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学探讨

2018-04-24 05:29白金霞
职业 2018年4期
关键词:教育观念教学手段中职学生

白金霞

摘 要: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是中等专业学校机械类各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它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识读零件图上的技术要求,围绕这一核心任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就如何上好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这门课,从转变教育观念、整合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式以及优化教学手段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对中职学生来说,效果很好。

关键词:中职学生 教育观念 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 教学方式

学习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应具备一定的机械制图方面的知识及初步的生产实践知识,这门课程除在理论知识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外,还有较强的实践性,因而必须将该课程的学习与工艺课程的学习、生产实习结合起来。笔者之前在企业工作过,利用在企业中所获得的知识来促进该课程的教学,同时使学生将知识运用到专业工艺课程的学习和生产实习中去,通过实践学以致用。笔者在几年的实践和教学经验中有些体会,借此机会与同行交流探讨。

一、转变教育观念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特点是专业术语多、抽象概念多、符号代号多、标准项目多、图例应用多,且涉及的知识面广,学生的感觉是难记忆、易听懂但不会应用,尤其是现在的中职学生,大多是中考落榜的初中生,有的初中都没念完,他们的基础知识相对较差,水平参差不齐,根本没有生产实践经验。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是高中立体几何基础上的一门学科,学生没学过高中立体几何,导致机械制图就没学好,接受这门课就更难,所以教师只是平铺直叙地讲,学生按部就班地听,什么也听不懂,只能是一头雾水,不知所措,很容易产生厌烦心理,根本学不进去,更谈不上教学质量。鉴于此,教师首先应明确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分析和处理教材,自己必须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有梯度的组织内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必要时把涉及初中的相关知识讲几遍,关于立体感的建立,可以带学生到企业多走走,多看看,给学生空间实体的概念,有了立体的概念后,学生自己就可以将空间实物、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由于学生每人都参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学生理解得透彻,印象深刻,难点也不再是枯燥乏味的纯理论。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整合教学内容

其实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就是机械制图中零件技术要求的细化讲解,对于中职生来说,在半学期完成教材全部内容的学习,课时少,自身基础差。例如,计算偏差用到的有理数加减法不会算,极限配合用到的英文大小写字母不会写,讲材质时涉及的化学元素符号根本不知道,教师也很头疼。所以在制订教学计划时,笔者对章节顺序做了调整并作删减。优先并重点讲“光滑圆柱形结合的极限与配合”“形状与位置公差”,其次讲“表面粗糙度”和“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及常用计量器具”,看课时情况,把公差带与配合的选用、光滑极限量规、形位误差的检测、表面粗糙度的检测以及螺纹的检测等内容放到最后粗略讲。

在“光滑圆柱形结合的极限与配合”中,对概念和国标规定以及配合优先选择上弱化些;对于“形状与位置公差”这一章,专业不同,侧重点也要不同,机械加工专业的学生,重点放在对公差项目的理解和标注上,焊接和汽修专业学生要放在公差项目的理解和识读上;“表面粗糙度”一节,焊接和汽修专业学生,会识读就可以,机械加工专业的学生还必须会标注。所以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材,还要研究专业和学生,对于教师来说,要反复研究,驾驭教材,把教材吃准、吃透,烂熟于心,不仅要把握教材全部内容体系,还要对重点章节了如指掌,根据不同的学生,适时对教材内容进行精心选择和适当调整,调整教材章节,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及常用计量器具”一章,简单的测量方法必须掌握,到车间实物测量、实地读取数值,通过实地测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中职教育的宗旨是坚持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看懂图纸,还必须会测量并合理选用计量器具。只要准确操作,将测量误差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就可以满足测量精度要求,让学生知道计量器具、测量方法、环境以及人员都会产生误差,它将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及产品的合格率,甚至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必须会熟练使用钢尺、内外卡钳、千分尺、百分表、量规、量块、游标卡尺和螺纹规等工具。

工程图样是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交流的工具,作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会看图是最基本的技能,图纸上出现的所有数字、符号、字母及技术要求必须看懂,并且做到认真、严谨,要一丝不苟,让学生明白搞技术来不得半点马虎,否则会给整个生产带来严重影响,后果不堪设想。教学内容经过整合后,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

