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与发展思考

2018-04-13 06:55赵梁锟
农民致富之友 2018年5期
关键词:陆良县乡镇企业务工人员

赵梁锟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开始从农业劳动中脱离出来,从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工作。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促进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如当地经济环境,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农民工就业环境等。因此,本文结合云南省陆良县的实际,分析如何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也受到广泛重视。以陆良县为例,陆良县位于云南省东部,其中农业人口占较大比重。近年来陆良县工农业总产值不断上升,地方政府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也给予高度重视,通过加强领导、细化责任,该项工作已被列入年底考核的内容之一。陆良县以春季集中统一劳务输出为重点,县人社局、工会、妇联、团委及各乡(镇)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积极开展工作,组织劳务招聘会,为剩余劳动力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县内、县外输送了大批劳动力。为提高农民就业能力,陆良县进一步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使大批农民工掌握了专业操作技能。同时陆良县还设立农村劳动力创业扶持资金,如小额担保贷款,以带动多种形式的就业发展。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

尽管近年来陆良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但制约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诸多因素也不容忽视。

第一,制度上的约束。随着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大型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开始进入城镇工作,但户籍制度、土地流转制度等问题也更加突出。我国现有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下,农民进城务工往往不能获得城市户口,相应的社会保障不平等,如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别很大。同时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土地耕种条件随之发生变化,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认为土地是其生活支柱,因而不愿放弃所拥有的土地,一旦放弃将可能遭受经济损失。

第二,文化教育水平不高。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受教育水平偏低,剩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也必然面临技术、文化上的困境。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文化基础、技术水平要求相对较高,但从陆良县的经济环境来看,其位置远离经济辐射圈,贫困人口多,农村劳动力大专以上学历占据很小比重,青年劳动力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因而在劳动力转移中只能选择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难以进入高层次产业。

第三,乡镇企业容纳能力不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可以进入县内、县外以及省外的企业从事工作,但现有乡镇企业的容纳能力也是一项重要的制约因素。陆良县当地缺少大型企业,不少乡镇企业的发展正处于瓶颈期,经济效益不佳,难以接纳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县外、省外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领域,其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矛盾尤为突出。

第四,就业环境不佳。农村劳动力长期以来从事农业活动,自身缺乏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在劳动力转移中主要选择重体力工作,如建筑、搬运、修理等,工作条件非常艰苦,且工作强度大。而用人单位为了降低成本,常常不能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健全的社会保险保障,农民工生活居住条件差,流动性大,这种情况无论是在陆良县内还是县外都并不少见。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发展思考

针对当前工作中的問题,我国应制定一系列的发展政策,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有力的支持。

第一,加速相关制度改革。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有着紧密的关联,解决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首先应从制度上的变革开始,加快二元户籍制度改革,并健全土地流转制度。户籍制度改革应降低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安家落户的门槛,进一步消除城市和农村户口间的差异,统一就业政策,例如借鉴国际经验,按照居住地进行户口的划分,促进城市与农村一体化发展。同时我国应打破原有的土地政策,允许属于农民自己的耕地在市场中流动,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

第二,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水平。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越高,寻求就业的路径相应越多,所以政府应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加大教育发展力度,让更多人获得教育和培训机会。一方面,政府要扩大基础教育的覆盖范围,通过增加教师数量、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使广大农村适龄人口接受基础教育。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更要结合本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求,开展多元化的就业培训活动,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第三,引导乡镇企业发展。乡镇企业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增强乡镇企业的容纳能力,可以使更多的农村人口获得就业机会。因此,政府应结合地区实际,统筹城乡发展,创造有利于乡镇企业成长的环境。例如陆良县农副产品加工业、旅游业、商贸服务业等可挖掘本地优势,政府应加强产业规划,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并做好相关配套服务,培育地方特色产业,从而带动剩余劳动力转移。

第四,改善就业环境。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需要具备更加公平、有序、开放的环境,使农民工的切身利益得到保障。政府应设立专门的机构或部门,加强对剩余劳动力流动的管理和指导,重视劳动力市场信息的收集、分析和预测,避免农民工就业的盲目性,并为农民工维权提供支持和帮助。同时我国应尽快完善农民进城务工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务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使其获得更加有效的养老保障。

总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城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无论对地区经济的发展还是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我国农村地区应加快相关制度改革,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空间,提高教育培训水平,从而解决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加速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

(作者单位:655609 云南省陆良县芳华镇社会保障服务中心)

猜你喜欢
陆良县乡镇企业务工人员
云南:800多名务工人员乘“务工专列”外出就业
浅谈《乡镇企业法》废止的理由
乡镇企业成为全省工业『半壁江山』
陆良县档案馆顺利完成12名援鄂医务工作者口述档案征集工作
文化治理现代化中乡土文化建设的途径研究——基于云南省陆良县的调研
陆良县总工会:举办贫困劳动力现场招聘会
诗歌专列送务工人员返乡过年
我国进城务工人员总量增至 28171万人
广电媒体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关爱报道”的探讨
乡镇企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