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的视角谈高校普通生群体管理的困境及应对策略

2018-04-12 04:29马春艳
东方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心理学后进生

马春艳

摘要:普通生群体问题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困难问题之一,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心理学的视角,对当前存在的普通生群体管理的困境进行了探究,并提出相应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普通生群体;管理心理学

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着一些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比如对毕业年级学生的管理问题、对普通生群体的管理问题等,本文所探究的主要是针对普通生群体的管理问题。有关研究发现,普通生群体的外在表现特征主要是:学习目标不明,进取心不强;个性特征模糊,团队精神薄弱;好幻想但不付诸实践;盲从心理强。这些特征是极大的隐患,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普通生群体管理困境背后的成因

高校扩招以来,高校在校生人数越来越多,而普通生群体的管理问题实际上是由高校管理工作中传统的“刚性”管理造成,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忽视普通生群体的需求,过度重视优等生和后进生的需求。

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采用“抓两头,带中间”的做法。这一典型模式把工作重心放在了优等生和后进生上,忽视了中间群体的需求,造成普通生心理需求的失衡。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而动机则决定于需求,需求是人产生行为的原动力,是个体行为的起点和基础,需求如果得到满足,个体就会产生一种自豪感、愉悦感和激励的力量,学习或工作就会更加积极,反之,则会产生消极行为。普通生心理需求若长期得不到重视与满足,可能会引发一些不良影响,甚至会产生学校教育中的“蝴蝶效应”,如刘海洋泼熊事件、马加爵杀人事件等,这些影响会使学生管理工作变得很被动。

(二)、奖优罚劣工作机制显失公平,难以惠及普通群体。

奖优罚劣机制的重点是针对优等生和后进生,在评优评奖时,一般只惠及优等生,而惩罚时,大多只针对后进生,处于中间层次的普通生群体往往被忽视,这一工作机制显失公平。公平理论认为,人能否受到激励,不但取决于他们自己得到了什么,而且还取决于他们看到别人得到了什么。人们总是通过比较,全面衡量自己付出的代价与报酬是否相当,从而产生公平与不公平的感觉。作为被忽视的普通学生群体,在无法获得公平待遇时可能会产生不良心理情绪,逐渐缺乏对群体的归属感,变得缺乏进取心和积极性,给学校管理工作带来巨大的隐患。

(三)、学生管理者缺乏对普通生群体的期望目标引导。

由于当前高校学生管理者精力有限,尚不能对所有学生的期望目标进行正确引导,而大多数普通生对其期望目标往往处于不明确状态,不能清晰地认识自己的能力,加上日常平平的表现,他们很容易丧失对生活与学习的兴趣。普通生群体期望目标的不明确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高校学生管理经费不足,尚不能满足按国家教育部所要求的1:200的比例足额配备专职辅导员,使学生工作显得力不从心;另一方面,普通生群体长期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已经习惯于满足现状,对期望目标的实现也显得较为被动。

二、普通生群体管理困境的应对策略

基于上述对普通生群体管理困境形成原因的分析,本文强调普通生群体建立合理明确的期望目标,进行真实信息的有效沟通,满足其高级需求,以增強其对学校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一)、建立合理明确的期望目标

从普通生群体的角度看,普通生是群体概念,而不是个体概念,其需求会因个体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若要满足这一群体的需求,首先要对普通生群体的需求进行调查,深入到他们当中去,采取多种方式,了解他们需要什么,再对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对普通生群体进行科学的引导。针对普通生群体期望目标不明确的现状,有必要帮助其设计科学的职业规划,将其现在的学习和以后的职业发展有机结合,让其对生活充满信心,使其能够积极地行动起来。高校有必要建立与完善一系列制度,如将招生就业,学生评优评先、奖勤助贷等政策与信息公布在官方网站上供所有学生参阅,并做到实施过程中公开、公平、公正。

(二)、建立高校与普通生群体之间相互信任与有效的沟通机制

沟通是有效管理的重要途径和关键条件。信任与沟通是双向的,一方面,高校需要了解普通生群体的需求与期望,听取他们的建议,并及时传递相关信息;另一方面,普通生群体也要了解当前高校的发展状况与所面临的问题。最为关键的是两者要以平等的姿态进行沟通,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开一系列座谈会,可以公开学院领导及辅导员的手机号、QQ号、微博地址,使学生以多种形式表达内心的想法。我校将学生纳入勤工助学、辅导员助理的做法值得推广,让学生亲身体会管理者的难处,只有做到换位思考,相互理解,及时沟通,才能达到真正的彼此信任。

(三)、建立“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

管理心理学强调“柔性”管理,而不能像传统管理方式那样仅仅通过“硬性”管理来约束人的行为。“以人为本”就是建立在认为人性本善的基础之上提出来的,因此,高校在制定与完善相关制度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学生为本,以普通生为本,设计出合理的、公平的激励制度,如扩大奖学金的覆盖面,使更多的普通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可以获得奖学金,让普通生明白自己并不是被忽略的群体,学校并未放弃自己,自己也需要积极的行动起来。

总之,高校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明确学生的期望目标,建立符合普通生群体特点的激励机制,才能使普通生群体免于边缘化,达到全面育人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苏国柱.普通生群体应进入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视线[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05).

[2]愈文钊.管理心理学[M].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0:1.

[3]周妙群.管理心理学[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76.

[4] 王重鸣.管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34.

[5]谢敏.学生管理中“三不管地带”的原因分析与预防对策[J].浙江万里学院,2007:06.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心理学后进生
“没有用”的心理学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百年党史”学习满意度与行为意向研究
教育部开通高校学生资助热线
浅谈转变“后进生”
转化后进生的策略
严惩诱骗高校学生参与传销的组织者
跟踪导练(二)5
转化数学后进生的四个途径
基于三元交互理论的高校学生创业风险控制策略研究
如何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