“准变量思维”的生长点

英国著名数理逻辑学家罗素说:“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的确,作为数学的代数学,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数学符号化。教学中,教师要播种符号的种子,激活学生“准变量思维”的生长因子。学生符号意识的生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缓慢的生长过程,必须经历从“表象认识”到“符号表征”再到“符号化”的过程,这是一个符号萌芽、开花、結果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切入符号的生成点、生长点和生发点。

例如,教学《间隔排列》(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首先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兔子蘑菇”“夹子手帕”“木桩篱笆”之间的关系,学生纷纷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如有学生说,兔子和蘑菇是一个隔着一个排列的;有学生说,兔子比蘑菇的个数多一个;还有学生说,这些排列的规律是一样的;……应该说,学生的表述既有对单一间隔现象的表述,也有对整体间隔现象的表述;既有对事物的真实描述,也有对事物之间关系的表述。如何让学生的文字语言升华为图形语言、符号语言?如何让学生经历“形象(主题图)——表象(文字、图形表述)——抽象(符号表述)的符号化全过程?教学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现象,建构“代数雏形”。当学生抽象出“ABAB……A”后,笔者给学生多搭一级台阶,“A和B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学生一开始还是如文字表述的那样,“A比B多一个,B比A少一个”等。“如何更简洁地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呢?”“A和什么相等呢?”在笔者的启发下,学生逐渐进行符号转换,建构出等式:A=B+1,B=A-1。在这种逐步符号化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更多的代数体验和感悟。

著名语言学家皮埃尔·吉罗说:“我们生活在符号的世界之中。”而荷兰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也曾这样说,“与其说是学习数学,毋宁说是学习数学化;与其说是学习公理,毋宁说是学习公理化;与其说是学习形式,毋宁说是学习形式化”。让学生经历数学符号的萌芽、生长、发育过程,能够帮助学生完成从“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的过渡。如此,学生能够用“代数的眼睛”看待社会生活现象或者数学问题,能够用“代数的大脑”思考问题,能够用“代数的语言”交流、表达问题。

三、符号创造,形成“准变量思维”的生成点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符号的使用是学生表达数学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分析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在问题解决中形成学生的“准变量思维”;在符号的生成、模塑和被使用中,学生能够用数学的方式把握数量关系,甚至能够建构数学模型。

例如,在小学低年级学段,学生常常遭遇“等量代换”“天平平衡”等问题,这一类问题是培育学生准变量思维的绝佳载体。如“2头牛相当于6只猪的质量;1只猪相当于3只羊的质量;1头牛相当于几只羊的质量?”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天平”来思考,因为用天平来思考是直观的,能够将抽象的数学问题感性化。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画出“示意图”,借助示意图助推学生的数学理解。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主创造符号,表征牛、猪、羊之间的关系。这样,将复杂的数量关系简约化,便于学生的问题解决。如有学生用☆代表牛,用△代表猪,用○代表羊。于是,错综复杂的题目变得一目了然:2☆=6△,1△=3○,即1☆=3△,1△=3○,所以1☆=9○。学生创造的符号富有童趣,能够帮助其进行数学思考,还能帮助其简单地观察、分析、推理。这种对课程资源的开掘,能够形成学生“准变量思维”的生成点,这对形成学生的符号化思维十分有益。

再比如,在学生初步比较数的大小时,教师不应采用“告诉”的方式向学生介绍符号,而应让学生主动创造符号。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理解“>”“<”中的开口含义、方向含义,才能理解“=”所表示的数学内涵,渗透数学的对应思想,帮助学生建立“同样多”“比谁多”“比谁少”的意识。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让学生创生符号,能够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符号在数学学习中的价值,感受到数学符号的优越性及其意义。

数学学科的特质就是形式化、符号化,每一个概念或关系都有确定的符号表示。对学生早期的准变量意识的启蒙,有助于学生跨越算术思维与代数思维之间的鸿沟,有助于弥合算术、代数之间的人为割裂,促进算术数学与代数数学的自然衔接。很多时候,一个问题的解决既可以借助算术,也可以借助代数。对算术中隐含的代数关系、结构的识别、运用与创造,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德国著名数学家莱布尼茨说:“符号的巧妙和符号的艺术,是人们绝妙的助手,因为它们使思考工作得到节约。在这里它以惊人的形式节省了思维。”培养学生的代数思维需要早期孕伏,需要“准变量思维”的积极启蒙。作为教师,应当积极捕捉恰当的内容,寻找恰当的时机,选择恰当的方式展开。同时,教学应当尽可能贴合学生的实际,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耐心、细致和持久的指导,让学生能够理解数学符号、表达数学符号、运用数学符号、创造数学符号!

猜你喜欢
数学教学
计算机支持小学数学知识建构的研究
践行生活化原则,优化初中数学教学
思维导图软件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小学中段学生数学应用题教学方式解析
探究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数学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