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SEC理念的社会工作教学改革实践

2018-04-25 09:57景志铮
关键词:社会工作教学改革高校

景志铮

摘 要: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一直是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改革关注的重点。从ISEC教育理念与方法出发,阐述社会工作教学实践综合化、应用化及过程化的教改思路,围绕社会工作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设计、课堂组织、教学方法与课程评价等教学要素,探析社会工作课程教学的应用基础与难题,旨在为培养通才取向的社会工作人才提供新的教学范式。

关键词:社会工作;高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8)04-0030-03

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简称ISEC)是由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及下属东方国际教育交流中心,遵循国家2010—2020教育中长期发展纲要“通过教育国际

化,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针对国内本科院校提供的系列教育国际化支持方案的启动项目。

一、ISEC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

(一)ISEC项目的教育理念

ISEC教育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准则、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其核心教育理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项目的课程教学以开放、互动、批判式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学生明辨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为目标,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创新,敢于挑战权威;二是ISEC项目教育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多元化的知识,包括专业知识、外语的语言能力、实际工作技能、沟通交流技能、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与评价能力,以及学术研究能力。同时,ISEC教育重视多方位的素质教育,包括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对是非的判断能力,对新知识的学习能力与开放性、批判性的思维能力,以及对待压力与困难的态度、处理意外事件的心理及操作技能等。

(二)ISEC项目的教学方法

ISEC项目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EMI教学形式、明辨性思维、主动学习及过程性评价。EMI主要指以英语为载体传授非英语专业的各类课程。ISEC课程要求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须要使用英文或双语授课,并根据课程目标及教学内容设计英文教学大纲,与此同时,要收集保存英文双语的教学过程材料及评价依据。明辨性思维在国内学术界一般被译作批判性思维,但“批判”含有批驳否定之意,而“明辨性思维”的译法,立足于理性反思某个问题及其对相关证据得出判断,强调辨明、判断的思维方式。主动学习是指学习者通过主动式、参与式的学习过程,将理念、概念和问题解决方法内化为自己的理解,从而构建起自我知识[1]。ISEC项目教学要求教师将主动学习方式作为教学设计的主要元素,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程教学形式及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同时,教师必须确保课程设计的完整性与科学性,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既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又能够有效完成课程教学目标。过程性评价是以若干评价要素对学生各个学习阶段的学习状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效果进行动态综合评价的全过程。ISEC项目教学效果的评估,不是传统单一的终结性评价,而是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的全方位学习评价。

二、社会工作教学改革实践与反思

社会工作教学实践的教与学问题就是围绕教什么与怎么教,学什么与怎么学展开的。如何将教学理念与方法应用于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中,实现教与学的创新,是高校社会工作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ISEC教育理念在社会工作教学中的应用

1.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从培养目标来看,社会工作重点关注的是由于自身弱势或外部环境限制,福利状态处于相对缺位或福利受到损害的个人或群体。对这些人或群体的支持与研究并不是孤立的,而应当将其置于复杂的生态系统中,关注宏观层面的经济、文化、社会及政策环境,中观层面的社区、家庭、组织机构与群体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微观层面个体在生理、心理、社会维度的发展特点。从ISEC教育理念的视角分析,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立足于宏观、中观及微观的动态环境背景下来分析对象群体,帮助学生掌握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与专业方法,培养学生负责、反省的专业态度及明辨性思维意识,并使学生將明辨性的思维能力应用于分析复杂系统中的各种问题中,同时采取有效的行动。因此,社会工作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通才[2]。

