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标元素”助力新闻摄影的传播

2018-04-21 09:07安富斌
新闻前哨 2018年3期
关键词:影壁新闻照片襄阳

安富斌

新闻摄影需要传播力,一张新闻照片,传播越广,宣传效果就越好。好的照片,可以实现一座城市的最佳宣传效果。那么,在新闻照片的拍摄中,怎樣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呢?笔者认为,在拍摄中,不仅要照片的新闻性强,画面美,有故事,同时要最大限度地运用当地的地标元素,让编辑和读者发现与众不同的城市特征,以提高新闻照片的采用率,增强摄影作品的传播力。

2018年1月3日,襄阳下了2018年的第一场雪,在当天中午雪最大的时候,笔者守候在全国最长的仿古一条街——襄阳北街,雪中拍摄。当天拍摄的照片被新华社播发后,工人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日报等数十家报纸采用。照片之所以被采用。新闻性强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照片内有襄阳地标元素在新闻画面里面,让画面美起来了,要素清楚了,一目了然。此前的2017年1月28日(正月初一),在襄阳古城临汉门前拍摄的《龙腾五洲贺新春》的新闻照片,被1月29日《人民日报》一版采用。2017年10月9日,这幅照片再次被人民日报《砥砺奋进的5年,迎接党的十九大特别报道·历史性的变革》专版采用。当天早晨群众文化活动在在襄阳南湖广场启动,在拍摄舞龙闹春的画面时,总感觉到少些什么,因为全国各地都有春节文化活动,要想让襄阳的照片与众不同,就必须要有襄阳元素。后来随着闹春的群众,走了4公里。最终在襄阳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临汉门前拍摄了一幅龙头高昂向古城的照片。在新华社当天发出了10多幅《龙腾五洲贺新春》的照片中脱颖而出,在大年初二的一版刊发。

《龙腾五洲贺新春》这张照片不仅新闻性强、构图美、温馨喜庆,更重要的是融入了古城襄阳的地标元素(襄阳古城楼与古城墙),仅看图片,就能知道这是在哪里拍摄的。地标元素不仅为新闻照片增色,同时也提高了新闻照片的用稿率。

在20多年的新闻记者生涯中,笔者每年都有大量的新闻照片被新华社、人民日报采用,拍摄的照片多次被人民日报年度回顾专刊采用。仔细分析回想,这些照片被认可,有几点感受可以和大家分享。

一、巧用地标元素,反映时代变迁,让读者感到温馨

地标元素浓缩了一个城市的记忆,是一个城市的代表,是文化、情感、历史的集体象征,是这座城市发展的一部分,能见证一座城市的变迁。很多新闻照片最终成为历史的见证。新闻摄影记者同时也是一名文化工作者,要做到对本地的地域文化和地标元素心中有数,并且善于分类运用,这样才会在在拍摄不同类别的照片时,运用本地不同的地标元素,让地标元素成为新闻照片的一个有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襄阳是一座有着28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楚文化、汉文化和三国文化的发源地,现在保存有明朝时期的古城墙,有古隆中、绿影壁等为代表的历史遗迹,这些历史遗迹都已经成为襄阳古城今天最重要的地标。可以说,襄阳古城是襄阳乃至湖北的一张文化名片,在新闻摄影中,巧用这些地标元素,会达到意想不到的宣传效果。

本人在襄阳古隆中的一次拍摄时,古隆中牌坊下,一群身穿汉服的少女用古筝演奏。当时以古牌坊做背景,拍摄了《古牌坊下奏古曲》一组新闻图片,新华社播发后,路透社进行了转发,后来香港文汇报也专门打电话要这张照片。一张照片成为襄阳对外展示的一张名片。许多读者说,看到这组照片,感到襄阳很美,很温馨,感受到襄阳是个文化底蕴很深的城市。襄阳古城墙同样是襄阳的地标,在拍摄宣传片,文物保护的新闻图片中,大量运用这个地标元素,拍摄的新闻照片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宣传效果。

