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上市险企:各自的战争

2018-04-20 05:07宋怡青
财经国家周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众安新华人寿

宋怡青

中国保险业的发展之道、竞争格局在发生怎样的变化?

这从上市险企的表现中可见一斑。近日,八家上市保险公司悉数发出了2017年度业绩。上市险企保费收入约19931亿元,占全行业的54%。

单纯看业绩,行业仍在高速增长。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统计,首年期缴保费、十年期及以上首年期缴保费、续期保费等指标“全线飘红”。

但保险市场发展方式和竞争格局正在改变。不同于往昔渠道、产品领域的求变,此轮险企转型背景之复杂,涉及领域之众,远超市场预期。严监管对保险业发展的引导效应正在显现,上市险企的发展脸谱或许也昭示着国内保险业未来发展的一个大方向。

转型是场持久战,作为市场运营主体,险企们又在怎么应对?五大上市险企如何破解各自面临的问题,对行业也是重要启示。

中国人寿:大象转身如何加速?

对于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林岱仁来说,业务结构调整这场硬仗还在进行中。所谓业务调整,就是压缩银保趸缴,提高期缴。

“2008年3000亿元保费收入里有一半是银保趸缴业务,这个比例在逐年下调。在2017年5000多亿元保费里,仍有600多亿元银保趸缴业务,2018年要再压缩100亿元。” 林岱仁如是表示。

相比较其他竞争对手舍弃趸缴保费,中国人寿(601628.SH,02628.HK)的策略是逐年压缩,这也招致市场评论“转型不够果断”。

大象缓步转身似有难言之隐。中国人寿由于基层网点众多,因而对银保渠道的依赖程度较大,而银保渠道中的趸缴产品占比相对较高。体量巨大的趸缴业务需要消化,或是国寿转型缓慢的症结所在。

转型中,诸多保险公司纷纷发展“大个险”。国信证券研报显示,中国人寿的个险渠道建设仍处于追赶阶段。2017年,中国人寿代理人渠道保费占比提升3.5个百分点至69.1%,距离平安寿险的90.6%,仍有一定差距。

对于中国人寿来说,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转型依然是关键词。

作为寿险业的“老大”,中国人寿转型这几年,可谓五味杂陈。2017年,中国人寿的市场份额约为19.7%,仍是“龙头”,但是难掩每况愈下的窘迫。2011年以来,中国人寿遭遇市场份额“六连降”,从三分之一天下到四分之一天下,乃至今天不足五分之一天下。

2017年初,中国人寿“守住市场份额第一”的宣言,言犹在耳。面对竞争者的咄咄紧逼,寿险的头把交椅会否不保?

市场留给中国人寿的时间不多了。

中国平安:如何讲好“金融+生态”故事?

虽然多年前中国平安提出银行、保险、资产管理的利润结构要“三分天下”,但从其目前的利润构成来看,保险业务板块仍是主要力量。

年报显示,2017年中国平安实现归母净利润890.88亿元,其中,寿险及健康险业务实现净利润356.58亿元,占比40%;产险业务贡献净利润133.07亿,占比14.9%。银行、资管板块仍需发力。

2017年,中国平安(601318.SH,02318.HK)净利润逼近千亿大关,达到999.78亿元,同比增长38.2%。市场皆评论,超出预期。

中国平安2017年业绩增长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其一,保险业务营收和利润增长强劲;其二,综合金融优势,可通过交叉销售和客户迁徙提高客均利润。

综合金融战略的驱使下,中国平安已经不再是一家单纯的保险公司,集团的各个业务板块之间均可整合。截至2017年底,中国平安个人客户中有28.5%同时持有多家子公司合同,同比提升4.5个百分点。

中国平安科技板块的价值得到提升。目前已经孵化出四家初具规模的企业。体量最大的陆金所控股去年首次实现盈利。完成PRE-IPO融资的平安好医生,正在申请香港联交所上市。

按照规划,中国平安未来十年将持续深化“金融+科技”、探索“金融+生态”,将创新科技聚焦于大金融资产、大医疗健康两大产业,深度应用于保险、银行、资产管理等传统金融和“金融服务、医疗健康、汽车服务、房产服务、智慧城市”五大生态圈,打造发展新引擎。

未来中国平安将如何向投资者讲好下一个“金融+生态”的故事?

中国人保:业务严重跛脚如何破解?