三、改善教学方式

根据中职学生的现状,纸上谈兵是不可取的,改善教学方式迫在眉睫,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例如,配合形式一节,理论上学生对间隙配合、过渡配合、过盈配合不易掌握,通过实例讲解就容易得多,带槽的法兰盘、内燃机的排气阀和导管、泵转轴和滑动轴承、活塞和滑阀等属于间隙配合;齿圈和钢制轮毂、联轴节属于过渡配合;连杆小头孔与衬套、铸铁轮与轴的装配、轴压入孔的配合属于过盈配合,并结合原理讲解,这样学生就会区分了,同时,学生也会把这些应用于实践。

对于尺寸偏差问题,计算起来很麻烦,也很模糊,专业术语也特别多,所以告诉学生只要知道上、下偏差就是一个极限值,零件尺寸在上、下偏差内产品就合格,就能进行装配,从而引出零件互換性概念。互换性就是同一批零件或部件,不需作任何挑选、调整或辅助加工(如钳工修配),就能进行装配,并能满足机械产品的使用性能要求的一种特性,比方说螺母、螺栓、弹簧、垫片、轴承等等都具有这种性质,零件的这种性质会让学生感到新鲜,很有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兴趣。又如作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查表是最基本的技能,从标准公差和基本偏差入手掌握查表方法,通过一定的训练后,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由被动指引为主动探索,使学生在共同探索中彻底领会相关内容的内涵,许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掌握方法后,可以对所有标准件的参数进行检查,实践得知,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并很有成就感,效果很好,教师也感到很欣慰。

笔者原来在企业工作过,有些实践经验,穿插于教学中,学生非常容易接受,零件标注一节,先讲零件的结构、作用、简单画法等内容,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进而提高兴趣,然后在进行标注,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换热器圆盘孔的标注,先让学生列举给水加热的方式有哪几种,进而根据原理画出换热器零件图,再进行标注,这样掌握起来容易得多。定期组织学生到实训车间去见习,并与师傅交流,开阔视野,加强感性认识,便于知识的掌握,尤其是测绘工具的使用,效果非常明显。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对实际工作用不上的知识可以略讲或不讲了。

改善教学方式还体现在对课堂内容要有梯度的讲解,因为中职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相差比较悬殊,所以在安排和组织教学内容时,要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區别对待,分别提出要求。比如配合种类的选用一节,要求基础好的学生采用类比法来选用配合,而基础一般的学生知道是哪种配合就可以;形位公差项目符号的识读内容,基础好的学生对线轮廓度、面轮廓度以及圆跳动、全跳动都要掌握,而基础一般的不做要求,简单的项目符号会识读就可以了。

教学方式的改善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使学生对这门原本枯燥的学科感兴趣,缩短了课程与岗位的距离,在毕业后能尽快进入工作状态。

四、优化教学手段

科学的教学手段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快速解决知识的重、难点,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记忆,挖掘学生潜能,可以有效地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结构,顺利达到教学目标。

传统的“黑板、挂图、教模、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早已经不适应当今职业教育对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需求。借助多媒体教学,采用大量生动具体实例的图像资料或立体动画,效果非常好,通过多年的教学已积累了一整套适合中职学生的课件。如轴和孔如何进行配合,形状和位置误差如何形成,公差带的形状,测量表面粗糙度的方法,孔是如何形成的,螺纹如何形成等等实物演示,非常直观,使课堂教学变得形象、生动,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从中启发创造性思维,也节省了画图的时间,进而解决了课堂有限的时间内难以理解和掌握的问题,使教学更具有直观性、生动性和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得以加强,声、像、文、图并茂的教学信息,也增强了教学的艺术效果。

教师除了自己要有渊博的知识外,还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性格特点,讲课时要循循诱导,富有启发性,而不是简单地灌输。学生作为认识客观的主体,应使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与实践,逐步发现和掌握规律、总结规律,在积极接受教师所传授知识的同时,融会贯通,更好地应用于实践。

五、小结

课堂教学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系统,对于《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只要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手段,信息时代与时俱进,优化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习兴趣,营建一个相互合作、互动的课堂学习气氛,定能达到教与学的双赢,向社会输送更多高科技创新型人才。

(作者单位: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区职业教育中心)

猜你喜欢
教育观念教学手段中职学生
浅谈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浅谈中职英语单词教学策略
《数据结构》中“插入”算法课堂教学实践与体会
浅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激发中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