从课程设置来看,社会工作的课程体系应包括两大类:第一,社会工作通识课程,主要包括基础通识课程、学科拓展课程、公民教育课程和学生发展指导课程,它们是社会工作课程设置的必要组成部分。第二,社会工作的专业课程,主要有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三大领域。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是专业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为社会工作实践者提供基本的专业知识、专业态度与技能,从而激发其自我发展与助人自助的潜能,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通识课程虽具有一定的“非专业、非职业性”,但对社会工作教育而言,与专业课程又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一方面,我们首先须要培养具有优良品德、拥有社会责任感,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社会人和综合素质较高的国家公民,然后在此基础上,他们才可能成为具有通才取向的社会工作者。另一方面,通识课程强调贯通之意,即通过对不同学科知识的学习,培养开放融通的思维,能够从开阔的、跨学科的视野去思考问题,从而达到不同文化和学科间的沟通[3]。因此,通识教育的理论思想与知识技能的应用可以渗透到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与“移情”的专业素养中,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敏感性与辨析力。但在教学实践中,课程设置往往出现“重专业”“轻通识”的现象,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学分安排比例失调,通识课程考核标准偏低,教师上课积极性不高,课程体系缺乏内在的结构性与连贯性,致使通识课程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教学设计与课堂组织。社会工作的教学设计应该围绕学生的学习过程展开,结合ISEC教育理念,有效的社会工作学习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的分阶段教学过程之中。首先,师生共同确定初始的学习目标,协商制定学习合同;其次,要开发动态资源网络,运用互联网及其他信息技术系统进行资源分享,教师课外辅导、学生间互助学习;最后,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案例分析、个人及小组实践经验分享和教学研讨会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过程性评价。

总之,在社会工作课程教学设计与课堂组织过程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与明辨性思维能力。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辅助者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而学生需要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明确自己的学习需要、制订个性化的学习计划,与朋辈群体建立学习小组等。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平等氛围能鼓励学生勇敢地挑战教师的权威,使学生逐渐建立起学习的信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保证。同时,教师也会受益于新颖的观点与视角,促进教与学的良性互长。

3.课程教材的选用。外文教材的使用是社会工作教学改革的关键。社会工作的发展在我国起步较晚,理论研究和实务方面都与西方国家有较大的差距,在社会工作专业的教材编写与翻译方面尤其存在相对较大的滞后性,与社会工作的教育需求严重脱节。目前,国内社会工作高等教育教材普遍存在一些不足,如理论表述抽象,普遍缺乏生动案例、图表或数据资料陈旧;教材的配套资源不足,缺乏与教材配套的课件、习题及其他教辅资源等。若在教学中使用单一的国内社会工作教材,内容理解难度较大,学生学习兴趣不浓,且不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比来看,国外社会工作教材的优势体现在4个方面:(1)更新快,纳入了前沿的理论与方法;(2)有丰富的数据、图表及案例,学生容易理解;(3)有较多的配套教辅资源支持课程教学;(4)实践性的内容设计

科学合理,操作性强。国外普遍使用的优秀教材的内容的学术性、体系的合理性、更新的及时性、教学的实用性都优于国内教材,但在社会工作课堂教学中全面使用外文教材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教材购买成本普遍较高,增加学生的经济负担;教材内容设计与案例分析普遍针对国外社会工作,不能满足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的需求;全英文教材生词量大,学生英文阅读能力普遍较弱,不能发挥外文教材应有的教学优势。

因此,高校社会工作教学一方面应继续沿用国内经典教材作为师生共用的主要教材,另一方面应尝试采用国外优秀教材作为教师的参考教材,教师应广泛阅读国外专业领域的前沿成果,将国外经典教学资源引入教学实践。同时,教师应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外文教材,并提炼部分内容作为课堂讨论的主题。

(二)ISEC教学方法在社会工作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EMI教学形式。EMI是国际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工作教育与国际社会接轨的重要媒介。一方面社会工作从教人员需要充分了解国际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动态,教授学生用前沿理论和工作方法解决本土社会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可以增强与国际接轨的学术对话能力,更好地理解并实践西方国家的社会工作前沿专业知识与服务意识,做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工作。同时,ISEC项目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可以申请在国外合作大学修读部分课程,通过海外理论与实践学习更好地了解国际社会工作,获得社会服务的直接经验。但是,EMI实践教学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如,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参差不齐,对课程内容理解出现偏差或者干脆听不懂、不愿听,甚至对英语的反感情绪直接影响到专业课程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效果;教师不能灵活使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材料,影响授课内容的有效传递;弱化师生关系与互动程度;增加教学工作量等。

因此,EMI教学的具体实施必须以学生能接受为原则。(1)英语是实现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桥梁和工具,应围绕传授专业知识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制定英文或双语学习大纲与课件,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使用双语或母语详细阐释说明,避免将ISEC社会工作专业课变成专业英语的阅读课或者翻译课。(2)培养学生通过外文教学资源获取更多更新的专业知识的能力,使他们了解实践领域的最新研究。专业外文资料既是拓展学生专业视野的必要途径,也是提高EMI教学效果的有利方式。(3)教学过程应辅以适量的多样化双语实训与课程反思等教学环节,促进学生思辨能力与国际化实践技能的提升。

