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靛果组培苗移栽壮苗基质研究

2018-04-23 07:15邱玉娟张含生张建全赵恒田周克琴张大伟刘煜池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18年1期
关键词:蓝靛细沙苔藓

邱玉娟,张含生,张建全,赵恒田,周克琴,张大伟,刘煜池

(1.伊春市农业技术研究推广中心, 黑龙江 伊春153000; 2.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黑龙江 哈尔滨150081)

蓝靛果忍冬(LoniceraedulisTurcz.)又名蓝靛果、黑瞎子果、山茄子、羊奶子等,为忍冬科,忍冬属多年生落叶小灌木,喜冷凉湿润气候, 抗寒能力强,是一种新兴的、药食兼用的野生浆果类植物[1-2],分布于欧、亚、美三洲,是一个多变异的种,正种产于欧洲,变种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3],我国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的野生资源贮量最大[4]。蓝靛果属于浆果,其果汁为深玫瑰色,味酸甜,含有氨基酸、多种糖类、有机酸、矿物质以及维生素等,长白山区的蓝靛果总酸含量可达2.8%以上,是一种新兴的高酸山野果[5],可用于开发饮料、果脯、果酱、果酒、功能性色素[6-11]等。研究表明,蓝靛果具有抗氧化、调节血脂、抗疲劳、及抗癌等药理活性[12-14]而备受青睐。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展了野生蓝靛果的驯化栽培试验及开发利用工作[15],对于蓝靛果亚组的组织培养研究已有少量报道[16-17],但就组培苗移栽基质方面还没有系统的研究,由于组培苗生长在无菌条件下,营养条件好,水分充足,导致幼苗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及抗病性较差,致使移栽不易成活[18]。 因此,在快繁过程中,基质因素成为影响组培苗成苗率的重要因素[19]。本实验以蓝靛果组培苗为材料,探讨了不同基质对不同品种蓝靛果组培苗移栽成活率的影响,筛选适宜组培苗移栽的基质种类,促使其进入营养钵后尽快复壮,提高成苗率,为蓝靛果规模化生产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本实验于2013年在伊春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试验基地大棚内进行。供试材料为高2~3 cm、具3~4片叶和2~5条根的健康蓝靛果组培苗, 由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农业技术中心提供,共四个品种:L1-8,L2-5,L3-2,L4-2。供试基质原料为木屑、苔藓、细沙、珍珠岩及园田土。

1.2 试验方法

1.2.1 实验设计

试验于2013年4—7月在伊春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试验基地大棚内进行。取常用的蓝靛果出瓶基质苔藓、细沙、珍珠岩、木屑,与园田土按1∶1比例混合,以园田土为对照,共20个处理。

1.2.2 测定项目和分析方法

(1)用镊子将炼苗后的组培苗取出,小心洗净根上残留的培养基,并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根系15 min,后将其移栽入营养钵中。用塑料膜拱棚覆盖20 d,保持温度(24±2)℃,湿度70%~90%,各处理50株苗。25天后,调查成活率及地上和地下部的生长情况。

(2)数据处理。试验数据用 Excel 2007和 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培基质对蓝靛果组培苗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从表1可知, 不同的移栽基质对蓝靛果移栽后的成活率影响不同,四个品种在苔藓混合土上的平均成活率最高,达到94%;其次是细沙混合土,为90.75%,对照最低,为69%。不同蓝靛果品种在不同基质中的成活率差异较大, L1-8在细沙混合土中的成活率达到100%, L2-5在苔藓混合土中的成活率也达到100%,L3-2在细沙混合土中的成活率达到90%,L4-2在苔藓混合土中的成活率也达到98%,显著高于这四个品种在其他基质中的成活率;四个品种在对照基质园田土中的成活率均较低,分别为65%,70%,68%和73%。

表1 不同栽培基质对蓝靛果组织苗成活率的影响

2.2 不同栽培基质对蓝靛果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2.2.1 不同栽培基质对蓝靛果组培苗株高的影响

图1 不同栽培基质对蓝靛果组培苗株高的影响

由图1可知, L4-2在苔藓混合土上株高生长最好,达到9.16 cm,比木屑混合土上的最低株高190%;L2-5次之,在苔藓混合土上株高达到7.2 cm,比对照组高132%;L1-8在细沙混合土上株高生长最好,达到4.63 cm,比对照组高157%;L3-2株高最低,在珍珠岩混合土上株高最好为2.16 cm,比对照组高44%。

2.2.2 不同栽培基质对蓝靛果组培苗叶面积的影响

图2 不同栽培基质对蓝靛果组培苗叶面积的影响

由图2可知, L4-2在苔藓混合土上叶面积最好,达到3.57 cm2,比木屑混合土上的最低叶面积高320%;L2-5次之,在苔藓混合土上叶面积达到2.71 cm2,比木屑混合土上的最低叶面积高136%;L1-8在细沙混合土上叶面积生长最好,达到2.46 cm2,比苔藓混合土上的最低叶面积高186%;L3-2叶面积最低,在细沙混合土上叶面积最好为0.60 cm2,比对照组高140%。

2.2.3 不同栽培基质对蓝靛果组培苗节间数的影响

图3 不同栽培基质对蓝靛果组培苗节间数的影响

由图3可知, L2-5在苔藓混合土上节间数最多,达到8个,比对照度多281%;L4-2次之,在珍珠岩混合土上节间数达到6.7个,比对照组高346%;L1-8在细沙混合土上节间数最多,达到5.67个,比苔藓混合土上的最低值高710%;L3-2节间数最少,在珍珠岩混合土上最好为3个,比对照组高100%。