二、融入情感拍照片,体现地标元素,让画面与众不同

襄阳是历史文化名城,是一座旅游城市。国际旅游小姐多次到襄阳巡游。在采访拍摄中,以古城北街,襄阳古城墙做背景,拍摄的新闻照片多次被新华社播发,有幅照片被新华社评为月度好稿。这些照片在拍摄的过程中,不仅巧妙地运用了地标元素,还采取了广角镜头仰拍、中焦镜头平视、俯拍等不同的拍摄手法,有场景、人物特写等多种表现形式,不同的拍摄角度,不同的表现手法让新闻图片活了起来,达到了用图片打动编辑,让编辑采用自己拍摄的新闻照片,借助中央媒体的影响力,全面展示了襄阳形象。

襄阳王府绿影壁是目前中国现存的四大照壁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修复绿影壁,襄阳市文物局、博物馆请专家,拿方案,实施保护,可是方案一直在旅游,绿影壁壁面破损日益严重,如果不抓紧维修,国宝可能将不复存在。2005年3月22日,在绿影壁,拍摄了绿影壁壁面破损的一组新闻照片,《襄樊日报》(襄樊市在2009年改为襄阳市)在3月23日一版以《国宝告急襄阳王府绿影壁破损严重亟待维修》的图片组稿,引起了襄樊市领导的高度关注,经新华社、《光明日报》、《湖北日报》刊播以后,国家文物局高度关注。襄樊市文物局、市博物馆也派出专人赴国家文物局汇报,最终由国家文物局推介由中国文物研究所制定修复方案。国家文物局也将建国以来用于单体文物维修经费190万元下拨到襄阳市用于绿影壁的维修与保护。笔者前后历时6年跟踪拍摄,最终,国宝绿影壁得以修复完成,这期间有数十幅新闻照片被中央、省级媒体采用。在拍摄的过程中,不仅记录了绿影壁的原貌,也记录了文物人员艰难的修复过程。每次拍摄过程,都融进了绿影壁这个襄阳地标元素,使这个采访拍摄既有深度,又有热度,更加引发了海内外读者的关注度,也因为画面别致,采用效果很好。

三、追求视觉效果,让新闻照片画面语言更加丰富

长久以来,摄影被人们普遍认为是了解事物的工具,摄影语言作为最重要的信息交流方式,摄影作品中的地标元素就是最直接的信息。只有打动读者才会让他们留下印象深刻,而能留下记忆的新闻摄影作品,一定是一张构图新颖,能抓人眼球的新闻图片。运用地标元素,能够拉近作者与读者的心理距离,更容易赢得读者对新闻报道的关注,同时也是对地方文化的一种保护。这样的图片,不仅增加了地域文化色彩,也加深了人们对当地地域文化的了解,使新闻图片更加生动。

新闻摄影作品是最形象的视觉语言,2016年7月,在襄州区采访农机安装北斗星定位系统时,换上鱼眼镜头,躺在拖拉机下。仰角拍摄了技术人员安装北斗星定位系统的照片,照片中用襄州的一个背景做环境交代,拍摄的照片先后传给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湖北日报和本报,最后,所传照片全部被采用。视觉语言加上新闻性,让这次采访实现了最佳的宣传效果。

不是每张新闻照片都必须运用地标元素,但是,在拍摄每张新闻照片时,如何让自己的照片与众不同,是画面与众不同,还是图片说明与众不同,独特性是新闻照片被更好采用的一个重要因素,融入地标元素的照片,采用率会更高。

世界从来就是具有多样性的,整齐是一种美,错落也是一种美;华丽是一种美,朴实也是一种美;新鲜是一种美,陈旧也是一种美,在拍摄新闻摄影作品时,要学会运用地标元素,让新闻摄影作品呈现多样性的画面语言。

上述经验告诉我,在拍摄新闻图片中,可以用地标元素做背景,也可以用地标元素做前景,或者在拍摄本身就与地标元素有关联的时候,拍摄者就要善于观察与发现,多思考、多观察,拍摄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图片,用图片打动编辑,打动读者,实现良好的宣传效果。

猜你喜欢
影壁新闻照片襄阳
襄阳市第七中学
别扭的影壁
襄阳销售打响春耕攻坚战
读图时代报纸数码新闻照片档案管理
老北京建筑里的影壁
门口有道墙
郭靖夫妇为什么没能守住襄阳
新媒体时代宽画幅新闻照片的拍摄探索和尝试
网络新闻照片特点及体裁浅析
坚持改革创新 强化履职尽责——襄阳市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