2.通过教学创新开发主动学习的教学元素,培养学生的明辨性思维能力。明辨性思维在社会工作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学生缺乏明辨性思维意识。一方面,基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学生担心质疑教师可能是一种不尊重,不愿意或者不习惯挑战权威;另一方面,学生已经习惯被告诉“知识”或“标准答案”,他们很难针对教师讲授的内容或教材有自己的思考与观点。因此当教师询问有什么问题时,多数学生会选择沉默。

明辨性思维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应渗透于主动式学习的课堂中,教师应该尊重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构建多样化的学习情境,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工具,设计符合学生特质的课程元素,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教学,以保证每位学生都充分融入、参与课堂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学习效能,培养学生的明辨性思维能力。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1)社会工作教学实践应善于利用形象化的教学工具培养学生的明辨性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形象化的教学工具,如图片、视频、音乐及实物教具等,把抽象的社会工作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促进学生理解与积极思考,并形成良性的教学互动模式。(2)社会工作教学实践应利用课堂讨论、小组展示与质疑、体验式教学、情境模拟及工作坊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明辨性思维意识,通过融入创新性课程元素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逐步培养学生的明辨性思维能力。(3)社会工作教学实践应通过学生的学习反思提高明辨性思维能力。学习反思是学生对课程内容、收获及问题的思考与总结,是强化学生明辨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如,课堂上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反思性作业,要求学生思考课程内容对自己的影响是什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4)社会工作教学实践应通过学习自评强化学生反省式的思考能力,以提升明辨性思維能力。

3.学习评价。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除了教学方法的设计之外,还可以体现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具体讲,教师可以设计科学的评价载体广泛开展学生自评、学习组互评(包括组内互评与组间互评)和教师点评,从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方面立体评估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学生自评是针对学生自身主动学习过程的全面评价,包括课堂学习与互动、课外阅读与思考,是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等维度上的综合评估,主要培养学生自我反省的能力;学习组互评是以学习小组的形式,针对学习成果的相互观摩、反思与讨论,然后进行量化评估或定性评价,从而达到相互学习、增强学生之间交流的目的,既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知识体系,提升明辨性思维能力,又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增加同辈群体的认同度;教师点评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估,也是学生对课程内容系统化、规范化以及要点梳理的过程。三种评价方法既可以独立使用,又可以根据课程考核需要进行综合运用。同时,执行过程性学习评价应设计科学有效的评价依据或评价记录,如科学学习档案袋、学习组互评记录、学习者评价量表等。

在教学实践中,过程性学习评价仍然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可能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学习效果。同时,小组互评容易造成学习组的组间冲突,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因此,教师应强调学生自评与小组互评的意义不在于评价结果,而是通过评价过程的参与达到自我反思,是自我学习与提高的必要环节。在教师点评方面,不能以唯一的“标准”答案为依据,扼杀多元化思辨性元素,要强调教学过程中所有参与者的平等对话,鼓励实践与创新。因此,为保证过程性评价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教师应该将学生评价与课程设计结合在一起,促进师生之间与同伴之间良性的教学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完成对学生的评价。

三、结论

社会工作教学改革实践的指导原则是培养具有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通才。在具体的课程实践中,教学创新是实现其应用的重要路径,体现在教学形式、多元化教学元素的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三个层次。高校社会工作教学改革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课程设计创新、教法创新、教材创新、评价创新进行,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反思能力与创造能力。因此,ISEC教育理念与方法为社会工作教学实践提供了基本的教学范式,为激发学生的自我发展与助人自助的潜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通才提供教学改革依据。

参考文献:

[1]范慧慧.以创新教学模式促进课堂中的“主动学习”[J].教学研究,2015,(3).

[2]李晓凤.社会工作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再反思——以中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计为例[J].社会工作,2007,(3).

[3]何秀煌.从通识教育的观点看——文明教育和人性教育的反思[M].香港:海啸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98:74.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教学改革高校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