2.2.4 不同栽培基质对蓝靛果组培苗鲜重的影响

由图4可知, L4-2在苔藓混合土上鲜重最高,达到0.834 g,比木屑混合土上的最低值高17.1倍;L2-5次之,在苔藓混合土上鲜重最高达到0.392 g,比对照组高33.6倍;L1-8在珍珠岩混合土上鲜重最高,达到0.372 g,比苔藓混合土上的最低值高11.4倍;L3-2鲜重最低,在苔藓混合土上最好为0.222 g,比木屑混合土上的最低值高2.36倍。

图4 不同栽培基质对蓝靛果组培苗鲜重的影响

2.2.5 不同栽培基质对蓝靛果组培苗根数的影响

图5 不同栽培基质对蓝靛果组培苗根数的影响

由图5可知, L4-2在细沙混合土上根数最多,达到11.7条,比对照组高290%;L2-5次之,在苔藓混合土上根数最多达9条,比对照组高350%;L1-8在珍珠岩混合土上根数最多,达到6条,比对照组高100%;L3-2根数最少,在苔藓混合土上最多为4.5条,比对照组高125%。

3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蓝靛果品种对移栽基质的适应程度不同。在木屑、苔藓、细沙、珍珠岩及园田土5种基质上,L1-8和L3-2在细沙混合土中的成活率最高,分别达到100%,90%,L2-5和L4-2在苔藓混合土中的成活率最高,达到100%,98%,显著高于其在其他基质上的成活率,四个品种在对照基质园田土中的成活率都较低。

综合分析组培苗在各基质上的生长状况表明,细沙混合土和苔藓混合土较适合蓝靛果组培苗移栽,这两种基质透气性和持水能力较好,与蓝靛果喜透气、喜阴湿的生长习性相符。但不同品种的最适基质不同,其中L1-8的最适基质是细沙混合土,其在该基质中的株高、叶面积、根数、根长和节间数均显著高于其他基质处理;L2-5的最适基质是苔藓混合土,其在该基质中的株高、鲜重、叶面积、根数和节间数均显著高于其他基质处理;L3-2在珍珠岩混合土、苔藓混合土和细沙混合土中的各项生长指标相差不大;L4-2的最适基质是苔藓混合土,其在该基质中的株高、鲜重、叶面积、根数和鲜重均显著高于其他基质处理。

参考文献:

[1] 周以良.黑龙江树木志[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2] 霍俊伟,睢薇,于泽源,等. 野生蓝靛果忍冬人工驯化栽培[J].北方园艺,2004(4):31.

[3] 李桂君,李艳霞,周志军. 俄罗斯耐寒蓝靛果忍冬扦插繁殖技术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25(3):15-16.

[4] 王振宇,杨玲. 蓝靛果的研究利用现状及其发展前景[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9,23(3):18-20.

[5] 李淑芹. 野生植物—蓝靛果营养成分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1994,25(4):401-404.

[6] 岳晓霞,张根生,孙胜敏,等. 蓝靛果、胡萝卜复合固体饮料的研制[J].食品科学,2009,30(18):420-423.

[7] 黄祥童,刘明才,孟庆江,等. 蓝靛果低糖果脯及低糖果酱的研制[J].食品科技,2006(7):110-114.

[8] 岳晓霞,张根生,李大龙,等. 复合型蓝靛果果酱的研制[J].食品科学,2008,29(10):723-725.

[9] 黄祥童,朴龙国,孟庆江,等. 蓝靛果发酵制酒工艺研究[J].酿酒科技,2003(2):82-84.

[10] 赵彦杰. 蓝靛果紫红色素的提取及其理化性质研究[J].食品科学,2006,27(10):276-278.

[11] 孙广仁,张启昌,董凤英,等. 蓝靛果酵母发酵特性的研究[J].食品科学,2010,31(23):305-309.

[12] 张雁南,刘硕芳,李 皓,等.蓝靛果红色素微波提取及抗氧化作用[J].食品科学,2010,31(18):104-107.

[13] 王恩福,包怡红. 蓝靛果提取物调节血脂功能特性的研究[J].食品与机械,2010,26(1):81-82.

[14] JIN X H, OHGAMI K, SHIRATORI K, et al. Effects of blue honeysuckle (Lonicera caerulea L.) extract on lipopolysaccharide-induced inflammation in vitro and in vivo[J]. Exp Eye Res,2006,82(5):860-867.

[15] 许双庆. 蓝靛果忍冬栽培技术[J]. 北方园艺,1989(7): 19.

[16] 赵越,霍俊伟,王立娟. 蓝靛果的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3,39(5):468.

[17] 梁琦兰,张启昌,杨振国,等. 蓝靛果忍冬芽体组织培养技术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7(6):549-551.

[18] 杨海燕,傅玉兰,黄新,等. 大岩桐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J].安徽农业科学,2006, 34(5):896-897.

[19] 李发虎, 蔡永敏,樊明寿,等. 不同基质对大岩桐移栽成活率的影响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112-114.

猜你喜欢
蓝靛细沙苔藓
“小矮人”苔藓的大用途
蓝靛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苔藓有足够的耐心复活
苔藓有足够的耐心复活
沙滤料对南疆农田排水过滤效果的影响
蓝靛果的酶解工艺优化及抗氧化特性研究
张掖大沙河
苔藓能“对付”空气污染吗?
蓝靛金箔,历久弥珍(中国画)
蓝靛种植增收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