跟其他公司一样,转型也是中国人保(01339.HK)这几年的关键词,囿于多种原因,效果不尽如人意。

作为共和国保险长子的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也是迄今唯一构建了完整的保险产业链的集团公司。目前,旗下拥有10多家专业子公司,业务涵盖财产保险、人寿保险、健康保险、养老保险、再保险、保险经纪以及资产管理、基金等多领域。

虽然业务众多,但是中国人保净利润过分倚重财险板块的问题依旧突出。年报显示,中国人保2017年实现净利润230.51亿元,其中,221.81亿元均出自人保财险,占比96.23%。

人保财险目前在国内财险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份额占比为33.1%。但是在竞争对手的蚕食下,也是连年萎缩。如何稳住优势,需要动一番脑筋了。

相比较财险的一路领先,人保寿险和人保健康依旧处于追赶的阶段,二者占人身险市场比重分别为4.1%和0.7%。虽然人保寿险和人保健康在2017年加大了个险投入,但是银保依旧是其第一大渠道,转型任重而道远。

如今,保险早已不是以前的江湖,价格战等原始手段已经濒临淘汰,取而代之的是集团化的竞争。

随着信托、基金、支付、租赁等牌照一一收入囊中,中国人保完成了从純粹的保险集团向保险金融集团的过渡。如何整合集团内部资源,如何二度开发客户,如何增加客户的黏性,这些问题摆在中国人保面前。

2017年底,中国人保的“帅印”交到了缪建民的手中。消除隔阂,深化子公司内部一体协同,推进发展转型,提升集团综合竞争优势,这将考验领导班子的智慧和改革的突破能力。

可以肯定的是,在A股IPO之前,中国人保必须保证各业务板块的业绩足够漂亮。

新华保险:深蹲之后如何再次起跳?

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万峰终于可以暂时舒一口气了,公司在2017年基本上甩掉了趸缴保费的包袱。

与此同时,期缴保费同比增长17%,续期保费占比超过七成。可以说,新华保险初步建立了期缴和续期拉动业务发展的模式。

早在2015年,新华保险(601336.SH,01336.HK)就提出了走“压缩趸缴,大力发展期缴,尤其是保障型长期期缴业务”的转型路径。

这个曾经饱受风雨飘零的机构,价值转型之路,走得毅然,决然。

新旧的交替必然带来阵痛。年报显示,新华保险2017年营业收入1441.32亿元,同比下降1.4%;保险业务收入1092.94亿元,同比下降2.29%;与此同时,市场份额也有所下降,由2016年的5.2%降至4.2%。

万峰表示,随着两年“调结构”转型目标的基本达成,新华保险将从2018年开始进入以续期拉动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期,锁定全方位“做强”。

深蹲之后能否起跳?考验着万峰团队的智慧。

历经数载波折,时至今日的新华保险仿佛失去了往日的锐气,越发变得安静,甚至平庸。

无论是此前的“互联网+”浪潮,还是现在风生水起的“保险+科技”,乃至“大健康”、养老领域的布局,新华保险虽皆有涉猎,但乏善可陈。

早期的新华保险,有着一批善打硬仗、力拼市场的经理人队伍。而天风证券研报显示,由于 2017 年6%的较低代理人增速,使得新华保险全年健康险新单保费增速由 2016 年的 28.78%下滑至 12.4%。

加之费用管控严格,不少基层公司抱怨,“收入少了几乎一半”,营销队伍士气不振。

或许,对当前的新华保险领导团队来说,公司能否上下一心,执行策略,收复市场,重塑辉煌,显得尤为重要。

众安在线:巨亏10亿,何时突破盈亏平衡点?

自喻为保险科技第一股的众安在线(6060.HK)交出了巨亏9.96亿元的年度成绩单。

针对亏损原因,众安在线解释称主要有四方面:

一是计提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大幅增加;二是支付给生态合作伙伴的销售手续费、佣金、技术服务费及其他咨询费增加;三是研发投入增加所带来的经营及行政支出增加;四是IPO融资,受港币对人民币贬值影响。

众安在线CEO陈劲表示,这是关于“快速增长与利润要求”的平衡问题。

平衡的背后是众安业务板块大调整。年报显示,众安在线的生活消费、航旅、健康、消费金融、汽车这五大生态中,保费收入占比的排名依次为:健康生态12亿元,20.2%;消费金融生态10亿元,17.4%;汽车生态收入7890万元,1.3%。曾经贡献良多的生活消费生态、航旅生态占比则不断下降。

推動汽车生态、健康生态发展,已然成为众安在线的业务焦点。

成立之初,“科技+金融”双面基因使得众安在线赚足了噱头,现在转向传统的车险、健康险市场,“科技基因”能否为其带来颠覆性的改变还有待观察。

或者正如众安在线首席财务官邓锐民所言,对于盈利,众安亦有明确的目标和路线图,但目前的重点是每一个产品和生态业务的发展是否健康,能否产生利润贡献。

截至2017年底,众安在线已经投资布局了多个子公司,包括众安保险经纪、众安生命科技、重庆小额贷款及众安国际集团等。众安系版图隐然成形。

梦想照进现实并不容易。何时突破盈亏平衡点,事关众安在线“独角兽”的成色能否继续。

猜你喜欢
众安新华人寿
10家银行系寿险公司的金融江湖
众安财险多项违规 被罚145万元
保监会将派检查组进驻前海、恒大人寿
大脚掌的小鸭子
众安保险“牵手”小赢理财  正式布局互联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