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体系现状及转型问题研究

2018-04-22 01:31康艺馨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34期
关键词:高校

摘 要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辅导员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河南工业大学学生资助工作为参考,阐述了高校学生资助的工作现状,剖析了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结合由经济助人到资助育人的资助工作的转型,探索了新时期提高资助工作育人功能的措施。

关键词 高校 学生资助工作 转型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接受了大学教育,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为保障教育公平,让每一个人都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绝不让一个贫困生因为经济问题而失学,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资助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

1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体系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体系日臻完善,国家、社会及爱心人士对高校贫困学生给予极大地关注和重视,国家奖助学投资力度不断加大,社会及爱心人士慷慨解囊,资助了大量贫困大学生顺利进入大学学习。

1.1资助学生方式多样,资助体系完整

随着我国教育资助政策的不断出台,高等教育已建立起“奖、助、贷、勤、免、补”等多种资助方式,加上社会力量资助的补充,形成了“6+1”的奖助体系。“奖”的项目主要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助”的项目主要有国家助学金;“贷”的项目主要是国家助学贷款包括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勤”的项目主要是勤工助学;“免”主要指学费减免。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各级政府以及社会爱心人士通过各种渠道资助众多经济贫困的大学生完成学业。

1.2奖助标准清晰明确,制定科学合理

国家奖助学金、助学贷款都制定了较为科学合理的标准,为高等学校奖助学金评选中提供了较好地依据,而且评选依据易于把握,容易掌控,具有较好地操作性。例如:国家奖学金标准每生每年8000元,奖给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国家励志奖学金每生每年5000元,奖给勤奋学习、努力进取,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制定的标准是平均每生每年2000元,具体标准可在每生每年1000—3000元范围内确定;国家助学贷款根据弥补学生在校期间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的不足,规定的标准是每生每年不超过6000元的申请额度。由此可见,国家奖助体系标准明确,制定依据科学。

1.3奖助学生比率较高,覆盖较为全面

目前,高校奖助学金体系完善,覆盖面广。学校共设立了四大类奖助学金,共计29项。在校大学生通过认真学习、努力拼搏,积极参加课外活动,约35%的学生可以获得各类奖助学金。有为德、智、体、美特别优秀的学生设立的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为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设立的专项奖学金。如:精神文明奖学金、创新创业奖学金、竞赛优胜奖学金、对外交流奖学金等;还有来自社会各类企业提供的企业奖学金和校友奖学金。

2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存在问题

2.1奖助效果明显,思想教育工作滞后

许多高校普遍形成了“奖、助、贷、勤、补、减、免”的多元化资助体系,为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建立了良好基础。但是,多元化的资助体系中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部分不多,没有及时进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导致一些学生不能正确看待金钱。把助学金当做“免费的午餐”,出现非贫困生利用制度漏洞和贫困生争夺名额的现象。有部分贫困生没有正确的消费观念,拿到奖助学金后,出去吃喝,高档消费;也有部分贫困生存在心理问题,没有感恩心,认为自己是弱者,把获得助学金看作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而不愿意通过自己的劳动自强自立,不利于青年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2.2资助评估困难,难以精准扶贫学生

在学生资助工作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准确认定是做好资助工作的前提。目前存在的贫困生困难认定、贫困生家庭情况说明、对贫困生日常行为观察、班级民主选举、贫困生家庭情况量化表、假期走访贫困生家庭等办法。虽能尽可能的准确定位贫困生,但依然存在弄虚作假、错评或漏评的弊端。一些本不需要助学金的学生,为了无偿补助开虚假证明、和老师拉关系、讲人情等,破坏了原有的规则;而有一部分家庭确实困难的学生却因为自尊心较强而不愿意申报助学金。贫困评估困难的原因是贫困学生数量大,分布分散,且大部分是在深度贫困山区,而学生工作人员较少,深度访谈存在一定的困难。如果能利用大数据分析,也是很好地措施,但是学生工作信息化建设滞后,无法满足需要。同时,个别地方民政部门随意开贫困证明,不能从源头上把好关,更是增加了精准识别贫困生的难度。

2.3助学体系局限,权利义务不等

目前,国家奖助学体系保证了大多数贫困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给予大学生的主要是经济帮助,而对其约束较少。忽视了大学生在享受助学金带来的好处同时也应承担相应的任务。很多时候只是简单的“赠予”,甚至在金额上要高出奖学金、勤工助学。容易滋生个别学生“辛苦劳动不如申请助学金”的心态。不利于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因此,单纯讲权利而避开义务,是资助制度本身的局限。可见,在贫困生数量日益增长的大环境下,如何正确的处理贫困生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3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转型模式创新

3.1经济扶贫,精准测度

变“大水灌溉”为“精准滴灌”。实现有限资源的效益最大化。摒弃传统的粗犷式资助,可以利用对学生校园卡消费记录和学校保卫处对学生就餐时间段进出校园记录对学生是否贫困进行精准判别。采用图像识别技术,对硬盘录像机或磁盘阵列中的监控数据进行分析,基于大数据原理,提取出每个学生的日常活动轨迹信息,将之与校园卡消费数据进行关联。为每个专业每个年级设定行为准则,超出准则,系统则会自动报警,提示该生消费不符合贫困标准。

3.2扶贫扶志,鼓励自强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大学生处于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无偿赠予不利于大学生自立自强的培养。对于“奖、助、贷、勤、补、免、减”多元化资助体系,重点应该放在奖、贷、勤方面。“奖”是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或者积极参加课外专业竞赛活动;“贷”是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解决燃眉之急。但区别于无偿“赠予”;“勤”是让学生通过劳动赚得报酬。让学生体会权利、义务的关系、体会付出、收获的对等,是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体现。

3.3教育引导,厚德载物

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贫困生进行积极、正确引导。其中“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是对广大学生最好的激励。高校应不断强化思想政治队伍,依赖优秀的思政教师与贫困生进行沟通,从正面引导他们。加强荣辱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核心观、价值观。

3.4技能培训,拓展就业

目前,高校资助工作的重点还停留在大学生在校期间。然而,只做到不让大学生辍学是不够的。众所周知,目前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贫困生大多来自偏远地区,部分学生在自身的综合素质、自信程度等方面稍有欠缺。加之贫困生家庭负担较重,一些学生在就业时看重薪酬要多于未来发展。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过程中,对于贫困生应有个性化、全程化、针对性的指导方案。

基金项目:项目来源: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学生资助专项课题(项目编号:2016-JKGHXSZZ-13)。

作者简介:康艺馨(1988-),女,助教,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教育。

参考文献

[1] 梁楚.我国大学生资助体系及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成都:西南財经大学,2013.

猜你喜欢
高校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